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杉行动是怎么回事?德军为什么要占领中立国瑞士?又为什么放弃了?

如题所述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人几乎为他们每一次的大型军事行动都起上一个代号,例如发动对波兰闪电战的白色方案,对英国实施登陆作战的海狮计划,全面进攻苏联的巴巴罗萨行动,而冷杉行动就是德国人为征服瑞士策划的进攻方案。

1940年,德国最高统帅部制定了以突袭方式迅速占领瑞士的几种方案,统称为“冷杉行动”,只是最后希特勒在权衡入侵的利弊得失后,最终为将它付诸实施。

德国为什么要发动进攻瑞士的冷杉行动

二战爆发后,德国先后吞并了奥地利、捷克,以武力征服波兰、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等国,而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又甘愿成为德国的仆从国,此时可以说大半个欧洲尽在德国掌握之中,德国可以充分调用这些国家的资源为德国这个庞大的战争机器服务。此时的欧洲,仅仅剩下一个孤零零的中立国瑞士。

▲红色中立国瑞士四面被德国势力包围

瑞士虽然是一个国土面积并不大的国家,但是它确是一个富裕、安定、发达的国家,此外瑞士的战略位置也非常的重要。

(1)瑞士人口中有64%的人属于德意志民族

纳粹德国一直奉行,所有以德意志人为始祖的人,都是德国人,因此他们把瑞士人称为在瑞士的德国人,纳粹德国绘制的地图更是公然把瑞士囊括在大德意志帝国的疆域中。

(2)瑞士是连接德国与意大利之间的战略要地

瑞士地处德国和意大利之间,是连接德国与其盟国意大利的重要交通要塞,特别是瑞士贯穿阿尔比斯山脉的具有战略意义的15公里长的升哥达和辛晋隆隧道,德国必须借助此隧道才能把物资运往意大利。如此重要的交通要道受制于人,是德国人不愿意接受的。

▲升哥达隧道

(3)瑞士高度工业化、机械化

瑞士的工业化水平非常高,特别是医药、机械设备行业非常发达,攻占瑞士,德国可以转而为自己的战争机器服务。

德国为什么又放弃进攻瑞士

明明征服瑞士能为德国带来如此多的利益,德国人为什么把这个嘴边的“肥肉”给放过了?

(1)强大的国防动员能力使瑞士成为一个难啃的硬骨头

众所周知,瑞士一直在扮演中立国的角色,但是瑞士的中立国是依靠实打实的严格武装来保障的。

早在1933年,希特勒在德国执政以后,瑞士就开始大幅增加军用物资储备,武装了自己的军队。

▲瑞士人民同仇敌忾,战争动员能力惊人

到了二战爆发之际,服兵役的瑞士人足有40万人,如果德国真的入侵,几个小时内,男人们就穿上军装,走上战斗岗位,妇女们代替男人的工作,为了防备德国的突袭,1939年,不到500万人口的瑞士一次就动员了50万的军队。

(2)瑞士多山的地形,不适合德国庞大的机械化部队或重型坦克及大炮通行

为了加强防御,瑞士在东北和北部边境及阿尔卑斯战略据点建立了新的防御工事,并对旧的设施进行了加固。

慕尼黑危机期间,瑞士又在边境的道路、桥梁、隧道都敷设了地雷,并作了长期戒备的部署。

为避免重蹈波兰覆辙,瑞士甚至做好了随时放弃边境和中部防御,把军队主力集中在国家内地,利用阿尔卑斯山崎岖的地形和密密麻麻、四通八达的山洞、隧道网来抵御德国人。

而德国庞大的机械化部队和重型坦克在瑞士这种多山的地形根本无法通行和展开。

(3)瑞士军事上的杀手锏

前面提到,瑞士拥有一条贯穿阿尔比斯山脉的具有战略意义的15公里长的升哥达隧道,这条隧道事关德国对意大利的物资供应,瑞士人早已在隧道埋下大量地雷,一旦德国入侵瑞士,瑞士人就会把隧道炸毁,这样就会使德国和意大利之间唯一的联系中断,后果不堪设想。

(4)表面中立的瑞士,其实暗藏猫腻

▲虽然瑞士表面上处于中立,但暗地里瑞士当局选择了对德国人屈从迎合

    在经济上对德国输血,二战中瑞士一直维持了与德国的经贸、金融关系,二战爆发后,瑞士就想德国提供了1.5亿法郎贷款,瑞士还向德国卖电,让德国工厂保持生产,瑞士还持续向德国供应精密零件,瑞士苏黎世军工厂提供的40口径高射炮,也为德国应付盟军空袭做了较大贡献。瑞士的升哥达隧道一直向德国和意大利开放,满载战略物资的火车不断穿过瑞士来往于两国之间。瑞士银行还为德国进行黄金交易提供便利,瑞士银行不问来路,德国通过战争掠夺来的巨额财产也存在瑞士银行。瑞士银行还为德国提供了大量外汇,以便德国在世界市场购买维持战争的重要物资。二战爆发后,因为对德国的禁运,导致很多国家无法向德国出口商品,但是德国依然需要从其他地区进口商品,因此运输发达的瑞士就成为德国的贸易中转站

战后,瑞士自己都承认要对这段历史进行反思,他们认为自己当时严重丧失立场。

综上所述,军事上高度警惕并且表面中立暗地屈从德国为德国提供服务的中立瑞士更加符合德国的利益,所以德国权衡利弊后选择放弃入侵瑞士。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