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育教师如何贯彻国家的教育目的

如题所述

下面我就如何上好小学信息技术课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树立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学观是上好信息技术的关键
信息技术教师,要正确的认识到培养学生运用和掌握计算机能力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以完成固定的教学任务为教育目标,而应将提高学生能力做为根本的教育目标,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习致用,学习有用,也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能力。所以我们在课堂上的练习结合各级信息技术比赛活动,本学期就先后参与了西安市碑林区电脑制作活动、学校级别的电子科技报纸制作活动、廉政反腐电子小报制作活动,动员全体同学关注,立足课本,高于课本,完成区、校布置的工作。
二、 更新教育理念,激发学习兴趣 。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你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么你就会不断地去学习它、探索它,并以此为乐。而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来自于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兴趣越大,则学习的动力越大,学习的效果就越好。学生对计算机早已有着浓厚的兴趣与神秘感,渴望更深层次的了解它,掌握它的使用方法,自己能随心所欲地操作计算机,在计算机上作动画,上网实践等等。信息技术课正好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已能够直接动手操作计算机,较多的实践机会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动手操作空间,这大大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理。但是,如果课堂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是“学”跟着“教”走,只要“我说你做”就可以了,就是陈旧的教育教学思维。而信息技术是一门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果仍按以前的做法,学生很容易在新鲜感和兴趣感过去之后产生枯燥的消极想法,必须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所以在教学中,对于较难掌握的内容,我采用“先自学后反馈,再老师引导”的方法。学生们边学边练,很快就攻克了难点。用这种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使得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三、以任务驱动教学,引导学生完成任务。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强,发展很快的课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生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终身学习的习惯是教学的第一目标。“任务”驱动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习独立探索及合作精神。在计算机教学中,“任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任务”的设计很重要。
教师在上课时,总是需要分析每课的主要任务,怎样来执行任务,这实际上就是课前的教学目标分析,教学目标分析主要是分析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根据教学对象的实际水平,要求学生在本课上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这也实际上是给学生布置任务。有时事先把总的教学目标划分为一个个小目标,然后把一个个小目标细划为一个个较为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任务来实现总的教学目标。在设计“任务”时其认知目标一般可以采用知识、了解、掌握、应用四个层次,“知识”是指识记名词的概念;“了解”是指初步感知已学过的知识和操作方法;“掌握”是指学生用已学过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问题;“应用”是指学生能够借助所学的知识熟练地操作,并能够举一反三。在计算机教学中,要求学生达到这些目标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1.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将对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产生积极的作用。因此,在“任务”设计时,要充分发挥计算机具有综合处理图象、图形、声音、动画、文字、文本等多种信息的功能,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艺术的情境中,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探索实践,从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如:在六年级上“踏网无痕”教学过程中,我把事先收集的一些精美图片,在电脑展示出来,集小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在欣赏中了解在我国现行法律中,只有《侵权责任法》讲民事权益范围中包括了隐私权,而人不是在任何时候都想让他人知道自己的踪迹的。隐私权应当得到尊重。而要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比喻人的一生不能虚度,应做些有益于社会之事。做一个社会有用的人!从而激发学生网络实践的兴趣、学习的热情。
2.要具有针对性
“任务”的设计要根据学生知识能力的差异,充分考虑学生的文化知识、认知的能力、兴趣等。要由简单到复杂、由表及里、循序渐进地进行。因此,在设计时,要根据学生的个性不同来设计任务,让任务从简单到复杂的执行或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设计任务,要从学生的角度考虑,以兴趣为主线,以实用为载体、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的。
