解缙被朱元璋视若亲子,深得朱棣器重,为何最后被埋入雪堆冻死?

如题所述

解缙这个人不简单,作为明代三大才子之一,那是相当有学术分量的人才,那么,这样一个大才子是如何成为明朝两朝重臣的呢?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标榜以文治国,对知识分子自然有笼络之心。

解缙其祖父就是元朝时期的进士,其父亲也是贡举,可以说,书香门第也不过如此,到了解缙这代,才气也没有断,解缙五岁的时候就能读懂诗文,七岁的时候能够写诗和做文章,被当地称为“神童”。

二十岁乡试第一,次年会试取得进士三家第十名的成绩,在那个缺乏文化人才的时代,解缙的出现必然轰动朝野。

当时朱元璋很赏识他,将他带在身边,甚至曾经说过:“义则君臣,恩犹父子,当知无不言”。

就是没有把解缙当成外人,以儿子相待,希望解缙可以提出一些治国方略。

读书人都是直肠子,朱元璋放出这话后,解缙真的从为国家着想的角度提出了一些建议,其中有一些建议是好的,受到朱元璋的赞许,但是说到朱元璋的高压政策时,朱元璋就不太高兴,等到解缙批评朱元璋大肆分封自己的儿子时,朱元璋就有些生气了。

由于解缙跟朱元璋走得很近,经常提出一些比较激进的建议,甚至还经常弹劾一些大臣,因此,很多官员对解缙十分不满,然而,解缙对官场的这样冷眼却浑然不知。

后来解缙的父亲进京,朱元璋要解缙的父亲带解缙回家,并且表示,解缙太年轻,心性不够成熟,让解缙在家待个十年,然后在重用。

毕竟当时的解缙只有二十多岁,根本不适合当时的官场,朱元璋此举可能是厌恶解缙年轻气盛,也可能是为了保护解缙,毕竟这样的人才不可多得。

在此期间,解缙闭门著述,在学术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然而到了第八年,也就是解缙三十岁的时候,朱元璋却挂了。

朱元璋一死,赏识解缙的人就不在了,朱允炆登基后,朝臣有意刁难解缙,不让他去给朱元璋吊丧,都说朝中有人好当官,解缙当时真的是山穷水尽了,在建文帝时期,解缙基本是打酱油的存在。

一直到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上台后,想要编纂《永乐大典》,这才想起了解缙,毕竟解缙在家赋闲期间,主要干的就是编书的工作。

朱棣没啥文化,因此在这件事上对解缙很倚重,曾经说:“天下不可一日无我,我不可一日无解缙。”

解缙主编的《永乐大典》,其历史意义相当深远,堪称世界历史上最大的百科全书。

大概也就是在这段时间,解缙迎来了其政治生命的巅峰,被提拔为内阁首辅。

身居高位的解缙正是在此期间跌落神坛。

登基之后的朱棣一直在由于太子人选,当时的太子是朱高炽,虽然朱高炽并无过错,但却是一个大胖子,身体素质并不好,因此,朱棣不是很中意,朱棣比较中意的是汉王朱高煦,朱高煦跟朱棣的性格很像,尤其是在靖难之役中立下诸多战功,还有好几次救了朱棣,在打仗的时候,朱棣就承诺给朱高煦,大概意思是,朱高炽身体多病,你要努力上进。

但是靖难之役后,出于多方面的考量,朱棣最终还是立了朱高炽为太子,到永乐三年的时候,朱棣又有了想法,想要换掉太子,于是就召当时受朱棣信任的解缙来商议这件事,正常来说,朱棣是不应该询问解缙这件事,换太子是帝王家事,不应该询问大臣,即使问大臣,大臣也应该是三缄其口,这种事,搞好了,会说你一个拥立之功,搞不好就要掉脑袋。

只不过解缙是学术型人才出身,对于政治始终没有那么敏感,也终究没有搞清楚朱元璋为何要其在家赋闲十年。性子比较直的解缙对朱棣说,不应该废立太子,而且讲了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如何好之类的话。

按理来说,解缙的这些话应该正是朱棣的心里话,其实朱棣也喜欢朱瞻基,之所以会由于,完全是感觉愧对朱高煦了。

但是从此之后,解缙经常上书批评朱高煦,最终惹得朱棣的不满,认为解缙是在挑拨皇室关系,开始冷落解缙,随后将解缙贬出京城,到广西担任布政司参议,希望解缙能够找出自己的问题所在。

