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唐朝的外交官是如何单枪匹马搞定和古印度的冲突的?

如题所述



古中国第一次知道世界上还有印度这个国家,是在汉武帝时期。当时探险家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在中亚的大夏国见到了蜀锦。蜀锦是蜀地的特产,怎么会传到大夏国呢?张骞多番打探之后才知道蜀锦是从大夏国东南方的身毒国传过来的。而身毒国在蜀地的西面,距离蜀地还有两千多里的距离,就是今天的印度。



汉武帝对张骞这一发现及其感兴趣,但当时在汉朝的西南还有夜郎、南越、滇国等数十个小国家没有归附,北面匈奴、东北朝鲜卫氏王朝都在蠢蠢欲动,在这种情况下,这个探险型君主只能率先处理以上问题,古印度与古中国的摩擦,就推延到东汉和帝刘肇统治时期。




当时印度地区的统治者是由大月氏五翕侯之一的贵霜翕侯部落建立的贵霜帝国。公元1世纪中叶是贵霜帝国的崛起和鼎盛时期,它的领导者“贵霜部翕侯丘就却”在公元1世纪中叶统一整个大月氏,建立贵霜帝国。1世纪60年代,贵霜已经统治索格狄亚那、巴克特里亚、喀布尔、呾叉始罗、犍陀罗、罽宾等地,向西扩张后,更是控制了整个中亚河中地区,若是没有汉朝作对比,也能算上一个强大的国家了。大概是在三四十年的征战扩张中没有遇到过对手,贵霜国王的胃口就被喂大了。他不仅在中亚地区称王称霸,还把目光对准了汉朝。




公元90年,贵霜国王求娶汉朝公主,这个提议被当时的西域都护班超拒绝,贵霜国王恼羞成怒,他以此为借口与汉朝争夺西域的控制权,并派遣一支七万人的军队进攻汉朝在西域的藩属国。贵霜国王的意图很容易猜到,若是汉朝的藩属国被自己打下来而汉朝不救援,那么其它国家自然会对汉朝失望。连锁效应之下,西域很有可能变成自己的地盘。

贵霜国王为何会有胆量这么做呢?因为这时汉朝国内政权更迭,汉章帝刘炟在两年前去世,新上任的小皇帝刘肇才十一二岁,朝政都把持在太后手中。在这种情况下,汉朝应该没有能力经营西域。这样一想他认为自己胜算很大,就发动了这场战争。我想他一定是不清楚班超的历史,这位高超的军事家、外交家曾经带着几十人就敢在鄯善国内杀人放火,在于阗国境内把于阗国极为推崇的巫师痛打数百皮鞭,还把巫师的头割下来送给于阗王。在汉朝皇帝让他回国的时候他依然有孤身留在西域的勇气并且西域治理的很好。这样的胆识谋略,即便汉朝没有实力出兵相助,贵霜国也不会是班超的对手。



事实也确实是这样发展的,贵霜帝国的副王谢率兵七万东越葱岭而来攻打。七万人在西域战场上绝对是大手笔,当年霍去病打通河西走廊转战河西五国,带的是一万骑兵。后来李广利两次征大宛,第一次有正规军六千人,第二次也不会太多,号称几万人的军队,绝大多数都是囚徒和劣迹少年。因此贵霜帝国发兵七万,这在西域战场中算得上罕见了。在七万敌军面前,班超处于绝对劣势,因此大家都很恐慌,但班超却没有丝毫惧色。他说:“月氏人数虽多,但他们跋山涉水翻越葱岭而来,后勤补给一定跟不上。咱们只要收好粮食,坚守不出,敌人就会因为饥饿而投降。”

班超的分析完全正确,大月氏副王谢带领七万人浩浩荡荡而来,很快就没有粮食了。军需供应不上,城池打不下来,就是去抢,家家户户也早有准备,所有他们能想到的得到粮食的方法,都被堵死了。不久后月氏军队就疲惫不堪,班超估算他们一定会用金银珠宝从龟兹换取粮食。班超派人埋伏在月氏使臣前往龟兹的路上,轻松的杀了使臣夺了财宝,然后把使臣的头送给副王谢。副王谢看到后大为惊恐,进退维谷之下,只能向班超请罪。班超看到目的已经达到就放他们回国。此事彻底震慑了贵霜帝国,以后他们每年都向汉朝进贡,再也不敢对西域诸国有想法。




接下来就是唐朝贞观年间,这段时间唐朝国力强盛,很多唐朝周边国家都会派遣遣唐使到唐朝学习,日本朝鲜如此,印度也是如此。作为礼仪之邦,唐朝也会派遣使臣到这些国家互通有无,王玄策就是唐朝派遣到印度的使臣之一。而他与印度的摩擦,发生在王玄策第三次前往印度的时候。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