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时候开始冷啊

如题所述

过了夏至,天气就会慢慢转凉,因为日照时间逐渐变短,冬至最冷,以后气温会逐渐升高。通常情况下,西北地区,一般都是从9月份开始渐渐变凉。东北地区,都是从7-8月份开始变凉。因为东北地区那边很冷,就算是过夏季也是不是很热。南方地区,从10月开始变冷。气温都是干冷干冷的。南方气温很暖,所以冷的就晚。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别表示四季的开始。“立”即开始的意思。公历上一般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1月7日前后。      
    夏至、冬至—表示夏天、冬天到了。“至”即到的意思。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历6月21日和12月22日。
    春分、秋分—表示昼夜长短相等。“分”即平分的意思。这两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的3月20日和9月23日左右。       
    雨水—表示降水开始,雨量逐步增多。公历每年的2月18日前后为雨水。       
    惊蛰—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动物。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每年公历的3月5日左右为惊蛰。       
    清明—含有天气晴朗、空气清新明洁、逐渐转暖、草木繁茂之意。公历每年大约4月5日为清明。       
    谷雨—雨水增多,大大有利谷类作物的生长。公历每年4月20日前后为谷雨。
    小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大约每年公历5月21日这天为小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夏种开始。每年的6月5日左右为芒种。       
    小暑、大暑、处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还未达最热,大暑才是最热时节,处暑是暑天即将结束的日子。它们分别处在每年公历的7月7日、7月23日和8月23日左右。           白露—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每年公历的9月7日前后是白露。      
    寒露—气温更低,空气已结露水,渐有寒意。这一天一般在每年的10月8日。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霜降一般是在每年公历的10月23日。       
    小雪、大雪—开始降雪,小和大表示降雪的程度。小雪在每年公历11月22日,大雪则在12月7日左右。       
    小寒、大寒—天气进一步变冷,小寒还未达最冷,大寒为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公历1月5日和该月的20日左右为小、大寒。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4
天气变冷是因为太阳照射的角度和照射时间长度变化导致的,根据这个推算出的黄历就比较直观,天气开始变热就是立夏5月5日,变凉就是立秋8月7日,变冷就是立冬11月7日,所以真正意义上的冷就是立冬左右几天,,就是变成真正的冬天了。

[1] 立冬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时间点在公历每年11月7-8日之间,即太阳位于黄经225°。此时,地球位于赤纬-16°19',北京地区正午太阳高度仅有33°47'。立冬过后,日照时间将继续缩短,正午太阳高度继续降低。立冬期间,汉族民间以立冬为冬季之始,需进补以度严冬的食俗。
立,建始也,表示冬季自此开始。冬是终了的意思,有农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来的含意,中国又把立冬作为冬季的开始。
立冬节气,高空西风急流在亚洲南部地区已完全建立。此时高空西风南支波动的强弱和东移,对江淮地区降水天气影响很大。当亚洲区域成纬向环流,西风南支波动偏强时,会出现大范围阴雨天气。此外,纬向环流结束和经向环流也会建立,并有寒潮和大幅度降温。
立冬前后,中国大部分地区降水显著减少。中国北方地区大地封冻,农林作物进入越冬期。中国江淮地区的“三秋”已接近尾声,中国江南则需抢种晚茬冬麦,赶紧移栽油菜,中国南部则是种麦的最佳时期。另外,立冬后空气一般渐趋干燥,土壤含水较少,中国此时开始注重林区的防火工作。立冬,十月节。立字解见前。冬,终也,万物收藏也。
水始冰。水面初凝,未至于坚也。

地始冻。土气凝寒,未至于拆。
雉入大水为蜃。雉,野鸡;郑康成、《淮南子》、高诱俱注蜃为大蛤。《玉篇》亦曰:蜃,大蛤也。《墨子》又曰:蚌,一名蜃,蚌非蛤类乎?《礼记之注》曰蛟属,《埤雅》又以蚌、蜃各释,似非蛤类。然按《本草》车螯之条曰:车螯,是大蛤,一名蜃,能吐气为楼台,又尝闻海旁蜃气成楼垣。《章龟经》曰:蜃大者为车轮岛屿,月闲吐气成楼,与蛟龙同也。则知此为蛤,明矣。况《尔雅翼》引周礼诸家,辩蜃为蛤甚明。《礼记之注》以谓雉,由于蛇化之说,故以雉子为蜃,《埤雅》既曰似蛇而大,腹下尽逆鳞,知之悉矣,然复疑之:一曰状似螭龙,有耳,有角,则亦闻而识之,不若《本草》、《章龟经》为是,即一物耳。大水,淮也,晋语曰:雉入于淮为蜃。
史话立冬编辑
立冬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其确定的依据是以太阳到达黄经225度为准。

