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字底的字与什么有关?

如题所述

走字底的字和走路、发生一段地理位置上的位移有关系。

走字底用作偏旁、也可以写作“辶”,简称“走之”。带有辶旁的字包括迷、还、进、过、通、速、道、追、邀、选、迟、遇、遥、逝、逾等。

辶是一个汉字偏旁部首,读音为chuò。俗称“走之底”,简称“走之儿”,实际上并非源于“走”或“之”,而是源于“辵”(chuò),俗称走之旁,简称走之。与行走运行有关。

辶在传统字书中即辵(chuò)部。“辵”是走走停停的意思〔篆文从彳(chì)止〕。归入辵部的字多于此有关,如“进”“退”等。

汉字的发展:

汉字成系统的出现可以追溯到黄帝时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仓颉造字,相传仓颉是轩辕黄帝的史官。他应该是将经过漫长岁月演变的图形符号加以收集整理,最后再加以规范化与系统化。无论如何,汉字的第一功是非他莫属的,并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也被后人尊为“造字圣人”。

我们现在所熟知的“甲骨文”指的就是商朝时期刻在龟壳兽骨上的汉字,又称“契文”。这些流传下来的文字在当时主要是用于占卜和记事。

在商朝时期,在甲骨上刻字可能并不是主要的记录方式,可能还有其他的刻在木头或刻在竹简上的文字,只是年代过于久远,只有不易腐烂的甲骨才能保存下来。也有很少的字被刻在金属器皿上,由于当时金属比较稀缺,并没有成为常见的文字载体。

随着冶炼技术的发展以及文明的进步,人们开始将文字刻于金属器皿上,可能周朝人认为将文字刻在甲骨上并不十分雅观,并且当时青铜器大量出现,青铜器也常用作祭祀先祖的器物,金属开始成为文字的载体,但同时还会有文字被刻在甲骨上。

由于流传下来的文字多见于钟鼎之上,因此被称作“钟鼎文”;由于是刻在青铜器上,也被称作“金文”。这一时期的金文也成了周朝文字的代表。

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统治衰弱,社会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国与国之间因战争而逐渐产生隔阂。诸侯的割据也使得汉字出现了简体、异体、一字多形的现象。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