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市城市发展与土地利用变迁分析

如题所述

本节根据1981与1999年两个时相的航空遥感资料进行的城市建设用地变迁调查,着重介绍义乌市区(稠城镇)在18年间用地结构发展变化的主要特征。表8.9和8.10及图8.41是市区土地利用变迁的统计结果,图8.42~图8.47表示商业与服务业、住宅、公用基础设施、公共建筑、工矿仓储、交通运输6个方面发展的土地来源。

表8.9 义乌市城区(稠城镇)1981、1999年土地利用情况对比 (单位,km2

表8.10 义乌市区(稠城镇)1981~1999年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

图8.41 义乌市1981至1999年城市建设用地结构变化直方图

图8.42 义乌市1981~1999年商业和服务业用地来源

图中纵坐标为对数坐标,表示地类的面积。横坐标中地类变迁表示用地由哪一种地类变迁而来

(以地类代码表示,参见表8.1),与地类代码对应的数字表示变迁的面积,单位为km2

图8.43 义乌市1981~1999年工矿仓储用地来源

图中纵坐标为对数坐标,表示地类的面积。横坐标中地类变迁表示用地由哪一种地类变迁而来

(以地类代码表示,参见表8.1),与地类代码对应的数字表示变迁的面积,单位为km2

图8.44 义乌市1981~1999年公用设施用地来源

图中纵坐标为对数坐标,表示地类的面积。横坐标中地类变迁表示用地由哪一种地类变迁而来

(以地类代码表示,参见表8.1),与地类代码对应的数字表示变迁的面积,单位为km2

图8.45 义乌市1981~1999年公共建筑用地来源(说明见图8.21)

图8.46 义乌市1981~1999年住宅用地来源

图中纵坐标为对数坐标,表示地类的面积。横坐标中地类变迁表示用地由哪一种地类变迁而来

(以地类代码表示,参见表8.1),与地类代码对应的数字表示变迁的面积,单位为km2

图8.47 义乌市1981~1999年交通运输用地来源

图中纵坐标为对数坐标,表示地类的面积。横坐标中地类变迁表示用地由哪一种地类变迁而来

(以地类代码表示,参见表8.1),与地类代码对应的数字表示变迁的面积,单位为km2

8.7.2.1 商业、服务业用地的发展与变迁

1981年,距今已有21年的历史,当时的义乌县城仅仅是一个建成区面积不足4km2的小镇,全县建设用地面积也仅有7.3839km2(表8.9、8.10)。图8.40显示当时仅在绣湖西北、市政府北与工人西路南之间和工人西路南北两侧有几块商服用地,面积只有0.0251kmz,仅为当时城区建设用地总面积的0.34%,可见当时完全看不出以商品流通服务为主的城市特征。

图8.40 义乌市1981年城市用地现状航空遥感解译图 图中地类按表8.1中的2级分类表示

到1999年时,义乌市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扩大到了27.753km2,其中,县城稠城镇的商业、服务业用地面积为1.1533km2,主要集中于城区中北部,中国小商品城、宾王市场、浙中木材市场、义乌物资市场及义乌农贸城等,占城镇建设用地总面积6.55%。此外,还有一些一层为商业用房,以上层位为居民住宅的混合式商住两用建筑,用地面积就达0.6994km2(见表8.9住宅用地中252类)。义乌市的商业用地面积不仅在城区用地中占有较大比例,而且商业用地的各种用地功能区块特点非常明显,有效地形成了一种规模市场效应,远远地摆脱了中国旧传统的一家一户小作坊式生产模式,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小商品开发、生产、销售的成功道路。

8.7.2.2 工矿仓储用地的发展与变迁

从1981年的航空遥感影像解译图上可见(图8.40),当时的工业比商业用地面积大得多,工矿仓储用地在遥感解译区范围内的面积为0.7964km2,其中作为县城所在地的稠城镇的工矿仓储用地面积0.4886km2,占当时县城建设用地的13.12%(表8.9、8.10),主要有砖瓦窑、各类加工厂、水泥机械厂等,其中砖瓦窑远离当时的义乌县城及主干道路,用地规模较大,水泥机械厂等分布于当时县城北部主干公路旁。在总体上,当时工矿仓储用地分布比较凌乱。

经过18年的发展,在1999年的航空遥感影像解译图上(图8.39),可以发现义乌的工业发展已今非昔比。首先,从规模上建设整齐的工业仓储用地已基本占据了义乌市主城区西半部的大部分地区,对义乌市主城区形成了半包围之势。稠城镇工矿仓储用地面积达到1.8296km2,虽然在县城建设用地面积中的比例从1981年的13.12%下降为10.40%,但在面积上比1981年增长了274.46%。在航片覆盖区范围内工矿仓储用地面积达到1.8296km2。由此可见,义乌繁荣的小商品市场是与其发达的小商品加工和仓储设施规模相联系的。其次,在义乌市主城区及义乌江南岸的城市用地范围内基本没有工矿仓储用地类型,反映现代的义乌市在规划、建设方面非常注重城市环境保护与建设,将工矿仓储用地与居住生活区尽量隔离开来。