  
立冬景象
立冬景象
立冬不仅是收获祭祀与丰年宴会隆重举行的时间,也是寒风乍起的季节。有“十月朔”、“秦岁首”、“寒衣节”、“丰收节”等习俗活动。此时,在北方,正是“水结冰,地始冻”的孟冬之月,在南方却是小阳春的天气。
立冬是十月的大节,汉魏时期,这天天子要亲率群臣迎接冬气,对为国捐躯的烈士及其家小进行表彰与抚恤,请死者保护生灵,鼓励民众抵御外敌或恶寇的掠夺与侵袭,在汉族民间有祭祖、饮宴、卜岁等习俗,以时令佳品向祖灵祭祀,以尽为人子孙的义务和责任,祈求上天赐给来岁的丰年,农民自己亦获得饮酒与休息的酬劳。
立冬习俗有的改了,也有沿袭至今的。卜岁霞浦叫“问苗”,这天农民相率到龙首山的舍人宫田祖前卜问来年的丰歉,举行丰收联欢晚宴,有些乡村演戏谢神庆丰收。“立冬”日杀鸡宰羊或以其他营养品进补称“补冬”。畲族登山、巡田,到神庙卜岁称为“探宝。
1937年全国人民奋起抗日。在寒风乍起的日子,霞浦城关轰轰烈烈开展募寒衣活动,歌唱着《流亡三部曲》、《寒衣曲》,那悲壮的苍凉的歌声,牵动着干万人的心,沿街民众无不涕泪纵横,纷纷捐物、捐款。寒衣节里的壮举,己时过70多年了,霞浦人民那豪情满怀的热烈场面,至今仍历历在目。
节气物候编辑
我国古代将立冬后每5天再定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 此节气水已经能结成冰;土地也开始冻结;三候“雉入大水为蜃”中的雉即指野鸡一类的大鸟,蜃为大蛤,立冬后,野鸡一类的大鸟便不多见了,而海边却可以看到外壳与野鸡的线条及颜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认为雉到立冬后便变成大蛤了。
对“立冬”的理解,我们还不能仅仅停留在冬天开始的意思上。追根溯源,古人对“立”的理解与现代人一样,是建立、开始的意思。但“冬”字就不那么简单了,在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对“冬”的解释是:“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意思是说秋季作物全部收晒完毕,收藏入库,动物也已藏起来准备冬眠。看来,立冬不仅仅代表着冬天的来临,完整地说,立冬是表示冬季开始,万物收藏,归避寒冷的意思。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10-08
过了夏至,天气就会慢慢转凉,因为日照时间逐渐变短,冬至最冷,以后气温会逐渐升高。通常情况下,西北地区,一般都是从9月份开始渐渐变凉。东北地区,都是从7-8月份开始变凉。因为东北地区那边很冷,就算是过夏季也是不是很热。南方地区,从10月开始变冷。气温都是干冷干冷的。南方气温很暖,所以冷的就晚。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别表示四季的开始。“立”即开始的意思。公历上一般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1月7日前后。      
    夏至、冬至—表示夏天、冬天到了。“至”即到的意思。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历6月21日和12月22日。
    春分、秋分—表示昼夜长短相等。“分”即平分的意思。这两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的3月20日和9月23日左右。       
    雨水—表示降水开始,雨量逐步增多。公历每年的2月18日前后为雨水。       
    惊蛰—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动物。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每年公历的3月5日左右为惊蛰。       
    清明—含有天气晴朗、空气清新明洁、逐渐转暖、草木繁茂之意。公历每年大约4月5日为清明。       
    谷雨—雨水增多,大大有利谷类作物的生长。公历每年4月20日前后为谷雨。
    小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大约每年公历5月21日这天为小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夏种开始。每年的6月5日左右为芒种。       
    小暑、大暑、处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还未达最热,大暑才是最热时节,处暑是暑天即将结束的日子。它们分别处在每年公历的7月7日、7月23日和8月23日左右。           白露—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每年公历的9月7日前后是白露。      
    寒露—气温更低,空气已结露水,渐有寒意。这一天一般在每年的10月8日。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霜降一般是在每年公历的10月23日。       
    小雪、大雪—开始降雪,小和大表示降雪的程度。小雪在每年公历11月22日,大
第3个回答  2020-08-13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