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红细胞形态?

如题所述

红细胞形态检查是通过血涂片染色后对血片中的红细胞的形态进行观察,对临床诊断有重要价值,常见的红细胞异常主要表现在红细胞的大小、形态、染色性及包涵体等几个方面。

正常情况下,瑞氏染色血涂片显示成熟红细胞形态呈双凹盘形,少数呈椭圆形。细胞大小相似,直径6~9μm ,平均为7.5μm;淡粉红色,中央1/3为生理性淡染区;胞质内无异常结构。

各种病因作用于红细胞生理过程的不同阶段,可引起红细胞相应的病理变化,致使红细胞产生特殊的形态学改变,包括红细胞的大小、形态、染色和内涵物的异常:

(1)大小异常就是我们所说的红细胞体积增大或缩小。

(2)形态异常,例如为球形红细胞,椭圆形红细胞,镰形红细胞等。

(3)染色反应的异常,有低色素性红细胞,高色素性红细胞等。

(4)结构异常有嗜碱性点彩红细胞,有卡铂环的红细胞等。


扩展资料:

红细胞数量

(1)男性:380万-600万个/mm3; 正常指标:4.0-5.5X10的12次方个/每升。

(2)女性:380万-550万个/mm3;正常指标:3.5-5.0X10的12次方个/每升。

血液中大部分成分为红细胞,红细胞会将肺部的氧气运送到全身的组织细胞,并将二氧化碳带出。

红细胞数量减少时,氧气的搬运能力会降低,变成缺氧状态,产生贫血;严重时会有生命危险。但如果增加过多,血液会变浓,不易流动,血管容易阻塞。

红细胞非常小,在1立方毫米的血液里含有500万个红细胞,人体内的红细胞数可达250亿个。

红细胞数目可随外界条件和年龄的不同而有所改变。高原居民和新生儿可达600万/mm3以上,从事体育运动或经常锻炼的人红细胞数量也较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红细胞形态检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红细胞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7
(一)正常红细胞形态
1.原始红细胞(proerythroblast) 为幼红细胞最大型。胞体:直径15~20µm,圆形或椭圆形,边缘常呈钝角状或瘤状突起,胞核:圆形,居中或稍偏于一旁,约占细胞直径的4/5。染色质呈颗粒状比原始粒细胞粗密,核膜明显。核仁1~2个,大小不一,染浅蓝色。胞浆:量少,深蓝色,不透明,有油画蓝感,这是因为富含核糖体,血红蛋白合成旺盛的缘故。在核周围可见几处嗜碱性较弱的明亮部分,大的相当于高尔基体,小的部分相当于线粒体。
电镜下:核内常染色质占优势,仅有少量异染色质在核周凝集,核内常见一个或数个较大的核仁。胞浆内有丰富的核糖体,线粒体多,呈圆形或卵圆形,基质密度较高。高尔基体位于细胞核旁,常包围中心粒,胞浆内一般无颗粒,但有时在高尔基体附近可见少量溶酶体,内含酸性磷酸酶。
2.早幼红细胞(early,basophilic erythroblast) 由原红进一步分化的细胞,比较小型。胞体:直径10~18µm,圆形或椭圆形。胞核:圆形或椭圆,占细胞2/3以上,居中或稍偏位。染色质可浓集或粗密的小块,较原红粗糙些。核仁模糊或消失。胞浆量多,呈不透明蓝色或深蓝色,仍可见瘤状突起及核周淡染区。
电镜下:细胞外形不规则,常有细胞浆突起伸向巨噬细胞,骨髓中常有早幼红细胞群集于巨噬细胞周围。核内异染色质凝集成粗网状,核仁少而小。胞浆内线粒体比原红少。但高尔基体发育良好,常包围中心粒。在细胞表面吞饮活动活跃,主要吞饮铁蛋白,供细胞合成血红蛋白用。细胞质内可看到电子密度高的铁蛋白颗粒,直径10~11nm,可游离于细胞质内,也可密集在直径0.3~0.5µm的空泡内(铁小体),或者位于吞饮小泡中,由于细胞内已合成少量的血红蛋白,所以细胞质电子密度比原红细胞高。
3.中幼红细胞(intermediate,polychromtophili erythroblast) 细胞更小型,胞体:直径8~15µm,圆形。胞核:圆形或椭圆,约占细胞大小的1/2,核染色质紧密,浓集成块,排列成呈车轮状,其中有明显空隙宛如打碎的墨砚感,核仁完全消失。胞浆:浆内血红蛋白形成逐渐增多,嗜碱性物质逐渐减少。因含不等量血红蛋白,可呈不同程度嗜多色性。
