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颜色的紫砂有什么区别

如题所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09-28

总体而言,紫砂泥料可以分为三大基本类:即紫泥、红泥、本山绿泥,其它泥料可归纳于这三种泥料之中。

 紫泥


紫泥,是宜兴紫砂陶土三大泥类中最主要的泥类,也是宜兴紫砂陶土中开发利用最早、最为普遍的一类泥料,宜兴紫砂陶土80%以上属于紫泥。主要包括天青泥、底槽青泥、清水泥等。

总体而言,紫砂泥料可以分为三大基本类:即紫泥、红泥、本山绿泥,其它泥料可归纳于这三种泥料之中。

开采位置:丁蜀镇的黄龙山(称为本山)是优质紫泥的主要产区,黄龙山的紫泥一般产于厚度为8米左右的甲泥3号矿层中,矿体呈薄层状,透镜状产出,厚度由几十厘米至数米,矿层稳定性差。

矿料特征:矿料呈紫色,内有油面,结合面有水锈,内夹不规则青灰色矿料。主要矿物成分为水云母,颇类制瓷原料的特点。

红泥

红泥,俗称“朱泥”、“朱砂泥”,产量仅占紫砂陶土的8%。红泥可以分为朱泥、大红袍、小红泥等。

开采位置:分布在宜兴丁蜀镇周围山区,位于接近地层表面的嫩泥矿层底部。

矿料特征:红泥是泥矿里的石黄,原矿呈黄色或者红色。其矿物组成为伊利石、高岭石、氧化铁、石英和白云母。

红泥又分高温红泥、低温红泥。高温红泥烧成以后的物理性能及效果与紫泥相同只有颜色上的区别,如质感、手感,养壶以后的效果都跟紫泥一样。

本山绿泥

本山绿泥类,古代称“梨皮泥”,产量较少。包括本山绿泥、段泥、白麻子泥、红麻子泥、团山泥等。

开采位置:产于黄龙山岩层与紫泥共生矿层中,仅数厘米厚,位紫泥上层与岩板间,俗称龙筋。

矿料特征:矿土呈浅粉绿色,片状结构。其矿物组成为水云母、高龄石、石英及少量的铁氧化物。

拓展资料:

紫砂是一种介于陶器与瓷器之间的陶瓷制品,其特点是结构致密,接近瓷化,强度较大,颗粒细小, 断口为贝壳状或石状,但不具有瓷胎的半透明性。宜兴紫砂器胎质具有这种特性,而且,于器表光挺平整之中,含有小颗粒状的变化,表现出一种砂质效果。

紫砂器的泥色有多种,除去主要的朱泥、紫砂泥外,尚有白泥、乌泥、黄泥、松花泥等各种色泽,紫砂器不挂釉,而是充分利用泥本色,烧成后色泽温润,古雅可爱,紫砂器面还具有亚光效果,既可减弱光能的反射,又能清晰地表现器物形态、装饰与自身天然色泽的生动效果。

紫砂陶质地古朴纯厚,不媚不俗,与文人气质十分相似,以至文人深爱笃好、以坯当纸,或撰壶铭,或书款识,或刻以花卉,刻以印章,托物寓意,每见巧思。

紫砂壶的起源一直可以上溯到春秋时代的越国大夫范蠡,就是那位功成身退的与西施一起退隐江湖的“陶朱公”。数来已有二千四百多年的历史了! 不过,紫砂做成壶,那还是明武宗正德年间以后的事情,历史上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如:供春,陈曼生等。

紫砂泥原料,主要分为紫泥、绿泥和红泥三种,俗称“富贵土”。因其产自江苏宜兴,故称宜兴紫砂。相传古时候宜兴街头,一日突然有一僧人沿街叫卖:“卖富贵土了!谁买富贵土?买了就可以发家致富。”因此而得名。

宜兴紫砂陶艺术起源于宋代,经历明清两代的成熟,发展到今天在壶的造型艺术上日臻完美、丰富,如何鉴别和欣赏这一门世界陶瓷门类中独树一帜的紫砂陶艺术,即对于紫砂陶艺术应持怎样的审美观点,直接影响了制作者的创作构思。所以,有必要谈谈紫砂艺术的审美问题。

