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市第三十六中学的历史沿革

如题所述

一、中国化学工程总公司第六建筑公司子校阶段
化六建子弟学校隶属于中国化学工程总公司第六建设公司,业务上接受襄城区教委领导。子弟学校随公司于1969年从青海搬迁到湖北省襄樊市襄城胜街,当时子弟学校分两部分,一个是子弟小学,一个是子弟中学,中学设初中和高中。由于当时职工子弟较多,学校在校学生处于高峰时期,共有在校学生3000多人才,教职工200多人。直到1984年随着企业整顿,企业达标,化六建公司将子弟小学与子弟中学合并,更名为化六建子弟学校,成立一个总支,两个支部,即中学支部和小学支部,张为禹调任学校总支书记,余达三任校长,杨聚山任中学支部书记,周成国任小学支部书记,陈玉兰任小学校长。合并后的子弟学校随公司企业整顿也进行了达标整改工作。1986年由于各种原因,子弟学校又实行了分离,成立化六建子弟小学和化六建子弟中学,公司将原技校校长金恩义调任小学校长,将公司干部科科长文聚源调任中学书记兼校长,并兼小学书记。此时的中小学在校学生也相对减少。
学校从1986年至1993年,在文聚源校长的领导下,学校按照上级的要求开展了九年义务教育达标工作和申报襄城区示范初中的工作,教育教学工作有了很大的起色,在襄城区享有较高声誉。1990年学校通过了襄城区政府督导室的综合督导评估验收工作,被授予襄城区示范初中称号。同时也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的验收达标工作。
1994年随着企业改制,子弟小学和子弟中学又实行了合并,领导班子也做了调整,将仲伟忠同志提任学校校长,将刘春同志调回学校任副校长,将公司干部科吕国仁调到学校任书记。一年后,1994年化六建公司对学校领导班子又做了进一步调整,吕国仁调离学校,任命仲伟忠为学校党支部书记。将刘春同志提拔任校长。在刘春同志的领导下,学校各项工作又有了新的起色,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学校为四中、五中输送了大批初中毕业生。但是随着国家计划生育的实行,企业职工子弟自然减员,学校生源大量不足,初中毕业生大量上了四中、五中学校高中基本没有生源,大量教育资源被闲置。1997年校领导针对学校现状,强调一方面要全力办好初中,另一方面高中不能丢,于是校领导出面到襄樊市27中与该校领导协商,将27中的初中毕业生招到我校高中部学习,加上我校的初中毕业未上四中、五中的学生共招收了两个高中班,经过两年的培养,高中教学取得了可喜成绩,有五名同学考上了华中工学院和华中师范学院。
二、襄樊市第三十六中学阶段
(一)、建校背景
襄樊市第三十六中学的前身为一所有着三十多年校史的中央直属企业——中国化学工程第六建设公司(从小学到高中)子弟学校,多年来,受企业自身的限制,其生源逐年减少,大部分教育资源被闲置。一九九八年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科教兴国战略的制定,普级高中教育已成为教育改革发展的头等大事, 而襄樊市也正面临着大多数初中毕业生上高中难的局面,当时襄樊市仅有四中、五中两所重点高中和位于襄城区的两所市级重点高中一中、三中,襄城区没有一所市级重点高中,在广大襄城区学生家长为自己的子女上高中难之事犯愁、市教委也正着手准备解决这一问题之时,时任六化建子校的校长刘春同志及校领导班子头脑里孕育出一个想法,“利用我们现有的教育资源和办学条件,向市政府、市教委申请在襄城区办一所市级重点高中,以满足广大初中毕业生上高中的需要”,这一想法提出就得到了广大教职工的赞同。于是,刘春校长向企业领导作了汇报,得到了企业领导的大力支持(当时企业也正在进行改革),由学校起草申请报告呈报市政府和市教委,市政府、市教委接此报告后,多次派人来校考察评估,与企业领导协商,决定利用我校教育资源由市教委和六化建公司联合办一所重点高中,定名为“襄樊市第三十六中学”,于是1998年6月由市政府下文(襄政[1998]号)批准成立襄樊市第三十六中学,并于9月1日正式挂牌。
(二)、创业阶段(1998年9月——2001年6月)