电镜下:细胞核内异染色质占优势,呈大块凝集。胞核电子密度很高,核内没有核仁。胞浆内血红蛋白不断增加,因此电子密度也随着不断增加,也可见铁蛋白颗粒和铁小体。细胞浆内核糖体和线粒体逐渐减少,高尔基体不常见。在细胞表面可见少量饮液泡。
4.晚幼红细胞(late,orthochromatic erythroblast)进一步缩小到只比成熟红细胞大一点, 胞体:直径8~12µm,圆形。胞核:圆形或椭圆,占细胞1/2以下,核染色质固缩密集,呈紫黑色团块状,有时可见核碎裂,核溶解或核旁碎片,此为不正常分裂的表现。胞浆:量较多,不规则,颜色因含多量血红蛋白,几乎和成熟红细胞相同呈粉红色或略带蓝色。
电镜下:细胞核内异染色质占优势,呈大块凝集。胞核逐渐向细胞边缘移动,最后排出细胞外。排出的细胞核周围仅包有一层薄的细胞质,往往被巨噬细胞吞噬。核排出后剩下的细胞浆即网织红细胞。细胞浆内血红蛋白大量增加,电子密度很高,可见含铁蛋白的吞饮小泡和铁小体。游离核糖体和线粒体进一步减少,高尔基体偶见。
5.网织红细胞(reticulocyte) 为有核红细胞刚刚失去核的阶段,仍属尚未完全成熟红细胞,浆内尚有嗜碱性物质。在正常血液内占0.5~1.5%,直径8~9μm。用煌焦油蓝作活体染色时,可在红细胞内看见蓝色网状、线状或颗粒状网织结构。此种结构越多,常表示细胞越不成熟.根据网织红细胞的发育阶段可分为以下四型。I型:又称丝球型。嗜碱性物质位于红细胞中央,如同致密的线团状,此型多存在于正常骨髓中。Ⅱ型:又称网型。红细胞中央的线团状结构开始松散,此型也多存于骨髓中。Ⅲ型:又称破网型。网状结构开始松散。呈不规则的枝点状散在于红细胞浆内,末梢血内可见到。Ⅳ型:又称点粒型。红细胞浆内的嗜碱性物质进一步减少,呈单独的点状或短丝状。正常人血液中的网织红细胞多为此型。
电镜下:细胞内除大量血红蛋白外还有少量分散的细胞器,如残余的线粒体、高尔基体、空泡、致密颗粒等。随着细胞的成熟,残余细胞器逐渐消失,最后成为红细胞。
6.红细胞(erythrocyte)正常红细胞平均直径7.2μm,形态呈双面微凹之园盘状,中央较薄,边缘较厚,染色后呈淡红色略带紫色,中央部分较淡染,无核。
电镜下:红细胞呈两面微凹的园盘形,直径7.5μm,边缘部厚约1.9μm,中央部厚约1μm。红细胞的这种双凹园盘状形态,使其具有较大的表面积(约140平方微米),并可使细胞内任何一点距细胞表面都不超过0.85μm,有利于细胞内外气体交换。
(二)异常红细胞形态
1.红细胞大小不均 正常红细胞大小较为一致,直径6~9μm,平均直径7.5μm。凡直径大于9μm者称为大红细胞,大于12μm者称巨大红细胞;大于16μm者称为超巨红细胞;小于6μm者称为小红细胞,在缺铁性贫血时,小红细胞多见;在缺乏维生素B12及叶酸所致的巨幼红细胞型贫血时,大红细胞、巨红细胞常见,后者且可有严重的红细胞大小不均,各红细胞之间的直径可相关节2~3倍或更多。
2.靶形红细胞(target cell) 为低色素性红细胞。红细胞中央色深,外周呈苍白圈,在近红细胞边缘处又较深。宛如射击之靶,故名靶形细胞,见于各种低色素性贫血,Hb SC症,阻塞性黄疸,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lecithin-cholesterol acytransferase, LCAT)缺乏症,在地中海贫血时尤易见到。
3. 镰状红细胞(drepanocyte) 这种红细胞两端尖锐,长而狭,形如镰刀样,见于镰刀状红细胞型贫血(HbS症)。
4.球形红细胞(spherocyte) 此种红细胞直径缩短(<6.4μm),厚度增加(>2.6μm),细胞中心区的血红蛋白比周围多,呈小球形状,故名球形红细胞。常见于遗传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5.裂红细胞(schistocyte) 系红细胞之碎片,外形不规则,有的可呈半圆盘状,有2至3个尖角或呈盔形,称盔形红细胞(helmet cell)。多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癌转移等。