四、探究式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心理学研究也指出:学生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学生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究活动方式。这就表明,“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通过学生的自我发现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探究式教学法主张在生动自由的课堂教学气氛中,学习者自己去发现教材结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首先,教师要引出“探究点”。这个“探究点”既不能让学生对于其结果一目了然,又不能让学生望而却步,而是提出以后,让学生觉得有思考的余地。围绕“探究点”展开讨论,提出多种设想。在围绕“探究点”组织讨论过程,教师要正确引导,启发学生从以往的知识、类似的软件使用经验等角度展开思维。给学生能够独立思考的问题,让他们去“发现”。通过讨论,学生得到一些他们“发现”的内容,然后相互补充、综合。最后,由教师引导学生把这些结论与教材内容相结合,从而完成一次“发现”。在教师营造自由的课堂氛围中,学生通过细心的观察,不断地思考,大胆地设想,勇敢的实践,得到了自己的“发现”,这种发现的喜悦比单纯教师知识的传授印象要深刻的多,对于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好处。积极探索教学方法。
常言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作为一名教师,应积极探索教学教法,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同时还必须根据本班的学生、当地的实际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总结出适应自己学生的教学方法,并灵活运用于教学之中。探索改进教学方法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必须贯彻。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教学对象,可分别采用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对于信息技术常识性的知识教学,如教学计算机的发展史、计算机的组成、计算机的日常维护、病毒预防、计算机的用途、计算机操作性知识的原理讲解和操作步骤的讲解都适宜用讲授教学法。对于一些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步骤都须通过教师的示范学生才能理解,适宜用媒体演示教学法。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学习实际情况,在操作数量或操作质量上给每节课制定出切合实际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学习和努力在本堂课里完成教师预定的任务,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达到预期的目标。
五.鼓励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实践运用掌握的知识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专业课,既要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同时又要掌握电脑的基本操作技能。因此学习计算机,要勇于实践和尝试,要尽可能地上机操作。做到看书与上机相结合,有问题及时向老师、同学或其他精通的人请教,不要怕麻烦,更不要因为没有试过,怕弄坏而不去试。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只有实践才是真正属于自己。通过电脑绘画的学习让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学习电脑操作兴趣提高。
在学习计算机的过程中,单靠阅读教材,听讲远远不够的,不实践就永远不能真正掌握它。因此,要注重实践,重视上机操作,加强学生的动手意识。多上机,勤操作,才能巩固所学的知识。通过上机操作,学生可以亲眼看到每个知识点在计算机上出现的过程和最终结果,对自己原有的不正确的观点,可以知道其错误之处并找到正确的观点,这样不仅可以增强感知认识,而且可以增加对知识点的了解,而明确知识的真正意义,真实地掌握知识。例如:讲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时,一边讲解窗口的组成,一边操作如何改变窗口的大小、怎样切换、移动窗口等。学生通过看自己的显示器便知道教师如何操作的。对于窗口里的菜单命令,选其中典型的一个或几个详细地讲解后,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操作、领悟。单击一个命令,打开一个对话框,击一击里面的按钮,观察窗口里面的内容有什么变化,计算机又给你什么样的提示,让学生逐个去尝试,在发现问题的同时自行解决难题。通过不断操作,学生使用鼠标灵活了,知道什么情况下是单击,什么时候用右击,哪些情形下需要双击,并且发现当鼠标移动到窗口的不同位置时,会出现不同的形状,这时再同学生讲不同形状时的鼠标指针分别带有什么含义,学生就会毫不费力地掌握了。
六、及时评价学生成绩、积极鼓励学生。
对于学生的学习成果,教师应及时评价。学生可以互相浏览作品,教师也能及时在课堂上进行评点。通过对作品的及时评价与反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习他人的优点及时修正。同时也是对现代教育技术设备运用技能的提升。要善于协调与控制学生情绪,心境良好,学生能经常保持愉快、开朗、自信、满足的心情,善于从学习中寻求乐趣,对自己充满希望。更重要的是情绪稳定性好。课堂秩序井然。
总之,我们必须让学生学好信息技术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充分利用好学校的有限资源,教书育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才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适应社会的需求。小学信息技术课的内容尽管很浅显,但要上好,特别是要上出特色,讲出新意,还有一定的困难。要上好信息技术课,要全面透彻地执行新课程标准中关于教学方法、教学目标等要求。要运用能使学生容易接受的语言和教学方法,使枯燥的课堂变得生动、活泼、有趣。同时要努力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成为业务精湛的为学生喜爱的高素质教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