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的文化名人

请列举一些中国文化名人给我。
包括要他们的人生观或思想或精神。(不需要关于名人简介)
要实际一些的思想精神,不要太抽象太广泛。
最好是从一个小方面能让我们学生值得学习的。

我现在是想要弄鲁迅的,可是就是因为他的思想太过于广泛。不能很直接对我们学生影响。

所以如果有他的实际有意义的思想也可以提供上来。

其他人的也好。只要符合上面所提要求。

谢谢。
如果好的。会另追加悬赏分。

鲁迅的为人:
不论当代人对鲁迅作了多么高的评价,未来的历史家对鲁迅的评
价将比今人高得多。
何以故?是时空的距离使鲁迅的形象在后人的眼里显得比近在眼
前或相距不远的当代人更为高大么?诚然,时间和空间愈贴近伟人的
人,是习焉不察地觉不出对象的巨大分量来的。此所以周海婴会嘟哝
着“这种爸爸,什么爸爸!”这绝不仅由于童稚的天真无知,直到近
来,我读周海婴回忆和论述他爸爸的文字,仍然看得出对他伟大的父
亲没有作当量的定位。这很难怪,他和伟人太贴近,太腻昵了。当隔
海遥望的日本作家左藤青夫尊鲁迅为“东洋第一大师”时,鲁迅近处
的似乎是得风气之先的文人却贬斥鲁迅为“没落”、“朦胧与无知”,
不值一文。以上的例证是空间差距所导致的辨认上的分歧,远的正确,
近的迷误。不过,那些曾经讥薄鲁迅“朦胧与无知”的人,几年之后
又对鲁迅表示尊崇了,这似乎也体现了苦恼的时间差距。

但我所断定的未来的历史家将比当代人更高地评价鲁迅的理由不
在此。我所持的理由有二,分述如下:

其一,历时愈久,对鲁迅生前死后加之于他的污泥浊水,明枪暗
箭,不怀好意的抬举,有心的中伤和无意的曲解都将愈益黯淡失色。
人们所看到的将只是经过澄清了的历史长河的运行以及巨人在历史中
的伟岸风姿,他如何和历史气息相通,扮演着引涛疏流的光辉角色。
后代人不再有恩恩怨怨、爱爱仇仇,不会为各种因公的和因私的功利
之念所蔽。更重要的是,与鲁迅并世或相后先的伟人或准伟人,在时
过境迁之后也已形态毕露,他们给历史投下了什么,是非功过如何,
也得以和鲁迅作客观的比较了。那时的人不再有忌讳或顾虑,是什么
还他以什么,诚所谓上帝的归上帝,撒旦的归撒旦。比较之余,鲁迅
的形象当然出类拔萃地高大,不像今日之还有七嘴八舌了。

其二,人类之所以为人类,归根究底是由于其能创造文化的文明。
一切震慑人群的事功都只是暂时的,战争杀伐,王朝兴废,乃至制度
更迭,受惠或受害只限于一时,数十年或数百年,只是无限时序中的
一瞬,而文化和文明的伟大创造则是历久不衰乃至是永恒的。谁记得
神圣罗马皇帝?但人们永远讴歌但丁的《神曲》;谁记得詹姆斯一世
或伊利莎白女王?但莎士比亚却永远是英国人的骄傲;谁记得魏玛大
公和维也纳神圣同盟的各国帝王们?但歌德却光辉奕世。一些英雄攫
取了权力,主宰了世界,即使他们干的尽是好事,蒙益的也只是同代
人或延泽若干年,何况这类角色的负作用往往甚于其所产生的正面功
勋;有些所谓业迹还都是同伙人或党羽以及盲从者们鼓吹出来的虚美
之辞,还须经过后世的考验。惟有文化和文明的创造者,即罗曼·罗
兰所说的“以心而伟大的英雄”才是推进文明延泽永世的。尤其因为,
那些以事功享名的人物不是一个人的能耐,都必须众人的参与,而且
他们在建成事功后必十百倍地取得报偿;只有“以心而伟大的英雄”
才是独立的创造,他们只有奉献,没有夺取,终生如鲁迅所说的吃草
挤奶。因此,历时越久,未来的人更能认知其伟大。

因此,历史终将证明,鲁迅即使不是中国历史中的第一伟大,也
必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中的第一伟人。郁达夫在鲁迅死后曾说,一个不
知道尊崇伟大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这是鲁迅同代人的卓越识见和深
长叹憾。郁达夫是看到了鲁迅生前所受的攻击、污蔑和中伤的;而且
也看到他死后所得的评价,哪怕是肯定的评价也未能惬心贵当,故而
发出了如此的感慨。他不及看到鲁迅死后半个多世纪围绕着鲁迅的一
切,而且这一切还将继续下去,直到围绕着鲁迅而生发的一切公私恩
怨为历史所刷淡。到那时,对伟人的一切咒骂、中伤、曲解纷纷剥落,
成了伟人巨像下的尘埃,甚至累积成小丘,倒反而会化为这座像的自
然景观中的一点点缀,即使只能供游人践踏,总还不失是历史的沉渣。
2. 鲁迅文学思想的爱国性与民族性