6.椭圆形红细胞(elliptocyte) 呈椭圆形,横径缩短,长径增大,横径/长径<0.78。正常人椭圆形红细胞也可高达15%。这种红细胞多见于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一般要高于25~50%,才有诊断价值。在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可达25%,恶性血贫及严重缺铁性贫血,地中海贫血及镰刀形贫血也可见到此细胞。
7. 棘形红细胞(acanthocyte) 红细胞边缘有较大突起,其间距不规则,长度与宽度不一。这种红细胞见于肝病、血浆β脂蛋白缺乏症或制片不及时,正常红细胞也会变成棘细胞。
8.口形红细胞(stomatocyte) 红细胞中央苍白区呈扁平口形,这种细胞正常人<4%,增高见于口细胞增多症,急性酒精中毒时可>5%。
9.泪滴形红细胞(tear drop cell, dacrocyte) 向一侧伸长呈棒状或蝌蚪尾状,中心凹陷明显,有时也呈逗点符号形。多见于骨髓纤维化、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及骨髓癌转移。
10.嗜多色性红细胞(polychromatic) 整个红细胞或其一部分呈灰蓝色则称为嗜多色性红细胞,它属于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故细胞体积多较大,其蓝色嗜碱性物质为胞浆中的核糖体,它随着细胞完全成熟而消失,嗜多色性红细胞增多说明其骨髓造血功能活跃。在各种增生性贫血时均见增多,以溶血性贫血时更为多见。
11.嗜碱性点彩红细胞(basophilic stippling cell) 指在瑞氏染色条件下,红细胞浆中存在着嗜碱性黑蓝颗粒而言,其颗粒较粗大,也可很细小,多少不一,其胞浆多具有某些嗜多性色调,此种细胞属于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在正常人血片中极少见,约占0.01%。此种细胞出现表示再生加速并有紊乱的现象。有人认为它是由于在铅、铋、锌、汞中毒时红细胞膜被金属损伤后,其胞浆中的核糖体发生聚集变性后着色所致。铅中毒病人此种细胞明显增多,为诊断的重要指标之一。
12.铁粒细胞(siderocyte) 在用铁染色的血片上可以发现有些红细胞中有1~20或更多的蓝色小颗粒即为铁粒细胞。在正常情况下很少(0.5~0.8%),但在铁粒细胞性贫血、白血病前期、中毒、溶血、恶性贫血、重度烧伤以及脾切除后和新生儿等这种细胞增多。
13.豪-周小体(Howell-Jolly’s小体) 呈圆形,大小约1~2μm,紫红色,位于成熟红细胞或有核红细胞的胞浆中,可一个或多个,此种物质可能是细胞在分裂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异常染色质,也可能是核碎裂或核溶解后所剩下之残核部分。见于溶血性贫血、恶性肿瘤、恶性贫血、脾切除后、严重贫血、新生儿、白血病等。
14.卡波环(Cabot’s ring) 为一细的线状环,呈圆环或“8”字形,染紫红色,存在于嗜多色性或碱性点彩红细胞之中,此种物质可能是纺锤体的痕迹,也可能是胞浆中脂蛋白变性所致。此种结构常与Howell-Jolly’s小体同时存在,见于铅中毒、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等。
15.有核红细胞(nucleated erythrocyte,normoblast) 正常人外周血中,只有成熟的无核红细胞,如出现有核红细胞,多表示红系统增生活跃。在未成熟的儿童或新生儿外周血中可见到少量;溶血性贫血,巨幼红细胞贫血时,很容易见到有核红细胞。各种白血病,特别是红白血病时,外周血中可见到较多的有核红细胞。
16.红细胞缗线状形成(rouleaux formation) 涂片中红细胞沿长轴一个个相联,如一串缗线,这种现象在活体标本时更易见到。见于血浆中纤维蛋白原和球蛋白增高时,或血浆中有异常蛋白和长直链分子时(如右旋醣酐)。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10-14
(一)
正常红细胞
形态
1.原始
红细胞
(proerythroblast)
为幼红细胞最大型。
胞体
:
直径
15~20µm,圆形或
椭圆形

