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文章如今已成禁文了么?

如题所述

学生反感文字难懂 专家建议多元解读
近日,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的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的作品《药》和《为了忘却的纪念》不见了,只保留他的《拿来主义》、《祝福》和《纪念刘和珍君》。与此同时,“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的顺口溜也在中学校园流传,鲁迅作品已成课堂“鸡肋”之说日上。是否果真如此?前天在同济大学举行的“鲁迅思想与中国文化建设学术研讨会”上,专家热议。
鲁迅已被“妖魔化”
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所长张闳指出,如今在被阅读过程中,鲁迅已从神坛走下,并矫枉过正被“妖魔化”。在课堂上,教学者解读鲁迅时,往往都特别放大了他作为思想“斗士”的一面,使原本充满着人文气息的鲁迅作品,沦为了政治概念和社会批判的载体。
例如,鲁迅回忆少年生活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原本都充满着人情味和生活趣味。然而,有的老师往往着力突出“反抗封建教育制度”这一主旨,甚至将不属于作者本意的东西强加进去。青少年原本可以从中体味语言的精妙、灵活,却只能在这样的阅读“重压下”,索然无味。
鲁迅与我们“同时代”
不少专家指出,先前教材选用的文章里,鲁迅作品有一部分的文字深奥拗口,含义难以理解。如果没有深厚的历史知识,不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是很难读懂的。而时代变迁,许多当时的社会因素已不复存在,造成不仅学生读不懂,连老师们都理解甚难。这可能是如今教材酌情减少鲁迅作品的重要原因。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鲁迅的“过时”。作为现代白话文经典,他的作品无论在文学上还是思想上都有其重要价值。就像我们学习古文往往要学论语、唐诗宋词,中学生在学习现代汉语过程中同样无法回避,也不应回避鲁迅。
而“与时代脱节”这个说辞更是荒谬。从更为深广的角度来看,鲁迅与我们是同时代的人,他对现实的批判,如今依然有可借鉴处。
研究与教学盼对接
不少专家认为,教材应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调整,部分理解难度较大的鲁迅作品推出课本,属正常调整,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而对鲁迅有兴趣的学生,可以鼓励他们课外阅读,并不苛求学生老师都是“鲁迅迷”。
今天,如何让学生更好地体味鲁迅作品?同济大学黄昌勇教授认为,应将鲁迅研究的最新成果与教学第一线对接。学术界对鲁迅生平、作品的新发现、新解读等,如果能选择合适学生接受的内容予以介绍,青少年在课本字里行间认识的,可能就是一个更加真实、丰富的鲁迅,对鲁迅作品的解读也就不会静止僵化,也不再会“三怕周树人”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1-28
鲁迅的文章不是写给现在那些过着舒适生活的教授,还有学生看的,“理应删除”,如果非要禁止,我建议彻底销毁,或者转送别的国家,让那些教授们多写出几本像样的作品就可以了,我们如此大的国家,还怕找不到超越鲁迅先生的作家吗?如果实在没有,也可以通过那些鼓动从教科书中删除鲁迅作品中的人发掘了,那可是一股很大的力量。
第2个回答  2018-05-11
因为他的文章一无是处,少了文言文的精美,利落,且满篇牢骚,思想偏执,思想肤浅,以贬斥中华文化为能事,属于文革御用文章,毒害了好几代人,早该禁了
第3个回答  2018-05-07
鲁迅之所以被成为文豪,是因为他的文章所讽刺的是一些社会的普遍现象,虽然很辛辣很尖锐,但是却非常有普遍性。而且许多人物许多现象放到现在也是同样适用的,譬如阿Q,譬如祥林嫂,譬如华老栓,譬如孔乙己,等等。许多东西你可以自己去仔细品味一下,他讽刺的是过去,但是他的文章拿到现在同样可以讽刺当下。
总之我觉得就是一句话,现在民怨太大,当权者怕老百姓太明白了。
据曾任市普教教研室初中语文教研员的市政府专职督学牛锡亭表示,鲁迅的多篇经典文章代表了中国当代文学的最高水平。由于身处文言文到白话文转变的年代,他的有些文章在现代人看来有些晦涩难懂,给学生的感觉总是太深奥、抽象,除了语言风格外,编著教材的人总是刻意过度解读鲁迅文章也是主因之一。牛锡亭多次听到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反映,鲁迅的不少散文本来比较浅显易懂,学生理解起来也不太困难,但教师参考书和教辅书中却总是倾向于深入挖掘文章背后的政治深意,而对于十三四岁的初中生来说,这种抽象的概念很难理解,如果要大量介绍时代背景又没有足够充裕的时间。而这也是30多年来,我国语文教材,特别是初中、高中语文教材编著过程中的通病。
我们这个民族就是少了鲁迅的刚正不阿。你看看,现在网络上都什么最火:H,恶俗,拜金,炒作,怎么就没人来关心民族的前途呢?
看看这篇文 你应该明白了 我转的
唉,是啊!鲁迅,毛泽东们太
可怕了.不敢想啊.最好把他们从一切人们的思想里赶走才能和谐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