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在讲"活在当下",到底怎么才算是活在当下

如题所述

到底什么叫“活在当下”?它有什么意义?
老是听人动不动就说“活在当下”!“活在当下”!仿佛这是个时髦的口头禅,又像是个无所不用的“四字真言”。 “活在当下”到底是什么意思,它会带来什么呢?
一般认为“当下”就是指“现在”、“眼下”、“目前”。如果是这样,“活在当下”就等同于“活在眼前”或者是“活在现在”,那这岂不是一句废话?谁不活在现在?
有人解释说是因为很多人虽然活在现在可心不在现在,不是思前就是想后,所以没有“活在当下”。那么“活在当下”是不是就叫人不思考,不想问题?最好大脑一片空白,就像白痴一样就好?或者像动物一样:吃就吃、睡就睡、拉屎就拉屎、交配就交配?
就算是这样可是做为“现在”的这个“当下”你能把握吗?你能抓住它吗?你刚说了“当下”它就立刻成了过去了!一切都在瞬息万变,佛陀说“诸法无常”,这个瞬间即逝的“当下”留不住半秒钟,你怎么安住?
《金刚经》里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这个“当下”到底是哪一个心?哪个心都不可得,你怎么来把握?
这么一说“当下”的确好像消失了,可我们常常听人说要“活在当下”、“关注当下”,禅宗里也说“当下即是” 、“永恒的当下”,那么“当下”到底怎么理解?它与觉悟有什么关系?
我所理解的“当下”简单的说就是三个字:“观自在”,再简单就一个字:“观”。
《心经》的开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的 “观自在”就是 “当下”,“永恒的当下”。
这还得从《金刚经》谈起。
要知道《金刚经》里说的“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的“心”是什么“心”?是“妄心”。或者叫“意识心”。
“妄心”是变动的,因缘和合而成的。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与“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相合而成的“相”,因为是虚妄的,这个心当然是了不可得的。
“妄心” 是在“相”的作用下出现的。因“相”而生的必然随“相”而灭。
时间一变,“未来心”就成了“现在心”;你刚想抓住“现在心”, “现在心”就成了“过去心”……所谓的“未来心”、“现在心”和“过去心”其实都是在“相”的范畴里所出现的感觉感受罢了。它是闪念即逝的,是留不住一丁点的。所以这种“当下”只是一种“现在的感觉”而已。它是“虚无”的。说“把握当下”就像说“珍惜现在”一样的空洞。你来抓它,它就像水里的泥鳅,一抓就滑掉了……
那么真正的“永恒的当下”就不同了,不同在哪里呢?在“心”上!
刚才说了,“现在心”是“妄心”或者叫“意识心”,它是和合而生的,但这个“妄心”的本质恰恰是一个“真心”。如果你悟到了这个“真心”就开悟了。那么站在开悟的“立场”来看一切就不同了。因为“真心”是不变的,它是“性”,“妄心”是“相”。“性”是永恒的,“相”是变动的。所以在“性”的角度来“观”,这才是“观自在”,才是“永恒的当下”!
那么如何么去体验它,从哪里来入手呢?
我们的“真心”与“妄心”是同时起用的。因为它们本来就是一个整体,就像你和你的影子一样无法脱离。只是“妄心”显而易见,你的所思所想、起心动念、感觉感受都是它的表现。而“真心”则一直潜藏在它后面,你看不到,它就像躲在暗处的影子,光一照,它才能出现。
比如你在“观”,这就形成了一对“能所”关系,就是一个在“观”,一个在“被观”。“能观”的是“心”,是“妄心”,它是相对静止的;“所观”的是“境”,包括“外境”(环境)和“内境”(心境),它相对是变动的。“能观”与“所观”它们一动一静,相得益彰,互为依存,就象手心和手背。没有“能”就没有“所”;没有“所”就没有“能”,正如没有“心”就没有“境”;没有“境”就没有“心”。你若参悟的因缘成熟,一下子打破它,超越它——“能所双亡” !“真心”就立即显现!这就进入了“不二法门”,触证到了 “道”的实相!它无处不是,无时不在,所以叫:“当下即是”!
可见要体验到“真心”必须体悟到“能所双亡”。
入手之处就在对心的体察上,准确地说就是对妄心的体察。那就要从认识自我开始,因为自我的一切都是妄心的派生。
“真心”无时无刻不是在“能”与“所”的关系中恒在。一旦触及到“真心”就会处在 “观自在”的状态。因为“真心” 恒在不灭, “观自在”的“当下”也就一定是永恒的了,这就形成了“当下的永恒”。
这时候的 “观”,虽然“能观”的依然是“妄心”的作为,但“性质”完全不同了。因为“真心”被你觉悟到了,“相”就不会再把你迷惑了。你对自我(我相)、对别人(人相)、对空间(众生相)、对时间(寿者相)等一切存在的形式(所有相)就都不会执着了。这时过去、现在、未来的所有生活状态都像电影一样出现在你的面前,它不停地上演着生生世世的故事,而你自己就像一个稳坐在观众席上的观众,你只是在“看”,只是在“观”,只是在“欣赏”,这就是“观自在”的当下。
只有这种“当下”才有意义。否则把“现在”说成是“当下”,而这个“现在”是形同虚设的,因为它抓不住,你若执着了还会带来错误的引导,那就会误以为只有“现在”才是唯一的真实,那就会只顾“眼前”而不管以后,就不记后果了,这在现实中就会造成各种困扰,更会被当成不负责任的借口。
其实“未来”就是下一个“现在”,“现在”就是“过去”的前身,这是一个不能分割的整体。古人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凡事必须思前想后,因果关系是个铁定的规律,不去遵守只看重眼前利益,就必定会因此而得到相应的果报。
所以真正能领悟到 “当下”就必须见到“真心”才行。古代的禅师说“当下即是”就是在“直指人心”。见到了真心本性之后才能很好地“观”,这时的“观”是自然而然自由自在的,同时也是与一切状态相融的,那就是打成一片的觉照与观行,随时随地。你干什么,想什么都在“观自在”之中,你依然可以思考,可以遐想未来,可以回顾过去,可以发呆发愣……一切生活毫不妨碍。你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做觉观,犹如舞台上的跟踪灯跟踪着演员一样地跟踪着自己的心念,觉观着自己的一切。
这样的“活在当下”会使自我变得越来越清明放松,不在执着和痴迷。渐渐地,随着“观自在”你就“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那就完全超越了对自我一切的障碍(照见五蕴皆空),最后当然可以解脱所有的烦恼和痛苦了。(度一切苦厄)
——这就是“活在当下”的真正意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10-02
既不沉湎与过去,又不迷惘于未来,踏踏实实走好脚下每一步
第2个回答  2018-04-19
金刚经讲:现在心不可得,怎么冒出个“活在当下”呢?这说法应该是理解错达摩祖师的“直指人心,意在当下”的意思而说出来的!
第3个回答  2019-08-03
《读史感怀》
扬眉
金戈铁马战未休,
气吞万里带吴钩,
男儿应活在当下,
英雄而立于千秋。
第4个回答  2018-12-09