边缘
常呈
钝角
状或瘤状突起,胞核:圆形,居中或稍偏于一旁,约占
细胞
直径的4/5。
染色质

颗粒状
比原始
粒细胞
粗密,
核膜
明显。
核仁
1~2个,
大小
不一,染浅蓝色。
胞浆
:量少,深蓝色,不透明,有油画蓝感,这是因为富含
核糖体

血红蛋白
合成旺盛的缘故。在核周围可见几处
嗜碱性
较弱的明亮部分,大的相当于
高尔基体
,小的部分相当于
线粒体

电镜下:核内
常染色质
占优势,仅有少量
异染色质
在核周凝集,核内常见一个或数个较大的核仁。胞浆内有丰富的核糖体,线粒体多,呈圆形或卵圆形,
基质
密度
较高。高尔基体位于
细胞核
旁,常包围
中心粒
,胞浆内一般无
颗粒
,但有时在高尔基体附近可见少量
溶酶体
,内含
酸性磷酸酶

2.早幼红细胞(early,basophilic
erythroblast)
由原红进一步分化的细胞,比较小型。胞体:直径10~18µm,圆形或椭圆形。胞核:圆形或
椭圆
,占细胞2/3以上,居中或稍偏位。染色质可浓集或粗密的小块,较原红粗糙些。核仁模糊或消失。胞浆量多,呈不透明蓝色或深蓝色,仍可见瘤状突起及核周淡染区。
电镜下:细胞
外形
不规则,常有细胞浆突起伸向
巨噬细胞

骨髓
中常有早幼红细胞群集于巨噬细胞周围。核内异染色质凝集成粗网状,核仁少而小。胞浆内线粒体比原红少。但高尔基体发育良好,常包围中心粒。在
细胞表面
吞饮活动活跃,主要吞饮
铁蛋白
,供细胞合成血红蛋白用。
细胞质
内可看到
电子密度
高的铁蛋白颗粒,直径10~11nm,可游离于细胞质内,也可密集在直径0.3~0.5µm的空泡内(铁
小体
),或者位于吞饮小泡中,由于细胞内已合成少量的血红蛋白,所以细胞质电子密度比原红细胞高。
3.中幼红细胞(intermediate,polychromtophili
erythroblast)
细胞更小型,胞体:直径8~15µm,圆形。胞核:圆形或椭圆,约占细胞大小的1/2,
核染色质
紧密,浓
集成块
,排列成呈车轮状,其中有明显空隙宛如打碎的墨砚感,核仁完全消失。胞浆:浆内血红蛋白形成逐渐增多,嗜碱性物质逐渐减少。因含不等量血红蛋白,可呈不同
程度

多色性

电镜下:细胞核内异染色质占优势,呈大块凝集。胞核电子密度很高,核内没有核仁。胞浆内血红蛋白不断增加,因此电子密度也随着不断增加,也可见铁蛋白颗粒和铁小体。细胞浆内核糖体和线粒体逐渐减少,高尔基体不常见。在细胞表面可见少量饮
液泡

4.
晚幼红细胞
(late,orthochromatic
erythroblast)进一步缩小到只比成熟红细胞大一点,
胞体:直径8~12µm,圆形。胞核:圆形或椭圆,占细胞1/2以下,核染色质
固缩
密集,呈
紫黑色

