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的回涨是什么意思?

心理学上好像有定义

记忆的回涨的意思是延缓回忆的成绩超过回忆成绩。

这种现象最初由巴拉德于 1913 年发现。在实验中,要求被试识记诗歌或故事,并在学习终了时进行即时回忆。

此后既无复习,也不进行其他学习,两三天后,要求再进行延缓回忆,发现某些被试的成绩优于即时回忆。

扩展资料

运用“记忆回涨”现象提升孩子的记忆力的方法

1、多重复学习可以增加记忆  

想要让孩子在学习中记住更多的内容,唯有通过不断的重复联系,重复记忆,这样才能让记忆的内容慢慢巩固下来,形成长久记忆。

2、注重知识经验的积累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接触的知识面越来越广,了解的东西越来越多,这些增长的知识也有利于增加他们的记忆力。  

此外,孩子接受外界环境的刺激越大,所见所闻越广,也有利于他们记忆范围的扩大。这让孩子能够记住更多的内容,记忆力也会得以增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记忆回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6-23

记忆力对于一个人的生活学习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很多科学家还有心理学家都对记忆的特征和孩子的记忆特点进行过研究。美国心理学家巴拉德,在1913年发现了一个关于记忆的现象叫做记忆回涨现象,也叫做记忆恢复现象。

巴拉德经实验发现,孩子们通过学习,记忆下一些内容,以后隔一天、三天、七天,记录下的记忆内容保持量,具有以下特点:第二、三天的回忆数量要比第一天多。如果遇到记忆内容比较难的情况,会比简单的内容出现记忆回涨现象更明显。

孩子记得快忘得快,了解“记忆回涨”现象,巧用3技巧提升记忆力

记忆回涨现象揭示了,幼儿记忆保持量的一个特征。短暂的记忆之后,孩子开始会忘记一些,但是再过两三天左右,又会恢复一些记忆,之后这些记忆又会逐渐地减少。

通过了解记忆回涨现象,我们可以知道,如果想要帮助孩子去维持它记忆的内容量,需要一个长期重复学习的过程。多重复,多学习,多记忆,这样能够帮助孩子,巩固他的记忆内容。

【知识经验的积累】

美国心理学家Burtt经过长达十几年的追踪研究,发现孩子更容易记住那些和自己已知的知识有联系的内容。当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接触到的事物越来越多,获得的知识越来越多,也更有利于他们记忆力的增加。

当孩子接触的外界环境刺激和所见所闻越来越多,有利于他们记忆范围的扩大,这样能够帮助孩子记住更多的内容,也有利于他们增强记忆力。

孩子记得快忘得快,了解“记忆回涨”现象,巧用3技巧提升记忆力

【兴趣爱好的作用】

孩子的好奇心重,玩心也重,他们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会更容易集中注意力,也更容易被记住。

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孩子去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能够集中注意力在这上面,也更容易让自己记下来。

【自身情绪状态的影响】

我们常常说孩子是比较容易情绪化的,他们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也会非常容易受到自身情绪的影响。当孩子的情绪是积极的状态,这时候,他们去记一些东西就会更加快一些。反之孩子的情绪低落,这个时候很难让他们记住某些事物。

比如,孩子在听到一些欢快的儿歌,因为其中歌词的有趣和旋律的愉悦感,会让孩子觉得很开心。这个时候,孩子就很容易记下儿歌的内容。

针对以上三点利于孩子记忆形成的有利要素,在对孩子进行记忆训练,或者是在孩子的日常学习当中,家长都可以利用这三大要素,帮助孩子提升记忆力。

孩子记得快忘得快,了解“记忆回涨”现象,巧用3技巧提升记忆力

著名的教育家蒙台梭利曾经说过,“我听过了,我就忘了;我看见了,我就记得了;我做过了,我就理解了。”

单纯的听,不容易增强记忆。配合视觉、触觉、嗅觉等多感官的刺激,能够让孩子的记忆内容更为立体,感知更为深刻。

例如,当孩子去认识记忆什么是香蕉的时候,看到了香蕉的颜色,触摸到它的形状,品尝到了它的味道。这样多感官的刺激下,让记忆变得很形象,即便不会有意地去教孩子,也能够让他们很好地记忆下来。