很显然,解缙并没有吸取这个教训,永乐八年时,解缙进京奏事,由于朱棣率军北征了,由太子朱高炽监国,解缙本来应该通过正当程序上奏,然而他自诩自己曾经担任过首辅,竟然不顾朝廷礼法,直接到朱高炽的府上奏事。

当时的解缙已经是地方官员,按照规定是不可以随意拜见皇子的,对解缙怀恨在心的朱高煦知道此事后,当即给朱棣打小报告,说解缙不等朱棣回来,而擅自拜访太子是“巴结太子,无人臣礼”。

朱棣当时对解缙已经有反感,再加上之前解缙曾经坚定的支持太子,认为解缙可能跟朱高炽有勾结,随后将解缙打入锦衣卫的牢狱当中。

锦衣卫的诏狱是多少文臣的人生终点站,只要进了锦衣卫的监狱,很少有活着出来的,估计朱棣此举就是要直接搞死解缙。

但是让朱棣没有想到的是,解缙在锦衣卫的监狱里面一关就是五年,一直到永乐十三年,朱棣才看到解缙在出现在囚徒名单上,意味深长的说了一句:“缙犹在耶?”

这一句话可算是要了解缙的命了,随后不久,解缙就被锦衣卫用酒灌醉后,埋到了积雪当中,年仅四十七岁的解缙就这样被冻死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16

这是因为朱棣生性太过嚣张,不知收敛,被朱棣之子朱高煦拿他的一个无心之举来大做文章,才会被朱棣投入狱中,最后灌醉了埋到雪里冻死的。但是这件事其实是源于解缙和朱棣之间的一个误会,再加上朱高煦又在其间挑拨离间,解缙才会被朱棣投入狱中的。

解缙本来其实是朱棣很重视的臣子,因为他真的很会讨好朱元璋。解缙本来在朱元璋时期好好地当着一个文臣,但是他后来写了一篇“万言书”指责朱元璋的不是,从此就被朱元璋记恨上了。但来的解缙又被朱棣请回来编撰《永乐大典》,而且还帮朱棣解决了立储的难题,就深得朱棣的重用了。但也是因此,解缙又开始自大了,后来被朱棣贬谪到了广西。

解缙有一次回京城奏报一些事情时,刚好朱棣北征打仗去了不在京城。而解缙这个人就比较自大,他觉得自己没必要在京城等到朱棣回来再去奏报。因为广西还有一堆事要处理,他就直接在朱棣不在的情况下,自己见了太子朱高炽并且向他奏报了这些事情后就直接回了广西了。但就是因为解缙在朱棣不在京城之时私自面见了太子朱高炽,朱棣就认为他们俩之间在酝酿什么惊天大秘密,就二话不说把解缙关进监狱了。

但是解缙后来之所以会被埋在雪里冻死,是因为在解缙入狱5年后锦衣卫向朱棣汇报在囚人员名单时,解缙这个名字让朱棣觉得他不应该活着。因为那时解缙对朱棣来说已经是个可有可无的人了,其把他放出来跟自己的太子谋划什么逼宫之类的阴谋,还不如就把他杀了算了。因此朱棣就派锦衣卫连夜把解缙灌醉,埋到雪里活活冻死了。

第2个回答  2020-09-18

解缙是明代的大才子,总共经历了三个朝代,参与了《永乐大典》的编写。但是在政治的舞台上始终是没有任何的施展 ,最终在47岁的时候就死于非命。

解缙的死亡,是因为他只是一个才子,而不是一个懂得政治的人。解缙的父亲是谢开,而在朱元璋起兵的时候,他就经常向谢开求教。后来朱元璋当上君主之后,朱元璋要给他封官加爵,均被推辞了。可能是因为这个原因,朱元璋十分重视解缙的。

在解缙刚刚考中进士的时候,就被朱元璋安排到了中书省。从名义上看他们是君臣,但是朱元璋对待解缙就像对待自己的儿子一样。而解缙在后来上书了一封万言书,里面言辞十分犀利,矛头直指朱元璋颁布的各种政策。

其实这篇文书是表达了解缙想要实现自己能够治国安邦的理想,但是朱元璋并没有做出什么回应。而后有写了一封《太平十策》,但是对于这个时候的朱元璋,这封文书并不符合朱元璋的意思,惹得朱元璋十分愤怒,于是解缙只好回家读书。