8.7.2.3 公用设施建设用地的发展与变迁

公用设施规模及其空间分布对于一个城市的环境影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与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对于义乌这样一个山川秀美的商业城市,搞好公用设施建设有较好的地利条件。但是在1981年时,义乌的公用设施建设仅有一个绣湖,以及其东侧的大安寺塔古迹和现今的工人西路与新马路交会处的一个小水泡。那时的绣湖还谈不上是一个公园,而仅仅是一个县城中的小湖水面,面积仅有1.5×104m2,其周围没有任何配套的公用设施。表明当时义乌县政府没有经济实力来规划建设义乌的公用设施。到1999年,义乌市政府与人民以发展小商品经济的热情与魄力进行公用设施建设,使义乌江两岸变成了美丽的沿江大花园,绣湖公园面积比1981年扩大了5.2×104m2,并正在其东侧拆迁几十幢旧式住宅等建筑,新建一个面积近10×104m2的市民广场,中心城区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另外,在工人西路北修建了占地面积约2.7×104m2的骆宾王公园,城中北路东修建了占地面积超过4×104m2的孝子祠公园,稠州中南修建了占地面积超过4.6×104m2的稠州公园,使整个义乌市区在浓郁的小商品世界中增添了充满生气的自然美。18年的发展使义乌由1981年仅有公用设施用地0.0263km2猛增到1.2253km2,面积增长46.59倍。这是一个十分令人钦佩的了不起的数字。从义乌规划蓝图看(义乌市勘测设计研究院,义乌市风景旅游管理局,2002),未来的义乌市一定比今天更加美丽。

8.7.2.4 公共建筑用地的发展与变迁

1981年,义乌城区范围内公共建筑用地面积为0.2598km2(表8.9、8.10),占城区建设用地总面积的6.98%。在1999年航空遥感用地类型解译图上(图8.39),城区周围呈近均匀状态分布着10多所用地面积都在4×104m2以上的大、中专和中、小学校。此外,义乌乐园、义乌体育中心、义乌会展中心、义乌中心医院等一批公共建筑都具有相当规模,正在对义乌的健康高速发展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统计表明,1999年公共建筑用地总面积达1.8530km2,是1981年的7.1倍,占1999年县城建设用地总面积的10.53%。

8.7.2.5 住宅用地的发展与变迁

住宅的状况能够很好地反映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从1981年的航空遥感影像图上可以看出(图8.40),当时义乌县城区建设用地面积总计仅3.7239km2(表8.9、8.10),旧城区的主体以现在的城中路为界线,低矮民房密集分布在城中路以北及以西地区,城中住宅布局近南北向居多,旧式典型的小四合院式住房占有较大比例。这可能与义乌市具有2200多年的悠久历史密切相关。向正北方向工矿仓储类建筑明显增多。当时稠城镇住宅用地面积约为2.3129km2,占旧县城用地总面积的62.11%,可见,当时拥挤的旧县城不论住房环境还是住房空间方面都是较差的。

在1999年航空遥感影像图上(图8.39),义乌市区住宅用地面积达7.3843km2(表8.9、8.10),是1981年的3.2倍,但是在市区建设用地中的比例却下降为40.39%。城区建筑规划整齐,以主干道路为界线的新式住宅小区、规模庞大的商品交易市场等建筑群包围于其中,这一点义乌市明显不同于宁波市的城市建筑发展模式。另外,由于义乌新建的住宅小区或商品交易市场都以主干道路间的区块形态确定建筑物走向,因此,义乌的住宅及商品交易市场等建筑群的朝向从西南到东南有规律地变化,反映了义乌城市因地制宜地进行规划建设的特征,而在义乌江南岸的住宅建设布局则以朝南为主。

8.7.2.6 交通运输用地的发展与变迁

在1981年的航空遥感影像上,义乌市除主城区东南缘向南北延伸通往金华、杭州的城中路及通惠社区的新马路和丹溪路外,主城区内低矮拥挤的住宅间没有一条宽阔、笔直的城市街道(见图8.40)。1981年城区交通运输用地面积为0.6304km2,占当时建设用地总面积的16.2%(表8.9、8.10)。到1999年时城区交通运输用地面积已扩展到4.1450km2,占城区建设用地总面积的23.56%,用地面积比1981年增加了6.6倍(表8.9、8.10)。以义乌市民广场为中心,宽阔笔直的街道呈放射状均匀地向外延伸,一个典型的蛛网状城市交通运输系统把义乌市有机地连接在一起(见图8.39)。

从图8.41~图8.47可以看出,在义乌市区1981至1999年的发展过程中,城市建设用地主要来源于耕地和通过旧城改造转换的住宅用地、工矿仓储用地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