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军队 出征 前都有什么样的仪式,尽可能详细点

如题所述

1、军誓

军誓,大家可以按照其字面意思,直接理解为战前动员大会。这东西并不是明代首创,是对中国古代兵法的良好继承。虽然夏商周三代军誓形式有些许差别,但其本意是一样的。为的是鼓舞士气、凝聚人心。从此,军誓便作为一项必不可少的战前准备工作被后世继承下来,明朝自然也不例外。

2、禁喧

禁喧就是禁止喧哗的意思,在古代军队中喧哗可是一件大罪,尤其是在行军以及作战的时候。戚继光又说:“军中要紧只第一件,不许喧哗说话,凡遇动止进退,自有旗帜金鼓,若无令许说话,但开口者着实重处,夜间尤是切禁。”

这个道理很好理解,大家可以想象自己大学军训队列的时候,同学之间相互嬉笑打闹不整步伐,那肯定是越走越乱的,用教官们的话讲就是像放羊一样。

队列一乱,这对于依靠排兵布阵、士兵组成紧密队形发挥战斗力为作战方式的古代军队来说,无异于灭顶之灾,所以在古代军法中对于喧哗的处罚也是最重的一类。

3、整备衣甲器械

这个就更好理解了,就是在战前对军队的装备粮草进行一次大检查,看有没有少的漏的、毁的坏的。有缺少装备、粮食的就要及时上报补全。盔甲兵器则要仔细检查,看盔甲是否腐朽锈烂、战弓是否裂体缺弦、火器是否光洁足弹、刀枪棍棒是否个个堪用,这些都是重中之重

规定必须在临出征三天之前全部整理替换完毕。要是有隐瞒不报,临战时却以装备不全做理由推脱不战的,一律军法处置。

明军在行军的时候也是要身穿盔甲、佩戴兵器的,以免路上被伏击而措手不及无法抵抗,不过要是距离远且天气炎热的话那可以轻松行军。毕竟是要上战场玩儿命了,这些衣甲器械都是保命的凭仗,自然马虎不得。

4、官配马匹

若是行军距离太远的时候,为了避免过于浪费人力,就需要马骡驼兽以及辎重车辆来运送装备粮食,既能避免浪费人力又能提高运送效率,而且在遭遇下雨天的时候还能遮蔽装备粮食以免受潮后生锈、腐坏。

驼兽、车辆的多寡也关系着一支军队所能打击距离的长短以及这支军队打击力度的大小。比如明成祖朱棣北伐大漠,曾一次性征发驴子六十余万匹,规模庞大的驼兽保证了北伐军后勤的充足,也为明成祖三犁虏庭奠定了基础。

5、察地利

有道是“天时、地利、人和。”地利在战争中的地位可见一斑,作为能够直接决定一方胜负的因素,历代兵家都为之看重。所以军法规定“不知山川险阻者不可行军。”若是国内交战,那么必须要先找好向导,不过也要提防向导是否可靠。

若是越境去攻打敌国的话,那要做的工作就更多了,第一等便是要有敌国地图,了解敌国山川道路是否曲直险阻、江河水网是否密集、城池关防是否牢固、驻扎人马都在何处,其国力强弱积蓄多寡都是要弄明白的事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6
祭祀礼 祭祀神灵、祈求神灵保佑战胜,是古代军队最重要的礼仪。这种庄重的礼仪同时也是用来坚定将士的必胜信念。 儒家经典称西周时凡出动军队都要举行大规模的祭祀仪式,屠宰牛羊献祭祖先、社稷(土地与谷物神)。全体出征将士列队,屠宰后的牛羊还要在队列左右转一圈,号为“殉阵”,并宣布“不用命者斩之”。统帅亲自将牲血淋在军器上,号为“衅”,象征性的将作战使用的旗号、战鼓、金铎、兵器等淋上一点牲血。奇怪的是淋过牲血的战车却要放回库中保存。祭祀结束后的牛羊煮熟了,即“胙肉”,分给将士们享用。 从《左传》的记载来看,春秋时期仍然保留这样的传统。而且可以知道当时往往是将敌军的俘虏当场杀了作为祭祀品,并将其鲜血淋在战鼓上,号为“衅鼓”。 希望采纳,谢谢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