块状
,有时可见核碎裂,核溶解或核旁
碎片
,此为不正常分裂的表现。胞浆:量较多,不规则,颜色因含多量血红蛋白,几乎和成熟红细胞相同呈
粉红色
或略带蓝色。
电镜下:细胞核内异染色质占优势,呈大块凝集。胞核逐渐向细胞边缘移动,最后排出细胞外。排出的细胞核周围仅包有一层薄的细胞质,往往被巨噬细胞吞噬。核排出后剩下的细胞浆即
网织红细胞
。细胞浆内血红蛋白大量增加,电子密度很高,可见含铁蛋白的吞饮小泡和铁小体。
游离核糖体
和线粒体进一步减少,高尔基体偶见。
5.网织红细胞(reticulocyte)
为有核红细胞刚刚失去核的
阶段
,仍属尚未完全成熟红细胞,浆内尚有嗜碱性物质。在正常
血液
内占0.5~1.5%,直径8~9μm。用煌焦油蓝作活体染色时,可在红细胞内看见蓝色网状、线状或颗粒状网织
结构
。此种结构越多,常表示细胞越不成熟.根据网织红细胞的
发育阶段
可分为以下
四型
。I型:又称丝球型。嗜碱性物质位于红细胞中央,如同致密的线团状,此型多存在于正常骨髓中。Ⅱ型:又称网型。红细胞中央的线团状结构开始松散,此型也多存于骨髓中。Ⅲ型:又称破网型。
网状结构
开始松散。呈不规则的枝点状散在于红细胞浆内,
末梢血
内可见到。Ⅳ型:又称点粒型。红细胞浆内的嗜碱性物质进一步减少,呈单独的点状或短丝状。
正常人
血液中的网织红细胞多为此型。
电镜下:细胞内除大量血红蛋白外还有少量分散的
细胞器
,如
残余
的线粒体、高尔基体、空泡、致密颗粒等。随着细胞的成熟,残余细胞器逐渐消失,最后成为红细胞。
6.红细胞(erythrocyte)正常红细胞平均直径7.2μm,形态呈双面微凹
之园
盘状,中央较薄,边缘较厚,染色后呈淡红色略带
紫色
,中央部分较淡染,无核。
电镜下:红细胞呈两面微凹的园盘形,直径7.5μm,
边缘部
厚约1.9μm,中央部厚约1μm。红细胞的这种双凹园盘状形态,使其具有较大的
表面积
(约140平方
微米
),并可使细胞内任何一点距细胞表面都不超过0.85μm,有利于细胞内外
气体交换

(二)异常红细胞形态
1.红细胞大小不均
正常红细胞大小较为一致,直径6~9μm,平均直径7.5μm。凡直径大于9μm者称为大红细胞,大于12μm者称巨大红细胞;大于16μm者称为超巨红细胞;小于6μm者称为
小红细胞
,在
缺铁性贫血
时,小红细胞多见;在缺乏
维生素B12

叶酸
所致的
巨幼红细胞
型贫血时,大红细胞、
巨红细胞
常见,后者且可有严重的红细胞大小不均,各红细胞之间的直径可相关节2~3倍或更多。
2.
靶形红细胞
(target
cell)
为低色素性红细胞。红细胞中央色深,外周呈苍白圈,在近红细胞
边缘处
又较深。宛如射击之靶,
故名
靶形细胞,见于各种
低色素性贫血
,Hb
SC症,
阻塞性黄疸

卵磷脂
胆固醇酰基转移酶(lecithin-cholesterol
acytransferase,
LCAT)缺乏症,在
地中海贫血
时尤易见到。
3.
镰状红细胞(drepanocyte)
这种红细胞
两端
尖锐,长而狭,形如镰刀样,见于镰刀状红细胞型贫血(HbS症)。
4.
球形红细胞
(spherocyte)
此种红细胞直径缩短(<6.4μm),
厚度
增加(>2.6μm),细胞中心区的血红蛋白比周围多,呈
小球
形状
,故名球形红细胞。常见于遗传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5.裂红细胞(schistocyte)
系红细胞之碎片,外形不规则,有的可呈半
圆盘
状,有2至3个
尖角
或呈盔形,称盔形红细胞(helmet
cell)。多见于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癌转移等。
6.
椭圆形红细胞
(elliptocyte)
呈椭圆形,横径缩短,长径增大,横径/长径<0.78。正常人椭圆形红细胞也可高达15%。这种红细胞多见于
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
,一般要高于25~50%,才有诊断
价值
。在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可达25%,恶性血贫及严重缺铁性贫血,地中海贫血及镰刀形贫血也可见到此细胞。
7.
棘形红细胞(acanthocyte)
红细胞边缘有较大突起,其
间距
不规则,
长度