砂壶之美可归纳为:造型美、材质美、实用美、工艺美、品位美之五类。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12-28
因为是泥料的不同,紫砂泥有分为几类,紫泥,绿泥,红泥,段泥,黑泥,然后每种泥料还有细分,同一种泥料的窑烧温度不同成品的颜色也会有差异,陈腐时间不同颜色也有差异,开采位置不用也有差异等等,真的紫砂壶也就是原矿紫砂壶的泥料表面颗粒感是比较好的,要是没有颗粒感里外都没有的那个是灌浆壶、紫泥,是宜兴紫砂陶土三大泥类中最主要的泥类,也是宜兴紫砂陶土中开发利用最早、最为普遍的一类泥料,宜兴紫砂陶土80%以上属于紫泥。主要包括天青泥、底槽青泥、清水泥等。红泥又分高温红泥、低温红泥。高温红泥烧成以后的物理性能及效果与紫泥相同只有颜色上的区别,如质感、手感,养壶以后的效果都跟紫泥一样。朱泥
由于本原矿泥性较重,不易成砂,故需采自嫩泥矿中较坚硬的部份,再经繁复的练制程序后,才能制成陶!呈朱红色,且具有绵密柔滑的砂感,泡茶时用热水冲淋会立即展现其娇嫩鲜红的特色,且泡出的茶汤扬香聚柔。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19
紫砂的泥料,主要有紫泥、本山绿泥和红泥三种。统称为紫砂泥。
紫泥是产于陶土甲泥矿中的一种泥料,本山绿泥烧成以后呈黄色,是甲泥矿内的夹脂;红泥又称朱砂泥,是夹在陶土嫩泥矿中的泥料。甲泥和嫩泥是宜兴日用陶长期大量使用的原料,紫砂泥因此称为“泥中泥”。在宜兴陶原料的开采中,紫砂泥所占的比例并不多,大约是千分之一左右。不论是甲泥或嫩泥,都含有多量的氧化铁。含量多的约在百分之八以上,含量少的也在百分之二左右。又因各种甲泥和嫩泥含铁量多寡不同,泥料经过适当比率调配,再用不同性质的火焰烧可以呈现颜色深浅不一的黑、褐、赤、紫、黄、绿等多种颜色。这就是紫砂壶呈现各种瑰丽色泽的原因。

紫砂矿土产于宜兴丁蜀镇黄龙山,任墅西香山附近和伏东一带,呈结晶状,而被玻璃相少,具有教高的强度、抗热震性和透气性。良好的结合性和稳定的可塑性,因此赋予了紫砂茗壶手工成型、拍、压、塑、镂、刻等多种工艺手法.
紫砂矿土俗称"生泥",形似块状岩石,矿土开采后,经数年露天堆放,风霜雨雪,待其风化,松散成小颗粒方可开始加工使用。
紫砂矿土大约要开采千吨陶土方能得1吨左右紫砂泥,须经人工精选,剔除矿土中的老块、夹石、废土和较明显的含硫、含铁物质,然后由矿土机械粉碎呈粉末状,并视产品的大小再选用适当的筛孔过筛(筛孔有60目、40目、32目和24目),加水练成块状,经人工锤炼或真空炼泥机压炼,排除泥中空气,放置数月方可成为供制坯用的熟泥。

1)紫泥是甲泥矿层的一个夹层,矿体呈薄层状、透镜状,矿层厚度一般在几十公分到一公尺左右,稳定性差,原料外观颜色呈紫色、紫红色,并带有浅绿色斑点,烧后外观颜色则呈紫色、紫棕色、紫黑色。紫泥主要成份为水云母,并含有不等量的高岭土、石英、云母屑及铁质等。综合分析,紫砂泥属于粒土--石英云母系,颇类制瓷原料的特点,因此单种原料即具有理想的可塑性,泥坯强度高,干燥收缩率小,为多种造型提供了良好的工艺条件。
俗称"天青泥"、"底槽青泥"、"红棕泥"、"大红泥",为制作紫砂茗壶的主要原料。深藏于黄龙山岩层下数百米,在"甲泥"矿层之间。矿层分布不同,烧成温度范围较宽,其最佳烧结温度在1180oC左右。
◎天青泥:“天青泥”原产于黄龙山大水塘,产于清代中期,现已失传。
在紫坭中,自古至尽以天青泥为最。

