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刘氏名族,的代字辈,的下一辈是什么?

如题所述

代字辈,的下一辈是合!
家谱,又称族谱、家乘、祖谱等。是记载各个姓氏家族子孙世系传承之书,具有区分家族成员血缘关系亲疏远近的功用,是中国封建宗法制度的产物。随着历史的发展,家谱由官修变为私修,所录内容不断丰富,其功用也不断增加和变化。如今,家谱同各姓氏的郡望、堂号一样,不仅为区别姓氏源流,可作为数典认祖、研究历史、地理、社会、民俗等参考资料,它还是姓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族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在汉族有悠久的历史,后来在民族融合中。逐渐在各民族中开始出现族谱。族谱是中华民族的三大文献(国史,地志,族谱)之一,属珍贵的人文资料,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

名称
  家谱名称繁多,大致有宗谱、世谱、族谱、家乘、会通谱、统宗谱、支谱、房谱

  等称法。从中国家谱发展的历史看,宋代以后修谱的宗旨发生了变化,此前家谱作为官吏铨选和巨姓望族婚姻门第参考的依据作用已逐渐丧失,编纂家谱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说世系、序长幼、辨亲疏、尊祖敬宗、睦族收族,且比较关注亲亲之道的提倡。家谱的编纂也逐渐由官方垄断走向民间私修。总的来看,宋元时代民间私修家谱尚未形成风气,并不普遍,而这一情形的转变主要是在明代。家谱是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的历史图籍,是由记载古代帝王诸侯世系、事迹而逐渐演变来的。先秦时,社会上流传有《周官》、《世本》等谱学通书;秦汉以后,又出现了《帝王年谱》、《潜夫论.志氏姓》、《风俗通.姓氏篇》等谱学著作。到魏晋南北朝时,门阀制度盛行,家谱成了世族间婚姻和仕宦的主要依据,于是便迅速发展起来。隋唐五代后,修谱之风更从官方流行于民间,以至遍及各个家族,出现了家家有谱牒、户户有家乘,并且一修再修、无休无止。因此每次修谱,也就成了同姓同族人之间的大事。

起源
  谱、族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它不仅记录着该家族的来源、迁徙的轨迹,还包罗了该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规、家约等历史文化的全过程。

  家谱是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的历史图籍。是由记载古代帝王诸侯世系、事迹而逐渐演变来的。先秦时,社会上流传有《周官》、《世本》等谱学通书;秦汉以后,又出现了《帝王年谱》、《潜夫论.志氏姓》、《风俗通.姓氏篇》等谱学著作。到魏晋南北朝时,门阀制度盛行,家谱成了世族间婚姻和仕宦的主要依据,于是便迅速发展起来。隋唐五代后,修谱之风更从官方流行于民间,以至遍及各个家族,出现了家家有谱牒、户户有家乘,并且一修再修、无休无止。因此每次修谱,也就成了同姓同族人之间的大事。追问

你怎么知道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2-10
下一代的字辈需要根据家族的要求进行,很多家族是有规律的,早就已开始就确定了以后的字辈。
第2个回答  2013-12-10
得看你是什么地方的,每个地方的都不一样的
