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春和伤春的区别

如题。我是将要参加高考的学生,在古诗词鉴赏时会遇到这样的题目,但不知怎么做?谢谢帮忙!

特指不同。

“惜春”指惋惜春天,通常是单纯的青春怨旷,唐伯虎《落花》诗“多少好花空落尽,不曾遇见赏花人”,杜丽娘游园有感于“荼蘼架”、“春归牡丹”都是此意。

“伤春”指因春天到来而引起忧伤、苦闷。以“伤春”著称的是王粲和杜甫,二人有同题作品《登楼赋》与《登楼》诗。此外我们更熟悉杜甫《春望》、《哀江头》中的家国之思,而《伤春》五首中杜甫更明确了这个意象。这也是理解李商隐“望帝春心托杜鹃”诗句的关键。

扩展资料

学习古诗的意义

1、古诗具有简洁、抒情、篇幅短小而丰富的特点,学习要充分了解诗中意境,诗句的言外之意,就要靠自己去补充和领悟,这当中就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

同时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有丰富的想象力,可以利用古诗作为一个起点,去联想、补充和创造,以构设想象中的图画。古人云: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即是这个道理。由此可以引出其第二个作用即创造性思维的训练。这对于发展创造性思维不能不说是一个有益的契机。

2、古诗教学给了我们一个发挥想象的空间发展创造性思维,进行艺术再创造。学生在读古诗时,对诗中描绘的各种形象大都见过,然后利用想象根据诗意把大脑中记忆的各种意象进行再造组合,从而再大脑中创造一个新的画面。

这样不仅对诗意的理解更加深刻,也充分发挥了主导作用,发展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促进智力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18
  第一类咏景抒情。以同写惜春、伤春为例。李清照的《如梦令》,即借帘外自然景色的变化,反映她敏感的惜春心理。其《好事近》“风定落花深,帘外红堆雪”,写伤春情绪。两者同归“闺怨”,别无深意寄托。辛弃疾的《摸鱼儿》则有寄托。一起“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便有一种喷薄而出的震撼人心的力量。当然不是伤春之归去,而是伤国运之日衰,时局之危艰。下片由伤春而美人迟暮,怨极而怒,矛头直指妒蛾眉者:“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亦是对误国群小的严厉警告。他的《蝶恋花·月下醉书雨岩石浪》,上片显然用《离骚》比兴寄托手法,以美人香草喻己品行之高洁,才略之不为人知:“九畹芳菲兰佩好,空谷无人,自怨蛾眉巧。宝瑟冷冷千古调,朱丝弦断知音少。”满腔悲愤,溢于词表。又如岳飞抒发爱国情怀,既有《满江红》式的慷慨激昂,直陈壮志,也有《小重山》式的比兴婉转,沉郁悲愤:“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与辛词《蝶恋花》如出一辙。
  第二类咏物抒情。同题分咏而无寄托者,如北宋章质夫与苏轼《水龙吟》之咏杨花,南宋张功甫与姜白石《齐天乐》之咏蟋蟀,主要是艺术上的争奇斗新,间含一般骚人墨客的伤春悲秋之情,并无特殊政治寄托。同题分咏而有寄托者,典型莫过于宋末遗民的《乐府补题》。据专家考证,此为宋遗民有感于元人发掘宋室帝后陵墓而作,凡十四人咏五物共三十七首,大都有所寄托。如以“白莲”与“蝉”托喻后妃。赋白莲用玉环月夜归魂事,因而屡见“太液”、“霓裳”、“环妃”、“瑶台”等字面;赋蝉则用齐女化蝉事,迭用“宫魂”、“齐姬”、“齐宫”、“故宫”、“深宫”等字眼。总之,皆用比兴手法,托古喻今。(参见夏承焘《乐府补题考》)试以王沂孙之《水龙吟》为例。词将白莲与杨妃合写,互为映衬。以杨妃衬托水中白莲之婀娜多姿,以白莲映带杨妃玉魂的“冰肌雪艳”、“仙姿自洁,芳心更苦”。苦恨“太液荒寒,海山依约,断魂何许”?苦恨“三十六陂烟雨,旧凄凉,向谁堪诉”?写杨妃月夜归魂,但见故宫一片寒荒,满腹幽怨,无处可诉,以隐喻后陵被掘,从而寄托了词人的亡国哀思。
  http://poem.8dou.net/html/article/340.xml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9-04-11
没那么多麻烦
子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伤春,往往是看到春天的结束,而感到哀伤。
惜春,就是对春天的结束,感到叹息。
两者之中,伤的程度要大于惜的程度,不同的作品,要根据作者的不同经历和含义进行赏析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26
特指不同。
“惜春”指惋惜春天,通常是单纯的青春怨旷,唐伯虎《落花》诗“多少好花空落尽,不曾遇见赏花人”,杜丽娘游园有感于“荼蘼架”、“春归牡丹”都是此意。
“伤春”指因春天到来而引起忧伤、苦闷。以“伤春”著称的是王粲和杜甫,二人有同题作品《登楼赋》与《登楼》诗。此外我们更熟悉杜甫《春望》、《哀江头》中的家国之思,而《伤春》五首中杜甫更明确了这个意象。这也是理解李商隐“望帝春心托杜鹃”诗句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