后来解缙掺和了皇家的家事,朱棣的二儿子朱高煦和解缙因为这些驾驶结下了不共戴天之仇。朱高煦就经常在朱棣面前说解缙种种不好,而后又因为解缙的一些不妥行为,造成了朱棣的不满。解缙被关进了锦衣卫诏狱,在监狱度过五年之后,在一个冬天,朱棣得知解缙还活着,感慨的说了一句。于是当天,解缙就被灌醉,拖进雪中活活给冻死了。

第3个回答  2019-10-08
解缙不知低调,他确实是大明奇才,但是却卷入了险恶的权场。朱棣立太子一事就是解缙说服的,一句“好圣孙”,解缙就说服朱棣里立朱高炽为太子,这使朱棣二子朱高煦非常憎恨解缙。所以又有一年,朱棣北征去了,而解缙却没经同意私自见太子,朱高煦抓住这件事,等朱棣回来后对他说,解缙私会太子,企图谋反。所以朱棣就把解缙关进了牢房。之后,朱高煦为了斩草除根,命人在狱中把解缙灌醉,然后偷偷地把解缙带到冰天雪地中活活冻死。
第4个回答  2019-10-08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这副流传了500多年的著名楹联,出自明代翰林学士、《永乐大典》的总编纂解缙笔下。要论根底,解缙侍奉过三代皇上,朱元璋曾经亲口对解说:“朕与你义如君臣,恩犹父子,你对我有什么谏言应当言无不尽才是啊。”

要论经纶,解缙曾经领导3千多文人以3年时间,完成了3亿7千多万字,卷帙达2万多宏大类书《永乐大典》,然而这位既有最强大靠山,又有满腹长才的庙堂伟器却没得好死,只活了47岁。

朱元璋叫他提意见,解缙果然大冒傻气上万言书,历数朱元璋政令多变,一发火就除根剪蔓进行滥杀,小人趋媚,贤者远避,贪婪者得计,廉洁者受刑,吏部无贤否之分,刑部无枉直之判……《孟子》里早有“知识分子不是东西论”:“士,诚小人也。”

但有人对朱元璋解释这句经典论断时却说:“士诚,小人也!”以此嘲笑政治对手张士诚。解缙还向朱元璋上书《太平十策》,切中要害,惹得明太祖老大不高兴,解终于被罢官。8年之后建文帝时又出仕;等朱棣夺了侄儿的皇位,迁都到北京时,解缙又得到重用。

可是,解缙对“皇帝心理学”一窍不通,这是最大最可怕的“腹中空”;对“官场关系学”尚未入门,这更是遭人嫉恨动摇官基的薄弱环节——“根底浅”。

官场如戏场,这一点,解缙根本不懂。对同僚大臣十有八九,他都如实品评。说某人诞而附势,虽有才而行不端;某人可算君子,却短于才华;某人是薄书之才,驵侩之心;某人有德望,但不疏远小人。然而这些被他藐视的人,恰恰都是一二品大员。

他们听到解缙的评论,能不嫉恨么?有一天,朱棣要锦衣卫都指挥佥事纪纲把监狱的囚犯名单给他看看,一下看到“解缙”二字,说了句:“缙犹在耶?”这无异于死刑判决书。纪纲心领神会,回到狱中,将解缙用酒灌醉,扒光衣裳,扔到雪地里,活活冻死了,卒年四十七岁。

拓展资料:

永乐三年(1405年),朱棣召解缙入宫,磋商立太子之事。当时明成祖的意思是想立次子朱高煦为太子,但解缙仍直言说:“为长,古来如此。皇太子仁孝,天下归附,若弃之立次,必兴争端。先例一开,怕难有宁日,历代事可为前车之鉴。”朱棣听后面有不悦,对此议犹豫不决。

解缙为说服朱棣,只说了一句话:“好圣孙(朱瞻基)!”两人相视而笑。最后朱棣同意立长子朱高炽为太子,次子朱高煦为汉王,并令解缙撰写立储诏书,以告天下,从此朱高煦深恨解缙  。

当时恰逢朱高炽带领明朝大军讨伐安南,解缙上疏劝阻,朱棣不听。随后讨伐成功,并设置郡县。当时太子虽立,朱高炽表现并不令朱棣满意。此时朱高煦更受隆宠,礼秩超过了嫡亲标准。解缙上疏劝阻朱棣说:“启争也,不可。”朱棣随即大怒,称解缙是在离间骨肉,对解缙很有意见。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