第3个回答  2013-12-05
前言
刘姓是中华民族著名的大姓之一。据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研究人员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1982年全国人口0.05%随机抽样资料统计,刘姓为全国第四大姓,人口约占汉族人口的5.4%,在6000万人以上。
我国民间谈论姓氏时,往往说“张王李赵遍地刘”,历史上也有“刘天下,李半边”的说法,反映了这些姓氏(包括刘姓)的人口繁茂、分布广泛的特点。关于当今刘姓人口分布情况,据有关资料,刘姓在北京、辽宁、陕西、四川均排列第四位,分别占当地总人数的 7.7%、7.9%、6%、5.5%;而在上海、广东、福建、台湾诸省市,刘姓则分别排列于第十七、十九、十二、九位,约占当地总人数的 1.4%、1.3%、1.7%、3%。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刘姓在我国北方分布较为集中,是居于前四位的大姓;在南方各地相对较少,但也在前二十大姓之内。
刘姓又是华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史传说时期。据史书记载,最早的刘姓出自黄帝之裔、帝尧陶唐氏,他的后人受封于刘邑,建立刘国,其子孙后来以邑名为姓,遂成刘姓。刘邑在今河北唐县境,因此人们把该地视作刘姓最早的发源地。又因帝尧本姓祁,后人又称这支刘氏为祁姓之刘。
除此之外,刘姓的来源还有很多,较重要的有:出自周代王族姬姓的刘氏,出自西汉王朝赐姓的项姓、娄姓诸刘,出自我国古代匈奴族、鲜卑族以及沙陀族的刘氏等等。在这些不同来源的刘氏中,又以源出祁姓的刘氏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最为活跃。这支刘氏经数千年的繁衍发展,自强不息,人丁兴旺,名人辈出,曾创建了西汉、东汉、蜀汉、南朝宋等王朝,逐渐形成为天下刘姓的主体,他们的祖先帝尧,也成为当今刘姓共认的始祖。

三章早沛秦川两(刘邦),
五夜长明书室灯(刘向)。
妙侣无双,押衙全义(刘震);
清才第一,嘉偶安贞(刘愚)。
寡鹄申哀,三娘命薄(刘孝绰);
飞燕得宠,烈女传成(刘向)。
(三)文化遗迹
刘姓历史上人才济济,活跃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各个领域,足迹遍布天下,留下的历史文物遗迹十分丰富,其中有很多遗址、古建筑、碑碣墓葬、府院园林、纪念地等,都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择其一部分简介于下:
1.尧庙、尧陵
帝尧是刘姓始祖,又是远古贤达王帝之一。相传帝尧曾建都于平阳(今山西临汾),后人为纪念他,就在临汾一带建立了尧庙。庙内现有碑碣十余座,记述他的功德和建庙经过。
尧陵在尧庙东北40公里郭村西,相传修建于唐朝初年,后经历代重修,始具规模。陵前祠内立有元代以来碑碣十余座.记述陵宇沿革和帝尧功绩。其中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尧陵碑上刻有尧陵全图,保存完好。
2.汉陵
即西汉皇陵,座落在陕西咸阳市北原上。西汉共有11个帝王陵墓,除文帝刘恒霸陵和宣帝刘询杜陵在西安市郊外,余者均在咸阳渭河北岸。陵墓自西而东绵延约50公里,依次为武帝刘彻的茂陵、昭帝刘弗陵的平陵、成帝刘骛的延陵、平帝刘衍的康陵、元帝刘奭的渭陵、哀帝刘欣的义陵、惠帝刘盈的安陵、高帝刘邦的长陵和景帝刘启的阳陵。陵丘皆为覆斗状,上小下大,用夯土筑成。因规模宏伟,又称为“山陵”。
