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如何评价周作人?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6-29
周作人(1885-1967)是现代散文家、诗人及文学翻译家,原名单寿,后改名奎缓,字星杓,自号起孟、启明(又作岂明)、知堂等,笔名仲密、药堂、周遐寿等。他是浙江绍兴人,鲁迅的弟弟。1901年,周作人进入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学习,1906年赴日本留学,1911年回国后曾在绍兴担任中学英文教师。1917年,他开始在北京大学文科担任教授职务。
在新文化运动的五四时期,周作人担任新潮社主任编辑,参与《新青年》的编辑工作,并发起成立了文学研究会。他在此期间发表了《人的文学》、《平民文学》、《思想革命》等重要的理论文章,并在散文和新诗创作以及外国文学作品的译介方面有所贡献。周作人的理论主张和创作对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代表之一。
1919年五四运动后,周作人作为《语丝》周刊的主编和主要撰稿人之一,撰写了许多散文作品,其风格平和冲淡、语言清隽幽雅。在他的影响下,20年代出现了一批散文作家,如俞平伯、废名等,形成了一个有影响力的文学流派。
然而,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周作人的思想逐渐脱离时代主流,他开始主张“闭户读书”。到了30年代,他提倡闲适幽默的小品文,并沉溺于对“草木虫鱼”的描写,其散文的格调也发生了变化。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周作人留在了被日军占领的北平,并担任了伪职。1945年,他因叛国罪被判刑入狱,1949年出狱后定居北京,从事翻译和写作工作。
周作人的著作等身,包括散文集《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等,诗集《过去的生命》,小说集《孤儿记》,论文集《艺术与生活》等。尽管周作人在晚年担任了伪职,但关于他是否甘愿成为汉奸,存在不同的看法和争议。一些观点认为他出任伪职可能是根据中共地下组织的意见。他的政治立场和行为在历史上受到了不同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