当孩子去学习一首儿歌的时候,我们常会让孩子听过之后,自己再说出来。反复的语言复述过程,让孩子把学习的内容反复输入输出。这样重复的过程,能够帮助孩子巩固记忆。

孩子去记忆某些内容的时候,要鼓励孩子重复地去说,去记忆。

孩子记得快忘得快,了解“记忆回涨”现象,巧用3技巧提升记忆力

要利用孩子爱玩的特征,在记忆学习的过程中,选择游戏的形式,去调动孩子记忆的兴趣和积极性。

比如,在教孩子识字的时候,为了方便孩子记忆,可以将识字卡片跟实物结合的方式。让孩子进行配对游戏,帮助孩子更好地记忆。

帮助孩子提升记忆力,切莫急于求成。孩子记忆力的发展,跟其年龄的增长也有很大的关系。家长要选择适宜孩子年龄特点的方法,帮助孩子提升记忆力。最主要的就是,要有耐心,高质量地陪伴。

第2个回答  2009-01-10
记忆回涨:识记后立即回忆的成绩不如两三天后。儿童较成人普遍,学习较难的材料比学习容易的材料更为显著。 A.保持量的测量 回忆法 再认法 再学法(节省法) 重构法(重建法)B.双重存储系统——表象和语义C.语义储存的层次网络模型:节点、线段、连线 (集合论模型、人的联想记忆模型-HAM模型)D.情绪储存、情景储存引言 Ebbinghaus用无意义音节作材料对遗忘进程的研究及根据其结果绘成的遗忘曲线,作为在成人身上对无意义材料遗忘进程的经典研究,无疑具有很高的科学性和权威性。但多年来,许多国内出版的师范类本科、专科和中师心理学教材,仅根据Ebbinghaus在特定条件下的实验结果绘成的遗忘曲线,即得出所谓的“遗忘规律”,并推广应用于对各个阶段儿童的复习指导,至少有以下几个问题值得研究:(1)Ebbinghaus遗忘曲线所反映的是遗忘规律,还遗忘进程规律,抑或仅仅是成人对无意义材料的遗忘进程规律?(2)用无意义材料在成人身上的实验产生的结果,是否适合幼儿、小学儿童、中学青少年学生对有意义材料的遗忘现象?(3)中小学生学习中的记忆材料,95%以上都是有意义材料,如果在成人身上用无意义材料实验出的结果完全不符合小学儿童、中学青少年对有意义材料的遗忘现象,那么,印量极大的大、中专心理学教材,是否在以后印行中,应作某些修正,以免继续传播遗忘方面的极易产生误导的不准确的知识。 陈帼眉等的研究发现了幼儿记忆有种特殊的回涨现象。最近,姚清如等的实验研究证实,整个幼儿阶段都确实存在着不同于Ebbinghaus遗忘曲线的记忆回涨现象,小、中班幼儿记忆回涨高峰均不在识记后的当天而在识记后的第6天,研究进一步证实,记忆回涨高峰期间复习效果最好〔(2)〕。那么,小学儿童对有意义材料的保持状况如何呢?为了探索小学儿童对有意义材料的遗忘进程之规律,我们开始了如下较大规模的实验研究。 1 实验研究的对象、材料、方法和步骤 1.1 对象 以两所城市小学的3150名二—五年级学生为总体,用随机数字表采取分层抽样方法抽出240名学生作为被试(因二校均为五年制小学,又考虑一年级学生的理解水平较低,无法完成实验,因而被试从二—五年级学生中分层平均抽取)。 1.2 材料 实验材料一:《蟋蟀的脚》;实验材料二:《小花猫》。材料特点如下:是精心选择的,为被试以前从未接触过的;通俗易懂,保证其作为有意义材料的有效性;材料的意义性质接近小学儿童实际中学习的材料;4、均为120个字(含标点符号);材料一比材料二在理解和识记上难度略大一些。 1.3 实验研究的方法和步骤:①将被试分为6个组,保证每组中每个年级的学生均等。人数均为40人。②将被试分为甲乙两个实验群体,(两个群体中各年级学生基本相等)分别以实验材料一和实验材料二作识记保持材料。其意图在于比较两个实验群体保持成绩差异,以探索被试对识记材料的理解程度的微小差别,对保持成绩有无明显影响。最后,关于各时间间隔的保持成绩,是将两种材料的保持结果混合统计,不再区分。③由主试将印好的实验材料,发到被试,人手一份,宣布指导语。④学生完成识记后,(连续两遍正确背出),将实验材料全部收回。⑤分别依次集中被试1—6组,在20min、1h、8h、24h、48h、144h的时间间隔后,默写识记的材料(时间间隔与Ebbinghaus研究的前6次的间隔相同)。