3.光武帝陵
汉光武帝陵又称原陵,俗名刘秀坟。位于河南孟津县东邙山上。墓冢为半圆形夯土丘,周围古柏环绕,苍翠挺拔。内有光武帝祠堂一座,以及宋开宝六年(973年)《新修后汉光武皇帝庙碑》一通。祠殿前有元、明、清和近代石碑四通。神道两旁植古柏28棵,象征辅佐光武帝的云台28将。
4.刘知远墓
刘知远是五代时后汉王朝的建立者,史称后汉高祖。其墓在问南禹州市西北30公里柏嘴山下,又称后汉高祖睿陵。刘知远墓东18公里有“高后陵”,西4公里有其子“后汉隐帝颍陵”,组成后汉皇陵墓群。
5.满城汉墓
满城汉墓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之墓,位于河北满城西南1.5公里的陵山上。墓穴凿山而成,?内有墓道、车马房、库房、前堂和后室等。墓室庞大,犹如地下宫殿。随葬品奢华丰富,以出土金缕玉衣而闻名中外。
6.梁孝王墓
梁孝王刘武是汉景帝刘启的胞弟,封梁王,死后葬于河南永城市北31公里芒砀山南保安山东麓。墓室凿山而成,由墓道、甬道、后室及两侧的耳室和回廊组成,俗称“梁孝王洞”。该墓结构规整,布局对称,规模宏大,可与河北满城汉墓相毗美。
7.刘禹锡墓
刘禹锡墓在河南荥阳市东5公里东十里铺村南的檀山上。据《新唐书》记载,刘禹锡七代祖先迁洛阳,为北部都昌人,坟墓在洛北山。后因其地狭不可依,乃葬荥阳檀山原。
8.刘过墓
刘过,字改之,号龙洲道人,江西泰和人,为南宋著名的豪放派词人。其墓在江苏昆山市马鞍山东麓。墓前有花冈石墓表,上书“庐陵处士龙洲刘先生之墓”。墓东有祠,内立《宋刘龙洲先生遗像并记》碑一通。
9.刘基墓
刘基字伯温,浙江青田人。元朝末年辅佐朱元璋立功,封诚意伯。其墓在浙江文成县南田区西北夏山。墓前立有“明开国太师刘文成之墓”石碑一方。
10。刘勰故居
刘勰是南朝梁著名文学家,原籍山东莒县,撰《文心雕龙》,晚年出家,栖息定林寺以终。后人为纪念他,在其原籍莒县城西浮来山中修建寺庙,亦称定林寺。寺内有大佛殿、校经楼、三教堂等建筑,寺前巨石上镌刻“象山树”三篆字,传为刘勰所书。
11.刘永福故居
刘永福,字渊亭,清代民族英雄,黑旗军首领。1867年率领黑旗军入越南,1873年至1885年在越南抗击法国侵略军,战绩卓著,法军丧魄。其故居在广西钦州城内,又名三宣堂,是他入越抗击法军凯旋后,于1891年建造的砖木结构房屋,总面积1.2万平方米。
12.刘少奇故居
刘少奇故居在湖南宁乡县花明楼乡炭子冲。房屋为土木结构。这里是刘少奇诞生处。1980年按原貌修葺,陈列有实物、照片资料等数百件,供人观瞻。
13.汉台、拜将台
汉台是刘邦受封为汉王时兴建的宫殿遗址,在陕西汉中市内。相传刘邦封为汉王后,即在该处建筑宫殿,殿旁遍筑楼馆亭阁,画栋连云,十分壮丽。汉中市南又有拜将台,为南北并列的两座方形高台,南台上竖“韩信拜将坛”碑,北台上建有台亭阁。两台周长百余步,面积达2194平方米。史称韩信善于用兵,萧何赏识其才,向刘邦力荐。刘邦遂择吉日设坛拜韩信为大将,委以兵权。此后韩信率兵东征西战,助刘邦亡秦灭楚,立了大功。相传当年刘邦所设之坛即是此台,俗称拜将台。
14.白帝城
白帝城座落在四川奉节县东约15公里长江北岸的一座小山上。它一面靠山,三面环水,背倚高峡,前临大江,气势十分雄伟。相传三国时,刘备为关羽报仇,举兵伐吴,兵败退守于此,临终时托孤于渚葛亮。如今,这里成为人们纪念刘备的场所。
15,陋室
唐朝刘禹锡任和州刺史时筑陋室自居,其地在今安徽和县城内。清乾隆时重修,现存屋室九间,室前有石铺小院,室后有小山和龙池。内存岭南金保福所书《陋室铭》碑,文为刘禹锡所作,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市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6.刘錡祠 ,