为适应普通高中教育的需要,成立后的三十六中,停止了初中招生,保留小学部。1998年9月招收了400多名高一新生。学生进校后,首先遇到的是吃住方面的困难,因当时只有两栋教学楼,其中一栋为小学部所用。针对这一现状,为了尽快解决学生 吃住问题,校领导想尽一切办法,将教学楼南头空出的教室改做学生宿舍,将体育室改做临时学生食堂,基本解决了学生吃住问题;其次,针对缺少高中教师的问题,学校又从其他学校选调了一批有高中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和从高校选拔了4名优秀毕业生来校任教,两方面的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
1999年学校投入200多万元收购了化六建公司原一处办公楼和单身宿舍楼及10多亩土地,对校门和教学楼进行装修改造,将单身楼改造为学生宿舍,住在教学楼的学生全部搬进了学生宿舍楼,学生住宿困难基本得到了解决。同年学校还投入一定资金对运动场进行了整修,种植了花草树木,修建了操场边的看台;教学大楼、学生宿舍楼都一并镶上了瓷砖;教室和宿舍内的安装上铝合金门窗,购置了新桌凳、新床铺及大量教学仪器设备,教学基础设施基本齐备。
2000年学校又投入了100多万元新建了一栋可容纳2000名学生同时就餐的学生食堂,原体育室临时学生食堂停用,学生就餐的困难也得到了解决。
成立后的三十六中由于基础差,底子薄,时任校长的刘春同志明确地提出了办学的指导思想和办学目标,即“育人为本、升学为主、因材施教、全面发展”。争创一流学校,第一步是求生存,第二步求规模,第三步求特色。
2001年高考是36中建校以来第一届高考,400多名考生参加高考,有200多名过省线、50多人过省重点线进入国家一类大学深造,过线率达50%,本次高考一炮打响,并获得一定社会声誉, 36中在襄樊市高中中立稳了脚跟,第一步目标实现 。
(三)发展阶段(2001.9——2004.6)
进入新世纪,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36中在立稳脚跟后开始向第二个目标——“求规模”迈进。2001年学校招收高一新生过千人,教学班首次达到14个班。学校的教学理念也与时俱进,不断强化和完善教学管理。学校在坚持“以人为本、升学为主、因材施教、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基础上,进行一步提出“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要,为学生终身幸福奠基”的办学方针,同时,校领导也明确提出了依法治校,以德立校,走科研兴校,质量强校的办学思想,逐步建立建全了各项制度。如《行政例会制度》、《教职工全员聘任制度》、《三十六中学生违纪处分条例》、《师德量化考评制》、《教师目标管理考核制》等五十多种制度
学校进一步加强了基本设施的建设,2003的投资300多万元新建了综合大楼,配置了标准化的理、化、生实验室、多媒教室、微机室;另外还投入了100多万元购置了化六建医院门诊楼,修建了篮球场、排球场等运动场地。2004年投入了200多万元新建了带卫生间和洗漱间的女生公寓,投入100多万元进行了电网改造。
(四)、再发展阶段(2004.9——2007)
2004的至2007年是学校处于持续、快速发展的时期。2003年底市委组织部,市教育局对学校领导班子进行了充实,将三十八中副校长李鹏同志调入三十六中任副校长、副书记,同时提拔任梅昌黎、李承波两位同志任副校长。2005年刘春同志被市委组织部正式任命为三十六中校长、党委书记,学校领导班子力量得到了加强。为了继续推动学校快速持续发展,校领导班子进行了分工,刘春同志主抓学校全面工作,李鹏同志主抓教学、教研及招生等工作,梅昌黎同志负责人事,政教 、纪检监察等工作,李承波同志负责后勤、财务、工会等工作,分工明确,各负其责。新的领导班子更新了办学理念,即“以人为本,服务学生 ,因材施教,全面发展,为学生终身幸福奠基”, 继续完善推动学校制度化管理,相继出台了《青年教师培养制度》、“铸造名师工程”、《学校评教活动实施细则》、《班级管理量化评价方案》、《高考奖励实效方案》等一系列制度,明确提出了用三年的时间争创“市级示范高中”的目标,走“特色办学之路”。
学校立足校情,将“青年教育队伍建设” “文科建设”作为工作的两大特色予以强化。
襄樊市三十六中是一所年轻的学校,70%以上是青年教师,这批教师,热情有余,经验不足;精力有余,时间不足。学校领导正是看到这点,大力实施了青年老师成才战略,严要求,强内功;相帮扶,促成才。