什么是天青坭?现在有两种说法。一说雨过天青色,称为天青,青中泛蓝。瓷器类的天青色既为此色。而紫砂坭中的天青,与陶器迥异。明周高起《阳羡茗壶录》中记述:“天青坭出蠡墅陶之黯肝色。”是说经焙烧手的颜色像深猪肝色。为什么把这种矿土叫做天青坭,探究依据,
一、天青,染色名。深黑而微红的颜色;所谓深青而含赤色的绀色。
二、前人因这种坭与天青染料相似,习惯称之。据说丁山大水潭,原本是开采紫砂坭的宕口,天青坭既产于此。后来挖通了地下水脉被淹没,成了一个大的水潭。最近政府为民办实事,开发整修大水潭成公园,潭边立长乐陶庄制作的大型紫砂塑像——始陶异僧和紫砂壁画,供市民休闲和了解旧时窑场的概况。
在紫砂行业内,长期以来习惯把紫坭称为青坭。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仍是如此。1932年出刊的《宜兴陶器概要》中记述:“宜兴陶器,大体可分为紫砂粗砂两种。
而在产地内部则可分为六种,试分述于后。
第一类,青坭业(紫砂业)
一、青坭业之业地蜀山、潜洛、上岸;
二、原料产地:青龙山、朝庄山、银墅山;
三、坭料名称:青坭(一名紫砂)、绿坭(又名潭砂坭)、大红坭……”此处青龙山有误,应为黄龙山。
上岸即今紫砂村、朝庄即今赵庄、银墅即今任墅。之所以引述上段文字,是为印证在紫砂业内一直都把紫砂坭称为青坭。而天青坭则是紫坭中最好的坭,经过焙烧后的颜色深沉、和润、典雅。具体实物可见许四海收藏的“大亨掇只壶”。旧时紫砂业者用坭都考虑成本,一般的紫砂壶所使用的坭料,都是普通的紫砂坭。而花盆类则更差一些,既要成本低,又要收缩率小,用的坭料俗称中坭或红棕坭。为了达到视觉美感,就在坯件表面粉刷红坭或本山绿坭,术语叫化妆土,较大容量的普通茶壶也是如此。真正的天青坭,因原料稀少,非高手不用,非精品不做。
因为天青坭稀缺,上世纪七十年代,宜兴紫砂工艺厂以人工合成的方法,欲使天青坭再现。由此出现了拼紫坭。但终因基矿、配方及量产等因素,未能如愿。但偶尔也曾出效果,只是较少。应该相信,如果精选基坭,合理配制,掌握火候,还是能达到天青色效果的。
现在有些宣传,作品言必天青,什么上祖流传,珍藏几十年,就未免夸大其词了。

◎底槽青泥:位于矿层底部,块状中有青绿色的"鸡眼"、"猫眼"、色呈偏紫泛青,细而纯正,十分稀少。
◎红棕泥:位于矿层中部,呈紫红色、紫色,隐现绿色斑点,质软致密,间有微小的云母闪烁。
◎大红泥:位于矿层中,少量出现。云片状结构,呈紫红色泽,鲜艳明丽。
◎清水砂,清水泥,普泥,红紫泥 清水砂就是清水泥,该泥为纯种紫泥矿,宜兴丁山陶者呼之“普泥”,为较常见之泥料;良者稀而贵,劣者多而廉;玩家习称“红紫泥”,本泥因视之古朴,经长期使用后老味浓厚,又乃古代陶人最喜使用,为流传较多传器之泥料,故以“清水泥”名之;乃作与赏二者最推崇之泥料。

窑温:1160度。收缩比:约12%。矿产地:江苏宜兴丁山黄龙山口本色泥。
泥性:干湿易掌握,稳定性高,黏性合理,成型较易。陈泥须回炼,否则易生黑边、花泥,提炼时须留意氧化铁及石灰质之剔除。

特点:泥色醇和尔雅,文人气息浓厚,大小件作品皆可展现紫砂风华;易与使用者产生共鸣,为明初陶手最喜使用之泥料之一。
冲茗特性:使用日久愈呈红润包浆泡茶易上手,亲和力佳,温度掌握简单,可轻松冲茗,泡养日久愈加红润朴拙,古穆端庄。红清水泥是清水泥中的极品,比普通的清水泥好养。