刘錡祠在安徽阜阳市城西北隅。南宋绍兴十年(1140年)五月,刘錡赴东京副留守之任时道经顺昌(今阜阳),正值金兵破汴京后东侵,刘錡遂协助太守陈规守城。金了C术兵临城下,放言恫吓说:“以吾力破尔城直用靴尖踢倒耳。”然刘錡全然不惧,出奇用智,以两万众破金兵十万,并挫敌精锐“铁浮图”,取得大捷。时人为纪念刘錡功勋,特建祠祀之。经历代修葺,今祠宇尚存。
17.七门堰
七门堰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位于安徽舒城县西南七门山下。该堰始修者名刘信。刘信是刘邦兄子,汉初封羹颉侯,食邑于舒,为发展农耕,于七门岭下阻河筑堰,引水灌田。东汉时,刘馥任扬州刺史,实行屯田,又循刘信故迹修复荒废,扩大了灌溉面积,可灌田15000顷。。明朝宣德年间,又有县令刘显,疏浚旧渠,制定用水制度,人民世受其利。后来,为纪念三人功德,当地人特建“三刘祠”于堰口,勒石树碑,世代祭祀。如今,这里山水相映,五谷丰登,成为游人的好去处,被誉为“龙舒八景”之一。
18.汉高祖斩蛇碑
在今河南永城芒砀山南麓,相传这里是刘邦斩蛇起事之处。据史书记载,刘邦起事前一日喝完酒,率众夜行,过一沼泽地时,先派人前去探路。不久,那人回报说:“前面有一条大蛇挡道。”刘邦厉声喝道:“壮士行路,怕什么!”于是挺身向前,拔剑将大蛇斩为两段。传说大蛇死后,血流满地,有人路过那里,见一老妪哭诉:“我儿是白帝之子,变蛇拦路,让赤帝的儿子杀了。”说完忽然不见了。后来刘邦做了皇帝,命人在斩蛇处建庙立碑,以示纪念。
如今,高祖庙早巳毁坏无存,仅余石碑一座,为明朝隆庆五年 (1571年)所立。碑座是一石龟,引颈缩尾,有爬行之态。碑额书“日月汉高祖斩蛇处”八个大字。 (四)取名技巧氏或名字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文字符号,将伴随终生,因而取个好名字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我国古人取名都很讲究,有身份的人不仅有名有姓,还有字、号,死后又有谥号。如宋代朱熹的老师刘子晕,字彦冲,号病翁;诗人刘克庄字潜夫,号后村居士等。古人取名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常见的如以辈份、排行取名,以天干地支取名,以十二生肖或生辰八字取名,按阴阳五行相克相生原理及与之相关的四季、五方、五声取名等。还有一种以“数理”取名方法,是把姓名笔划数按一定的规则组成天、地、人、外、总五格,各格都蕴含人的吉凶祸福,适当取命名字,可趋吉避凶。而民间则多以美好的事物命名,各随其好,或取之典故,或纪念先贤,或表达愿望等。近现代以来,人们取名多已排除迷信色彩,主要是从宇义和实用性出发,名字以雅致、义美、音谐为旨,能体现吉祥美好的意愿。现介绍几种取名方法:
1,姓名互训
刘(刘)字形从金从卯,本义是指斧钺一类的兵器。古字典<<说文》中无刘字,南唐文字学家徐锴疑是“镏”字误写。《说文》释“镏”为“杀也”。而《广雅·释器)>云:“刘,刀也。”《正字通》认为:“刘,钺属”,即钺斧一类的刀。由此可知,刘字本义是指斧钺一类的兵器,后引申为“杀”。古人因其义而取名互训者如刘钺、刘刀等即是。刘字又引申为“克”、“铺陈”等义,《逸周书·世俘》:“则咸刘商纣王”,孔晁注:“刘,克也。”《尔雅·释诂》:“刘,陈也。”疏:“谓敷陈(即铺陈)也。”因此,古有取名为刘克、刘陈者。另外,古时有一种树木名刘,《尔雅·释木》云:“刘,刘栈”,注:“刘子生山中,实如梨,酢甜,核坚,出交趾。”所以古有取名刘桡、刘木名、刘果名、刘实坚、刘如梨者。刘字又有美好之义,《集韵》中说:“恻,好也。或作刘。”《诗经》有“月出皓兮,佼人刘兮”之句,陆德明解释为“刘,本又作浏,好貌”。古人就有名刘好、刘颜美、刘美容者。刘字还有四观之义。《淮南子·原道训》有“刘览遍照”之句,注:“刘览,四观也。”因而有人取名为刘四观、刘四览、刘四等。