随访证明,由于指导语的作用,被试在检查保持效果前,都没有再回忆或复述识记的材料,保证了实验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⑥对回忆默写的结果进行细致批改,统计不同间隔的各被试对识记材料保持的数量。⑦将所获数据输入电子计算机进行统计处理。 2 实验结果及其初步分析 2.1 实验结果 被试在不同时间间隔保持材料的情况见表1 表1 小学儿童在不同时间间隔保持有意义材料情况 2.2 对实验结果的初步分析 2.2.1 从表1可以看出,小学儿童对有意义材料的遗忘速度,间隔20min到间隔144h之间仅遗忘原材料的5%,时间延至144h,共遗忘原材料的10%,而Ebbinghaus用无意义材料实验,至144h时,共遗忘原材料的74.6%。当然,这并不否认Ebbinghaus对无意义材料遗忘进程研究的权威性和正确性,但可从两个实验结果及其形成的遗忘曲线的巨大差异中证实,成人对无意义材料的遗忘进程规律与小学儿童对有意义材料的遗忘进程规律是大不相同的。可见,不加具体分析地把对无意义材料的遗忘进程规律,作为遗忘规律或遗忘进程规律加以传播、推广和应用是不妥当的。一些中师心理学教材,将其称为遗忘规律,要求师范生在未来的教学中加以应用,更是不妥当的,其结果要么产生误导,要么使教师觉得这部分知识与实际严重脱节,无法应用。 2.2.2 小学儿童的遗忘进程因年级不同而呈现出差异,但二、五两个年级总的趋势都表现出遗忘进程平缓,144h内下降度很小的特点,二年级儿童与五年级儿童差异很大,其原因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对材料的理解程度有差距;大脑发育水平有差异;识记方法不同对“完全记住”标准的掌握有差异。 2.2.3 表1表明,小学二年级和五年级被试保持均值占记忆材料的百分比,随着时间的延伸在某个时间间隔还略有提高。从实验条件上控制的相当严密的情况来这种现象不象是误差造成的,可能是一种记忆回涨现象。当然,这还有待于后续实验的进一步证实。 3 小结 本实验研究证明,小学儿童对有意义材料的遗忘进程相当平缓,其遗忘曲线一直在很高的保持水平上延伸,尤其是在第24h至第144h之间,平均每24h仅遗忘原材料的1%,一年级和五年级儿童在某个间隔后还可能存在着记忆的回涨现象。这个结果与Ebbinghaus用无意义材料在成人身上研究的结果极不相符,从而证实,Ebbinghaus用无意义材料实验得出的结果,只能反映在成人对无意义材料的遗忘进程规律,将其称为具有普遍意义的遗忘规律或遗忘进程规律,是以偏概全,若用之于小学教育实践是不可靠的,因而,应开展幼儿、小学、中学阶段儿童对有意义材料遗忘规律的研究,以取得准确的规律性知识,指导各阶段儿童对知识的复习巩固。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6
心理学里叫“记忆恢复”现象

《普通心理学》记忆章节里讲记忆保持部分有

指识记某种材料后经过若干时间(一般为数天)测得的保持量,大于识记后即时测得的保持量。它与保持量随时间推移而减少的遗忘曲线完全相反。对此现象有两种假说:抑制解除说认为,识记后即时测验的保持量,其再认或回忆效果会受到识记时累积的抑制作用的损害,若干时间后测验,则累极的抑制作用解除,保持量上升。整体联系说认为,识记之初,被识记材料之间尚未建立充分的联系,未能形成一个正体,故再认或回忆效果差;随时间的推移,材料间的联系日益丰富,整体性加强,便于再认或回忆,保持量随之上升。研究表明,识记材料难度的大小,材料内容意义联系的多少,对记忆恢复都有影响。儿童较成人更易出现记忆恢复。记忆恢复过程与遗忘过程并不互相矛盾,而是迭加在一起的。保持量取决于二者的综合作用。若是测验与识记间的间隔时间太长,记忆恢复现象会消失,被试会表现出明显的遗忘。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