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派与保皇派论战的内容

如题所述

一、内容:

1、要不要革命。

保皇派认为清政府实行的是“仁政”,今天的政府仅是“太后、荣禄一等人之罪”。中国只能行君主立宪,不能用暴力行民主共和。

革命派批驳了保皇派的种种谬论,指出清政府投降卖国,已经变成了“洋人的朝廷”,只有唤起民众,推翻清政府及其封建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政体,才能救中国,坚持暴力革命的思想。

2、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

保皇派认为中国人民“民智未开”,中国不是“政府恶劣”,而是“国民恶劣”。在中国“与其共和,不如君主立宪,与其君主立宪,又不如开明专制”。

革命派认为不是民智未开,而是民智大开。要开“民智”,必以革命开导之。“欲救中国,惟有兴民权,改民主。”要求自由、平等、博爱及民主共和的思想,是世界人民也是中国人民普遍的要求,只要推翻了清朝政府,中国必然走向民主共和的道路。

3、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

保皇派对平均地权大肆攻击。革命派指出地主依靠土地,徒手坐食,不给社会生利反而分利,不利于社会发展。只有实行土地国有制,才能解决“贫富悬隔”之害,才能发展生产,达到救国救民的目的。

1907年8月,《新民丛报》被迫宣布停刊。革命派获得胜利,使革命思想盛行于中国,促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为迎接革命高潮的到来做了思想上的准备。

二、意义:

论战使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经过这场大论战,进一步划清了革命派和改良派的界限,使人们清楚地认识到实行民主革命的必要性,使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促进了革命力量的壮大。

扩展资料:

同盟会的《民报》和改良派的《新民丛报》之双方论战:

用孙中山“三民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民报》,迅速占有了进步舆论的中心领导地位,大受海内外进步知识分子的欢迎。 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惊惧于思想界权威地位的动摇和丧失,向同盟会提出的革命纲领发难,阻遏革命思想的传播。

对于改良派的进攻,革命派予以有力的回击。因此,革命与改良两条道路、两种思想的对立更加尖锐。 1905至1907年间,革命派与改良派在政治思想领域内的论战达到了高潮。特别是,1906年4月18日,《民报》第3号以号外形式公布了《〈民报〉与〈新民丛报〉辩驳之纲领》,

全面揭示了革命派与保皇派的原则分歧。这次论战的规模之大,时间之长,斗争之激烈,影响之深远,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仅见的。

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和改良派的主要喉舌《新民丛报》是双方论战的主要阵地,两派在新加波、檀香山、旧金山、香港等地的报纸也都投入了这场斗争。 

论战涉及的范围很广,包括民主革命的对象、任务、方法、前途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是围绕“三民主义”进行的,即要不要“反满”和以暴力推翻清王朝的统治,政治革命的目标应是君主立宪还是民主共和,以及封建土地制度是否应当改革等三大问题。

这场激动人心的大辩论以革命派的胜利告终。论争的实质是用什么手段、建立一种什么样的资本主义制度。其中,是颠覆还是保留现有政权的争论吸引了绝大部分的注意力。

当时虽然大多数人并不真正懂得民主共和的内容,但通过论战,反满——革命——建立共和国,在人们的心目中成为同一链条上紧密相联的几个环节,极大地推进了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革命派和改良派大论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保皇派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