2.姓名反义
因刘字引申义为杀,古人取名反其义而行,如刘生、刘存、刘永年、刘长寿,刘长生、刘龟年等。刘字还有稀疏、凋残之义。《诗经.桑柔》有“捋呆其刘,瘼此下民”之句,毛诗释云:“刘,暴落而希也。”朱熹注道;“刘,残。”古人反其义取名者有之,如刘茂、刘盛、刘密、刘叶稠、刘树盛,刘繁枝等。
3.谐音取义
刘与留、流音同,所以人们常取其谐音或字义命名,并寓典故于其中。如刘声(声名远播)、刘霜飞(张虚若《春江花月夜》有“空里流霜不觉飞”之句)、刘彩霞(流霞成彩)、刘盼盼(张昱《美女篇》有流盼星光动,曳裾云气多”)、刘行云(流水行云)、刘泉(流泉飞瀑)、刘铭榜(金榜留名)、刘芳(流芳百世)、刘观(望远,王十朋《蓬莱阁赋旷秀阁干岩,流观万里”)、刘霞(仙人美酒为流霞,《论衡》:“口饥欲食,仙人辄饮我以流霞一杯”。)此外,常见的还有刘云(天空飘浮之云)、刘英(飞花)、刘波、刘涛、刘江(江水奔流)、刘湍(流水急湍)、刘晖(金波流晖之酒)、刘爱(流爱,推爱及人,遗惠于后世)、刘光(光彩照耀辉映)、刘志、刘丹(文天祥诗“留取丹心照汗青”)、刘焱(曹植《赠徐干诗旷春鸠鸣风栋,流焱激棂轩”)、刘彩(魏文帝宝剑名)等。
4.偏旁刀(刂)部取义
如刘刃(迎刃而解)、刘利(刃锋锐利)、刘切玉(切玉如泥,喻才气横溢)、刘切云(高楼青云)、刘锋(所向无敌)、刘制(抑强制暴)、刘克非(改去前非)、刘分(与人共分甘苦)、刘别(才智特别)、刘刚 (刚毅坚强)、刘刚健(强健)、刘剑(剑之光影)、刘基(开创基业)、刘刻励(励精图治)、刘剡(屈原《离骚>>有“皇剡剡其扬灵合”之句,注:“剡剡,光貌”)等。
5.文旁取义
如刘文、刘文秀(文如花似锦,秀美异常)、刘文英(文才出众)、刘文杰(文中豪杰)、刘文宗(文章为世人所宗仰)、刘文翰(操文章笔墨之事)、刘文江(学如海、文如江)、刘斐(《韩诗外传》有“如神龙变化,斐斐文章。”斐斐,喻文盛貌)、刘文学等。
6.希贤慕古
如刘振邦、刘兴汉(西汉高祖名刘邦)、刘向生(西汉文学家刘向)、刘文卿(唐著名诗人刘长卿字文房)、刘梦禹(唐著名诗人刘禹锡字梦得)、刘汉远(五代后汉高祖刘知远)、刘潜庄(南宋爱国诗人刘克庄字潜夫)、刘世平、刘光平(南宋名将刘光世字平叔)、刘殿虎 (宋代谏臣刘安世因论事刚直,不避权贵被目为殿上虎)、刘望基 (明代名臣刘基,字伯温,足智多谋,人称“小诸葛”)、刘光地(清代戊戌六君子之一刘光弟)。

三、杰出的历史名人
天地悠悠,兴兴亡亡。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刘姓也出过许多帝王、英豪、名臣、名士、烈女,其中不少被称颂至今。
(一)政治名人
刘邦,西汉王朝的创建者,史称汉高祖。沛县丰邑(今江苏沛县)人。公元前209年,陈胜起义时,他在沛地聚众二三 千人响应,人称沛公。后受楚怀王之命,与项羽分兵入关。公元前206年,攻占咸阳,秦王子婴投降,乃还军灞上,与秦人约法三章。后被项羽封为汉王,据巴蜀汉中41县,都南郑(今陕西南郑县)。曾用“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计,兵出汉中,与项羽展开5年之久的楚汉战争,项羽最终兵败自刎。同年二月,刘邦即位称帝,国号汉,定都洛阳,五月迁都长安。在位期间,推行中央集权制,推行重农轻商、轻徭薄赋等政策,恢复经济。
