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的开端是什么时候?

如题所述

中国的近代史是从1840年开始的。
但史学界有一批学者,特别是研究明史的学者并不支持这个观点,他们认为晚明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第一,从社会的纵向发展看,近代社会是商品货币经济为主流的,商品货币关系在经济生活中取代了闭塞的自给自足。在古代或中世纪的社会中,自然经济占主流,其特点是最大限度上实行自给自足,生产为谋生而非谋利,为消费而非交换,市场和货币对于普通民众来说,是陌生的,不常接触到的。一个在明代初期生活的中国农民与一个在金雀花王朝(1154—1399年)后期生活的英国农民,他们在社会中的经济行为应该是差不多的,他们都是亲自到农田中耕种,春天播种,夏天浇水,秋天收获。每年秋天收割的庄稼除了以实物形式要交给国家或封建主外,留下一部分归自己食用,无论是米饭或面包等主食,还是土豆或菠菜等副食都要自己种植、收割,只有在需要农具、菜刀等金属制品时,才到村里的铁匠铺去购买,在其日常生活中货币和市场几乎从不出现。而在近代社会中,人们生产的产品不是为了自己消费,而是为了拿到市场上去销售,生产的直接目的是谋利,赚取货币,再用货币去购买自己生活所需的一切。货币、交换、市场变得须臾不可或缺。就这样,商品货币经济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一扫而光。刚才我们提到的那两位农民的后裔,一个生活在大清雍正年间(1723—1735年)的中国,另一个生活在汉诺威王朝乔治二世(1727—1760年)的英国,他们在社会中的经济行为也应该是差不多的,但与他们的祖先差别就很大了。他们经过大半年的辛勤耕作后,收获的农作物首先要拿到市场上去出售,以换回货币,因为他们要缴纳的税收已经不再是实物,而是货币。除了税收以外,他们还会用货币买回肉、丝织品、棉布、茶叶、香料、陶瓷制品等多种工农业产品,如果要将货币和市场从他们的生活中剥离,他们将无法生存。

第二,从社会的横向发展看,近代社会是一个全球化的社会,每个国家和地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在经济上越来越紧密地联结为一个整体,交流与沟通取代了古代或中世纪的闭塞与孤立,世界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相互联系、彼此依靠的经济有机体。近代之前的人类自从走出非洲后,便生活在彼此隔离的状态之中。世界被分成了几个文明中心,欧洲的基督教文明、中东的伊斯兰教文明、东亚的儒教文明、南亚的印度文明、黑非洲文明、美洲的印第安文明和大洋洲文明,他们相互隔绝,经济文化往来比较少,交换的产品基本属于贵重珍品,数量不大,基本是供社会上层消费。美洲、大洋洲文明甚至不为亚欧大陆所知。只有到了15世纪,明代中国派出郑和率领庞大舰队,七次出访西洋,在南中国海、印度洋上向西探索,随后中国海商以野火燎原之势冲破海禁,沿着郑和的步伐,在南中国海、印度洋上寻找商机,开辟新航线;比中国人稍晚50年左右,以西班牙、葡萄牙为代表的西欧国家也开始冲出欧洲大陆的束缚,在大西洋上探索通往东方的新航路,并发现美洲和大洋洲。至此,中欧经济交流日益密切,世界各地逐渐成为一个相互联系、彼此依靠的经济有机体。

以上两个特点,总结一句话:纵向经济性质发展,横向经济联系密切。正是这两个特点构成了近代社会的最主要经济特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9-11

传统观点:1919年五四运动;新观点:1949年新中国成立。

1、传统观点,近代史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现代史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新中国成立 。

因为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人民革命从此成为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同盟军,不再是资产阶级世界革命的同盟军,这就是说中国革命的性质从此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

2、新观点,近代史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现代史(当代史)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今。

因为:新中国成立标志着,中国由半殖半封变为一个完全独立的国家。

扩展资料

中国近现代史起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为止,是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

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是晚清王朝统治下一个主权独立的封建国家。

当晚清王朝走向衰落的时候,世界资本主义正处在上升阶段。资本主义发达的英、法等国对外积极进行侵略,寻找殖民地,英国是侵略活动的急先锋。由于英国工业品很难在中国市场上倾销,于是在正当的中英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

为了掠夺中国的财富,英国把大量的鸦片偷运到中国来。鸦片大量输入,白银大量外流,银价上涨造成银贵钱贱,加重了劳动人民的负担,也加深了晚清王朝的统治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