活在当下

接下来师父给大家讲讲“当下”,很多大 法 师都喜欢讲一句话叫“当下”,当下就是立刻,马上。就是要立刻开始修心,立刻开始学佛,马上做功德,尽自己的一切力量来修补自己过去所造的一切诸恶业,包括前世的业障。

六祖曾经说:“过去不可得,现在不可得,未来不可得,要把握当下”。就是已经过去的东西,一切都不可得。我们过去有没有很开心的时候? 有。我们过去有没有年轻漂亮、风光、掌 权、富有的时候?有。但是这些都已经过去了,不再有了,都不可得了。如果总是想着过去的人和事,这个人就是在倒退,所以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向前看。未来不可得,因为未来还没有到,你怎么抓得住呢?你连现在都抓不住,还想得到未来?过去不可得,未来不可得,要把握当下,就是要做作现在应该做的有 意义的事情。师父带你们做了许多有 意义的事情,如放生,许愿,念经,开法 会救 度众生,等等你们说有没有 意义?我们学佛 

学 法,要有清静心,要把握当下,要明白过去的已经过去,再也唤不回来了,就是天天回忆,也无法填补你现在的空白。如果你经常回忆过去,实际上你就是在倒退,倒退的人是永远没有出路的,倒退的人是生活在痛苦之中的。

      要学会把握当下,就是要看到现在,你才是有所作为的人。如果你现在饭都吃不饱,说要买储蓄保险,以后会得多少多少钱,你们说现实吗? 学佛要学在当下,现在马上就要学,现在马上就要改自己身上的习 气。这样你现在不好的业障也会变成过去,人会变的很轻 松,但过去也是不可得,但过去的业障本来就不需要的,所以我们更应及早放下,不可得呀!