刘彻 即汉武帝。即位第二年定年号为建元,帝王年号自此始。在位期间,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设立太学,培养选拔人才,从此,儒学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的正统思想。他在位 55年,以其雄才大略,使西汉达到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极盛时期。
刘秀 东汉开国君主,史称光武帝。字文叔,南阳蔡阳(今湖北枣阳西南)人。公元22年,乘绿林、赤眉起义,他和兄刘演在舂陵 (今湖北随州东北)起兵,加入绿林军,大破王莽主力于昆阳。公元 23年,以恢复汉家制度为号召,联合贵族势力,击败铜马、招降赤眉等起义军。建武元年(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此后讨伐公孙述、隗嚣等割据势力,统一全国。在位时,多次发布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的命令。留心文学,重用高节之士。
刘宠 东汉时山东车子(今蓬莱)人,出身皇族,其父刘丕为名儒。刘宠少受父传,以明经举孝廉,任东乎陵县令。在任广施惠政,深得吏民爱戴。视事数年,因母病辞官归家,百姓闻知,纷纷攀车挽留,人群充塞道路,他弃车轻服潜行才得以脱身。后来,他出任会稽太守,任职时廉洁奉公,以身作则,郡中大冶,朝廷召他入京为将作大匠。临行时,数位老人赶来送行,各执百钱相赠。刘宠几次推却,老人们不依,于是他从百钱中取出一钱而去。由于他作官一贯廉洁自律,于民财分文不取,故会稽百姓给他取了个雅号,叫“一钱太守”。刘宠后官至司徒、太尉,位极人臣,仍廉洁如初,家无余财,生活简朴,平日薄衣蔬食,出门乘坐旧车瘦马,号为“窭陋”。而一钱太守之名则千古留传,至今为人称道。
刘备 即蜀汉昭烈帝,三国蜀汉的建立者。字玄德,涿县(今属河北)人,出身汉远支皇族。东汉末年,与关羽、张飞结为兄弟,参加镇压黄巾起义,先后投靠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后得诸葛亮辅佐,采用联吴抗曹策略,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大败曹操于赤壁,占领荆州,夺取益州和汉中。公元221年称帝,都成都,国号汉。与曹魏、孙吴成鼎足之势。
刘裕 南朝宋开国君主,字德舆,小字寄奴。祖籍彭城,迁居京口(今江苏镇江)。幼时家贫,贩履为业,又曾耕地、捕鱼。后参加北府兵,跟随刘牢之镇压孙恩起义立功,升为将领。义熙元年(405年)击败桓玄,掌握东晋大权。出兵灭南燕,再回师击败卢循。西攻谯纵,收巴蜀,又出兵关中灭后秦。封宋王。公元420年代晋称帝,国号宋。
刘琨 晋代著名将领、诗人。中山魏昌(今河北无极)人。他与范阳(今涿州)人祖逖从小就是好友,常在一起议论天下大事,共同习武练剑,随时准备报效国家。有时半夜里听到鸡叫声,他便披衣而起,到院中拔剑起舞,用以磨砺意志。晋永嘉元年(307年)任并州刺史,当时匈奴族刘渊、刘聪等引兵攻掠晋地,他招募乡民,组建军队,长期坚守并州,与刘聪、石勒对峙。后为石勒所迫,逃奔鲜卑酋长段匹礴,被害。刘琨曾创作过不少诗歌,其中《扶风歌》、《答卢湛》、《重赠卢湛》等,抒发了壮志未酬的悲愤感情。另有《刘越石集》传世。他与祖逖“闻鸡起舞”的故
第4个回答  2013-12-05
这个要看你的家谱了,每个家谱都不同追问

家谱丢了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