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军研究员综述:全方位解析钠离子电解液溶剂化结构原理、设计准则、电化学行为- 电化学能源

如题所述

在钠离子电池(SIB)的研究领域,对电解液溶剂化结构的深入剖析揭示了性能优化的关键。文章着重于理解溶剂化结构的形成机制,以及金属盐、溶剂和添加剂如何共同作用,以实现SIB的卓越性能。理想的电解液需具备溶解度高、离子传导性强、稳定的固-电解质界面(SEI)等特性。


文章核心探讨了钠盐的理想特性,如电化学稳定性,其阴离子的最高占据分子轨道(HOMO)和最低未占据分子轨道(LUMO)水平对性能至关重要。例如,NaPF6因其出色的平衡性,被广泛认为是最佳阴离子选择。有机溶剂的影响同样关键,如电导率、SEI形成和溶剂化结构的稳定性,理想溶剂需具有高介电常数、低粘度和适度的酸碱性。


离子的流动性受溶剂粘度的严格控制,低粘度可以提高电导率。设计SIB电解液时,必须考虑溶剂的电化学稳定性,HOMO和LUMO能级影响电子交换过程。理想的溶剂需具备低熔点、高沸点以及低毒性,以适应极端条件并保证安全。添加剂如FEC虽然常见,但在DFEC、ES和VC等特定情况下,可能带来不同的效果,它们在SEI形成、离子传导和稳定性调节中扮演重要角色。


通过Fard等人的研究,不同溶剂对Na+的几何影响得以量化,如EC中Na+周围有5个分子,而VC中为3个。电解质中的配位键、范德华力以及溶剂化结构模型,如图7所示,对电池性能起决定性作用。图中显示,Na+在EC中的稳定性最强,而在DEC中较弱,溶解行为受溶剂的介电常数影响。</


溶剂溶解能力的排序揭示了不同化合物的特性,如APN> DMSO> PC> EC> DEC> ATN> NM,而碳酸盐表现出适度性能。通过调整化学硬度、静电势和溶解能,可以优化电解液性能。溶剂化过程对电化学性能的改变,涉及离子的溶解、迁移和去溶剂化,这些过程受到阳离子-溶剂、溶剂-溶剂以及阳离子-阴离子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影响。


电解质设计的优化策略在于精细调整阳离子、溶剂和阴离子的组合,比如WCAs设计原则,强调低电荷分散,以增强溶解和防止离子对形成。化学稳定性和极化率的选择,如氟化物,对动力学性能提升至关重要,尽管开发过程尚有挑战。阴离子受体添加剂通过改变配位结构来改善性能,但需谨慎处理,以防止电解质分解的风险。


多元溶剂混合可以互补优势,如EC/DEC的搭配优化阳离子流动性,而DMSO/H2O的混合则通过溶解机制优化电池性能。电解质浓度的调整不仅影响溶解行为,还可能影响电池的性能,如过高可能导致副反应和SEI结构变化。


高浓度电解质虽然能优化Na+扩散,但成本高且粘度大,为此,超低浓度电解质策略成为解决方案。溶剂化结构的表征技术,如FTIR、拉曼光谱和NMR,以及理论模拟如RDF和PMF,是理解并优化电解液性能的重要工具。在《Advanced Science》的综述中,明军研究员深入探讨了钠离子电池电解液的溶剂化结构设计,全面解析了其内在原理、设计准则,以及对电化学行为的深远影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