从释迦牟尼佛开始,法 门是默传,就是默默的传法,也叫暗传。师父现在给你们传的法,实际上也叫默默的传,现在是给徒 弟上课,当众多跟随台长学佛后,开悟了的佛友,也能从中摄取养份,给徒 弟开示传法。当时释迦牟尼佛有一个大弟 子叫迦叶佛,释迦牟尼佛是传法给他,他再传承给下一代,就这样一代传一代,一直传到28祖(28代),到了达摩祖师,达摩祖师也是一对一的默传,叫空心传空心。什么叫空心传空心? 就是师父前面给你们讲过的心空了,你才能接受别人给你的东西。如果你心里不空,你怎么能接受新的东西呢?就像你的仓库是空的,新的货物才能放进来,如果仓库是满的,你怎么放进新的货物?一心传心,就是用心来传这个心,首先心必须空,才能接受这个法,才能接受这个佛,一定要记住佛法都是自己放空之后,才能好好的学进去,以后才能修成正果。

传 法的人见地要差不多,就是想法,看法要差不多的,这样才能点醒对方,从佛法上讲叫心行,就是心里的行为必须你和我差不多。比如今天你们相信师父,相信佛菩萨了,你们来听师父的开示,如果你们不相信师父,师父怎样给你们传法呢?如有不同就不能传法,如果这个人和你想的不一样,你就不能给他传法,如果你硬性传法的话,他不相信,反而会伤害到你,累及到你,尤如很多宗 教在马路上拉人,让人反感后说不好的话,会伤到此传教人的。心和心的行为是一样的,人和人良心都好,这个时候你把佛法佛缘,可以传给他,他也能接受你的佛法佛缘,这叫心心相印。如果所传之法,对方的心所不能接受,传也没用,叫无用无益。无用无益就是没有益处,也没有用,是白讲了,讲了半天什么用处都没有,讲了半天对方根本不听,不接受。

佛法的传承必须要建立在默传的基础上,即要有个默契,默默的传,就是我和你心照不宣,都知道要学佛,然后我才能给你讲佛法。而现在和未来最好的方法,传承是要迅速的救人,现在传法到人的身上有两种,一种是大传,就是利 用现代化的网络,通讯等。一种是小传,就是一个一个的传。你们给你们的朋友讲 法,给你们的家人讲 法,是不是一个一个的传呀?因天时不多,要用各种妙法救人包括有神通能让人快速相信,师父告诉你们另一种传法,只要有佛性的人,你把他带到佛堂里来,如果有菩萨的话,大家都在磕头,让他也磕头,他磕头之后,菩萨会给他加持,尤如为什么很多人就是不信佛,但台长一讲,他就信了呢?因为每个人心里会有一种感应,然后就会相信了。因为气场跟气场会感染,大家都磕头,接下来他就会相信了,这是以一种主要的外围气场来感染他,来影响他,内在的菩萨加持让他相信。

师父最后跟你们讲,人都想成为圣 人或菩萨,其实很简单,用白话佛 法讲,把自己的欲 望降到最低,把自己的理性升华到最高。就是要控 制自己的欲 望,能够把自己的理性,理念,升华到最高,这个人就是圣 人。比如遇到劫 难时,不会难过,这个人就是可以控 制自己的理性。凡事能站在别人的角度,为别人着想的人,就是慈悲。遇到事情永远是站在别人的角度为人家想,这个人就是慈悲。为什么很多人不懂慈悲,就是因为从来不知道为人家着想,只想到自己,我生气了,我难过了,我不舒服了,这个人就是没有慈悲心,要学会换位思考,要学观世音菩萨的大慈大悲。我们修心的人,永远要把烦恼作为推进你前进的增上缘。也就是把烦恼变成增加你上进的一个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