法捷耶夫在《论鲁迅》中说:“鲁迅是真正的中国作家,正因为如此,他才给全世界文学贡献了很多民族形式的,不可模仿的作品。他的语言是民间形式的。他的讽刺和幽墨虽然具有人类共同的性格,但也带有不可模仿的民族特点。”冯雪峰同志也曾说过,鲁迅的文学思想并非中国传统文学所培植的,但他的思想和作品又无不浸润着中国民族的长久传统,他用民主革命的理性光辉去照亮中国的传统文化。毛主席对鲁迅做了极为崇高的评价。他说:“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妗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民地人民最可贵的性格。鲁迅是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鲁迅作为中国文化的主将,他的爱国热忱、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对待中国文化遗产的态度,显示了中华民族与传统文化最可敬的一面,这二者在鲁迅身上得到了和谐的统一。

一、爱国主义思想是贯穿他著作的红线
鲁迅从少年时代就充满了祖的热爱,正是这些热爱驱使他追求新的知识,探索传统文化。鲁迅起先抱着科学救国的思想东渡日本去学医,后来受到刺激,决心弃医从文,他要用文艺唤醒人民。

回国后就投入到轰轰烈烈的阶级大搏斗中。他运用马克思主义,深入透彻观察中国之现实,认识到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是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不搬掉这三座大山,中国人民不可能解放。为此他写了一系列作品:《狂人日记》、《阿Q正传》、《祝福》、《伤逝》、《药》、《风波》、《铸剑》、《非攻》、《理水》等。这些作品中爱国主义思想到处可见。“狂人”是寻求正理、要求改革而被迫害成狂人的战士,他彻底揭露了中国几千年来反动统治阶级的野蛮性和残酷性,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的文明史就是“吃人”史。

《阿Q正传》以其深刻的思想、巨大的历史内容,性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作品,它已被译成几十种外文,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无价之宝。阿Q是个不觉悟的农民,他身上最显著的就是“精神胜利法”,即在任何情况下都自以为是胜利者,并以此安慰自己。反动派依靠它来维护其思想上的统治,掩盖其现实中的失败,保护其并不存在的尊严。他们不仅用“精神胜利法”麻醉自己,同时也用它麻醉劳动人民,因此《阿Q正传》在当时不仅有重大的现实主义,而且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鲁迅的诗歌也同样洋溢着炽热的爱国主义感情。鲁迅的诗歌共六十二题七十九首。鲁迅用诗歌批判反动统治者,讴歌美好的将来,宣传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思想,歌颂工农红军。在诗歌中我们似乎看见一颗伟大的爱国主义的心。

二、鲁迅文学作品的民族性
鲁迅文学作品首先是“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毛泽东)。艺术上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最根本的问题是在自己的作品中表现出中华民族的特性。毛主席指出:“中华民族不仅以刻苦耐劳著称于世;同时又是酷爱自由、富有革命传统的民族。”“苦难的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极端穷苦和落后”,“中国人民的贫困和不自由的程度是世界所少有的。”以上这些就是中华民族的主要特征。鲁迅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与人民血肉相连,他深刻地了解民族的生活,历史及精神。鲁迅的文学作品在题材的选择上,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如《南腔北调集》,在主题的确定上,是遵奉那时革命的前驱者的命令,自觉地使自己的作品服从反帝反封建的伟大斗争;在人物的塑造上侧重于表现上流社会的堕落和下层社会的不幸,揭露反动势力的凶残和丑恶,同情劳动人民的苦难;在情节的提炼上,把矛盾和冲突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制度联系起来;在细节的描写上,甚至小至阿Q的毡帽,也具有民族的特点。对反动势力的揭露,对灾难深重、酷爱自由和富于反抗斗争精神的中国人民的深厚同情,对人民的革命精神和觉悟的热切希望,在鲁迅的小说里是结合在一起的。所有这些,使得鲁迅的小说达到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所能达到的高峰,而形成世界文学中独放异采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派的作品,为世界革命文学宝库增添了艺术珍宝,并为世界革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5-06
李白、杜甫、李清照、苏轼、李煜、王羲之、陆游、
第2个回答  2009-02-21
尽管现在这个世道什么人都有 我还是很喜欢鲁迅 他清醒 理性 比如他不喜欢浪费别人的时间 认为那无异于图财害命 所以他从北京跑到厦门大学 又从厦门大学跑到中山大学 都是为了避免太多的访客耽误同志的休息与写作 他认为陪那些无所谓的人聊天简直是与生命做对 很有意思 他的观点和做法 对现在的学生仍有现实意义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09-02-21
鲁迅、毛泽东、邓小平
第4个回答  2019-07-17
李白或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