(1)积极做好帮扶工作,促使青年教师快步入门。学校积极推行“传帮带”活动,让年青人与教学效果优异,教学成绩突出的中老年教师结成一帮一、一带一的对子,以便在教学中随时向老教师请教。
(2)充分信任,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学校立足本校实情,充分信任年青老师,给他们提供上高三锻炼的机会。80%的青年教师都历经了高三的洗礼,有的甚至已经过三四届。这使得广大青年教师迅速完成了“一年合格,二年成长,三年成熟”的转型,
(3)严格磨炼,激励青年教师迅速成熟。学校通过组织示范课、观摩课,向广大年青教师推广教学经验;严格监控, 集体备课,坚持每周一次集体备课,有目标、有重点、有计划、有实效,让广大青年教师在集体备课中吸取营养,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同时,学校每学期组织青年教师参加优质课大比武,让广大教师切磋技艺,锻炼身手,取长补短。团结和睦的考研氛围,充满挑战的教学比武,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
(4)大胆提拔,早压担子早成才。“学校培养青年人才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他们勇挑重担,成为学校建设的生力军和主力军”,学校领导遵循这一培养目标,短短几年间,提拔了一大批业务扎实、能力突出、态度端正、思想积极的年青人,这些青年人参与年级组、政教处、教导处的管理,他们爱岗敬业,勤勤恳恳,在业务上是标兵,在工作上是表率。
通过实施“青年教师成才”工程,学校在短短几年时间里使全体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教学业务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学校在襄樊市乃至湖北省的知名度迅速提升,教学教研结出累累硕果。该校年青教师熊卫国、李中发、刘海涛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参与国家级教研攻关课题多项,其中一项获优秀成果特等奖,结题成果汇编成专著《心海听魂》正式出版。一大批年青教师参与优秀论文评选,获国家、省、市一、二、三等奖达一百余人次,有二十余人在电教课件制作比赛中获奖,该校教师在全国、省级报刊杂志上发表学术文章一百余篇,主编或参编专著十余种,使有关经验在全省、全国推广。有二十余名年青教师在语、数、外、理、化、生、政、史、地、计算机等各科优质课竞赛中获省、市一、二、三等奖,有二十多名青年教师为全省、全市教师主讲示范课、观摩课。学校曹正琼、陈进涛、叶正斗、杨进涛老师以全市优质课第一名的成绩代表襄樊参加省优质课竞赛,获得省一、二等奖,成绩骄人,令人振奋。先后有吴焱红、陈国亮、孙平等十多名教师被评为国家、省级教研工作先进个人、优秀教师,涌现出一大批省、市级师德标兵、骨干教师、优秀教师、学生满意教师、学术带头人,高层人才近四十人。
学校领导们实事求是,立足本校办学情况、生源情况,通过与兄弟学校反复比较、取长补短,制定了“突出文科优势,彰显特色教育”的办学理念。学校从思想上对广大师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引导,纠正广大教师“重理轻文”思想,牢固树立以“以文科创特色,以文科求发展”的文科大有可为的发展理念。学校鼓励广大学子特别是优生攻读文科,文科班配备的老师大部分是学校年富力强、经验丰富、兢兢业业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如今,学校各年级文科班数量已与理科班相当,文科班自2002年首开奥赛班以来已持续7年,就历来高考成绩而言,本科上线率,考高分、上名校,出状元的比例优于理科。 2005年高考杨俊杰获得市区市级重点高中文科状元,2006年高考郭翠同学获得市区市级重点高中文科状元,2007年高考,苏婷同学以584分成绩名列市区市级重点高中文科第二名,学校连续三年被授予先进奖和贡献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