2)绿泥是紫砂泥中的夹脂,故有“泥中泥”之称(团山泥则是紫泥和绿泥混杂共生一起的泥料)。绿泥产量不多,泥质较嫩,耐火力也比紫泥为低,一般多用作胎身外面的粉料或涂料,使紫砂陶器皿的颜色更为多彩。
俗称"本山绿泥",古名"梨皮泥"。
矿土呈淡绿色层片状,烧成陶后现梨皮冻色(米黄色)。
产于黄龙山岩层与紫泥共生矿层中,仅数厘米厚,位紫泥上层与岩板间,俗称"龙筋"。其矿物组成为水云母、高龄石、石英及少量的铁氧化物。本山绿泥生成于紫泥层与岩板的夹脂之中,故有"泥中泥"之称,因出产量稀少,不宜制作大件作品,而且也不易烧制茗壶佳品,故仅少数茗壶用本山绿泥制作,而常与紫泥相调合成团泥,易制作,成品率也高。
◎本山绿泥:采掘量极少,不易制作大件产品,仅作小件产品和作"化妆土",加入适量作色济可变化成各色装饰泥。
◎白麻子泥:色与本山绿泥相似,质地粗。位于紫泥上层,且杂质教多,须精拣方可合用,成陶后现淡墨色。
◎红麻子泥:色似紫泥,质地粗。位于紫泥上层,间夹星点麻子绿泥,成陶后呈桃红色。

3)红泥(或称朱泥)则是位于嫩泥和矿层底部的泥料,矿形琐碎,需经手工挑选。周高起云:“石黄泥,出赵庄山,即未触风日之石骨也,陶乃变朱砂色。”
俗称"朱泥"、"朱砂泥"。
因其成陶后,色似"朱砂红"故名。产于宜兴任墅赵庄山,嫩泥矿层底部,质坚如石,其含铁量高,产量甚稀。矿土外观呈砖红夹色,以粘土为主的粉砂岩土,可单独成陶。红泥收缩率大,烧成温度在1080oC左右,常制小件器物。七十年代中期,此种红泥甚缺,即改用川埠红泥加嫩泥替换,矿土呈土黄色,石质坚硬,成陶与其相似。八十年代以伏东红泥制壶,其玻璃相重,烧成温度在1050oC左右,成陶后色朱红,声脆亮。

◎任墅赵庄红泥
◎伏东红泥
因其含铁量多寡不等,烧成之后变朱砂色、朱砂紫或海棠红等色。因为产量少,早期除销往南洋的水平小壶用朱泥制作胎身外,一般只用作化妆土装饰在紫砂泥坯上。
至于朱泥的胎土,不过是制壶陶手,为了求得更精细的泥料,将红泥以洗泥沉淀,得到约140目到180目细孔的泥料,制成细如滑脂的朱泥壶。朱泥的土质成份,最大的特色是含有极高的氧化铁,约在14%到18%之间,这是朱泥所以烧成后壶身成为红色的主要原因。由于朱泥的泥性甚娇,成型工艺难度亦高,而朱泥由生坯至烧成,因收缩率高达17%至25%,故一般成品良率约仅七成。

◎石黄:呈卵状,外壳铁质褐黄色,中核似鸡蛋黄,粉状细腻,含铁量甚高。加入紫泥,成陶后色紫若葡萄。加入天青泥,成深古色。加入红泥成大红袍泥。
石黄,是红坭发色的主心骨。在紫砂业界,长期以来统称红坭,在历史文献的记述中,也有称为朱坭的。只是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朱砂这个名词开始广泛使用。据我了解,始起于台湾的一些业者、收藏爱好者对红坭产品,按色泽来细分,把颜色艳丽的称为朱坭,一般的称为红坭。由于不甚明了,以致把一些紫坭欠火候的,用普通紫坭制作的产品也纳入红坭。当然这是误会了。
《阳羡茗壶系》记述:“嫩坭出赵庄山,以和一切色土乃粘埴可筑盖陶壶之丞弼也。石黄坭出赵庄山即未触风日之石骨也,调之乃变朱砂色。”清吴骞《阳羡名陶录》选材篇,加了一个黄字,称为嫩黄坭。自此以后的记载均相沿袭。顾景舟先生在一九八0年四月的备课笔记中讲述:“红坭,蕴藏在嫩坭的底层(俗称石黄又称朱砂坭),产地在西山前(即任墅)赵庄嫩坭矿的下层。红坭的定义:片状结构,不溶于水。”嫩坭,有些粗陶产品的原料中也添加,取其粘性和发色,因而被周高起叫做丞弼。上世纪八十年代,顾景舟先生上下班,途经合新厂摊坭场。夏日,在烈日暴晒、倾盆大雨过后,他就到嫩坭摊场拣红坭,累积两桶(此时红坭矿源已稀少)。以前,陶制产品花鸟上色,凡红色必定用石黄研磨、用笔蘸之着色。
第4个回答  2019-11-09
紫砂又称五色土,虽然称为五色土却不指五个颜色,紫砂的颜色根据矿料的成分与烧制的温度不同均有不同,更多资料可以去紫砂社区查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