宽度
不一。这种红细胞见于
肝病

血浆
β
脂蛋白
缺乏症或制片不及时,正常红细胞也会变成
棘细胞

8.口形红细胞(stomatocyte)
红细胞中央苍白区呈扁平口形,这种细胞正常人<4%,增高见于口细胞增多症,
急性酒精中毒
时可>5%。
9.泪滴形红细胞(tear
drop
cell,
dacrocyte)
向一侧伸长呈棒状或
蝌蚪
尾状,中心凹陷明显,有时也呈逗点
符号
形。多见于
骨髓纤维化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及骨髓癌转移。
10.嗜多色性红细胞(polychromatic)
整个红细胞或其一部分呈灰蓝色则称为嗜多色性红细胞,它属于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故细胞
体积
多较大,其蓝色嗜碱性物质为胞浆中的核糖体,它随着细胞完全成熟而消失,嗜多色性红细胞增多说明其骨髓
造血功能
活跃。在各种增生性贫血时均见增多,以
溶血性贫血
时更为多见。
11.
嗜碱性点彩红细胞
(basophilic
stippling
cell)
指在瑞氏染色条件下,红细胞浆中存在着嗜碱性黑蓝颗粒而言,其颗粒较粗大,也可很细小,多少不一,其胞浆多具有某些嗜多性
色调
,此种细胞属于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在正常人
血片
中极少见,约占0.01%。此种细胞出现表示再生加速并有紊乱的现象。有人认为它是由于在铅、铋、锌、
汞中毒

红细胞膜

金属
损伤后,其胞浆中的核糖体发生聚集变性后着色所致。
铅中毒
病人
此种细胞明显增多,为诊断的重要
指标
之一。
12.铁粒细胞(siderocyte)
在用铁染色的血片上可以发现有些红细胞中有1~20或更多的蓝色小颗粒即为铁粒细胞。在正常情况下很少(0.5~0.8%),但在铁粒细胞性贫血、
白血病
前期
、中毒、
溶血

恶性贫血
、重度烧伤以及脾切除后和
新生儿
等这种细胞增多。
13.豪-周小体(Howell-Jolly’s小体)
呈圆形,大小约1~2μm,紫红色,位于成熟红细胞或有核红细胞的胞浆中,可一个或多个,此种物质可能是细胞在分裂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异常染色质,也可能是核碎裂或核溶解
后所
剩下之残核部分。见于溶血性贫血、恶性肿瘤、恶性贫血、脾切除后、严重贫血、新生儿、白血病等。
14.卡波环(Cabot’s
ring)
为一细的线状环,呈圆环或“8”字形,染紫红色,存在于嗜多色性或
碱性
点彩红细胞之中,此种物质可能是
纺锤体

痕迹
,也可能是胞浆中脂蛋白变性所致。此种结构常与Howell-Jolly’s小体同时存在,见于铅中毒、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等。
15.有核红细胞(nucleated
erythrocyte,normoblast)
正常人外周血中,只有成熟的无核红细胞,如出现有核红细胞,多表示红系统增生活跃。在未成熟的儿童或新生儿外周血中可见到少量;溶血性贫血,巨幼红细胞贫血时,很容易见到有核红细胞。各种白血病,特别是
红白血病
时,外周血中可见到较多的有核红细胞。
16.红细胞缗线状形成(rouleaux
formation)
涂片中红细胞沿长轴一个个相联,如一串缗线,这种现象在
活体标本
时更易见到。见于血浆中
纤维蛋白原

球蛋白
增高时,或血浆中有
异常蛋白
和长直链
分子
时(如右旋醣酐)。
第3个回答  2009-02-20
正常红细胞为双凹圆盘形,在某些疾病影响下红细胞形态会发生改变。就是外观发生改变。
第4个回答  2019-09-19
红细胞体积很小,直径只有7~8μm,形如圆盘,中间下凹,边缘较厚。它具有弹性和可塑性,在通过直径比它还小的毛细血管时,可以改变形状,通过后仍恢复原形。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输O2和CO2,此外还在酸碱平衡中起一定的缓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