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风土文化悬殊的城市,旅游街的业态和产品大同小异?

如题所述

从北京的南锣鼓巷到上海的田子坊、南京的夫子庙,从杭州的河坊街到成都的宽窄巷子,每一座城市都有一处或几处这样的街区。

尽管被标注为本地文化特色,但来这里的游客最后往往只能看到与别处旅游街差不多的景象,买到大同小异的网红小吃和义乌小商品。发朋友圈时如果不记得备注地点,朋友很可能无法认出你去了哪里。

为什么每座城市都会发展出这样的旅游街?为什么这些风土文化悬殊的城市,旅游街的业态和产品却是大同小异?

这是中国旅游街共同的问题。在本地人眼里,官方宣传上作为城市文化窗口的旅游街往往被称为骗游客的,不仅性价比极低,更完全不能代表地方特色。

尤其是千篇一律的鸡排、烤肠、臭豆腐、冲兑奶茶等完全不正宗的冒名小吃,严重败坏本地食物声誉。

食物之外,旅游街贩卖的纪念品也多有雷同,不外乎古色古香的茶杯、布鞋、扇子、明信片以及仿古兵器等玩具。还有一批专供旅游街的老字号,提供统一的怀旧风情。

南京夫子庙

西安回民街

苏州平江路

北京南锣鼓巷

成都锦里

从根本上说,中国旅游街呈现如此形态,是其商业规律决定的。

只要成为旅游街区,巨大的人流量就意味着极高的商业价值,进而使店铺租金极其高昂。

2008年后,南锣鼓巷名声大振,租金随即暴涨。50平米左右的店铺,从最初月租几千元涨到2017年的十万以上。五道口、国子监附近的铺面,租金不到其五分之一。

在多数游客看来,反正来都来了,总要留点纪念。但即便如此,中国游客仍不愿在旅游商品上花多少钱。

据2015年数据,世界旅游购物的平均消费占旅游总支出比重约30%。而中国旅游商品收入只占旅游收入的20%,即使是江浙等旅游消费发达地区也仅有23%。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这一比例高达40%至 70%。

考虑到本就低得多的人均旅游开支,更低的购物比重无疑意味着低得多的消费能力。纪念品商店也只能走上价格较低而利润率高的路线,最合适的就是进价更低的义乌小商品。

当然,从某种角度上看,旅游同质化也不全是坏事。同质化的旅游业意味着该地有着较发达的物流,较好的融入了全国乃至世界市场,得以充分利用大生产时代的便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