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离原上草 古诗

什么啊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代: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译文:长长的原上草是多么茂盛,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无情的野火只能烧掉干叶,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野草野花蔓延着淹没古道,艳阳下草地尽头是你征程。我又一次送走知心的好友,茂密的青草代表我的深情。

扩展资料

这首诗开篇就描写了小草春荣秋枯,岁岁循环不已。春草具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即使秋冬野火燎原,大片大片枯草被烧光,它还是斩不绝烧不尽的,只要草根残存,待到来年春风化雨,野草就会复苏,蔓延整个原野。

诗的前半首重在写“草”,到了五六句则笔锋一转,重点落在了描写古原上。古原上野草蔓延到远方,淹没了古道,草香清新可嗅,绿草沐浴着阳光,明秀翠绿,蔓延扩展与荒城相连。

大地春回,芳草青青,景色迷人而富有诗意,在这样的美景下,诗人送别知心的朋友,茂密的青草代表着送别的深情。全诗自然流畅,字字饱含真情,余味无穷,在“赋得体”中堪称绝唱。

诗词之外

在我国古代诗歌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诗人往往用某些特定的事物来表达感情,比如用“残月落花、浮萍飞絮”表示哀愁伤感,以“折柳”象征友人惜别,用“黍离之悲”表示哀叹国家昔盛今衰等,这就形成了传统诗词中大量的意象。

本诗中的芳草也是众多诗词意象之一,《楚辞·招隐士》就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诗句,意思是春光明媚,而王孙远游未归,看到茂盛翠绿的芳草,不免使人愁思郁结。自此,在文学作品中远接天涯、绵绵不尽的芳草,逐渐成为诗人表达思念远方亲人的意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赋得古原草送别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05

    “离离原上草”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成名作《赋得古原草送别》,原文: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注释:

    ①赋得:借古人诗句或成语命题作诗。诗题前一般都冠以“赋得”二字。这是古代人学习作诗或文人聚会分题作诗或科举考试时命题作诗的一种方式,称为"赋得体"。

    ②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

    ③一岁一枯荣:枯,枯萎。荣,茂盛。野草每年都会茂盛一次,枯萎一次。

    ④远芳侵古道:芳,指野草那浓郁的香气。远芳:草香远播。侵,侵占,长满。远处芬芳的野草一直长到古老的驿道上。

    ⑤晴翠:草原明丽翠绿。

    ⑥王孙:本指贵族后代,此指远方的友人。

    ⑦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的样子。

    译文:

    长长的原上草是多么茂盛,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

    无情的野火只能烧掉干叶,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

    野草野花蔓延着淹没古道,艳阳下草地尽头是你征程。

    我又一次送走知心的好友,茂密的青草代表我的深情。

第2个回答  2009-05-13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是一首应考习作,相传白居易十六岁时作。按科举考试规定,凡指定的试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相类似。《赋得古原草送别》即是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诗的首句“离离原上草”,紧紧扣住题目“古原草”三字,并用叠字“离离”描写春草的茂盛。第二句“一岁一枯荣”,进而写出原上野草秋枯春荣,岁岁循环,生生不已的规律。第三、四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写“枯”,一句写“荣”,是“枯荣”二字意思的发挥。不管烈火怎样无情地焚烧,只要春风一吹,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第五、六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用“侵”和“接”刻画春草蔓延,绿野广阔的景象,“古道”“荒城”又点出友人即将经历的处所。最后两句“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点明送别的本意。用绵绵不尽的萋萋春草比喻充塞胸臆、弥漫原野的惜别之情,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韵味无穷。 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写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浑成,在“赋得体”中堪称绝唱。 据宋人尤袤《全唐诗话》记载:白居易十六岁时从江南到长安,带了诗文谒见当时的大名士顾况。顾况看了名字,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但当翻开诗卷,读到这首诗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两句时,不禁连声赞赏说:“有才如此,居亦何难!”...........................
第3个回答  2009-05-08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
晴翠接荒城
又送皇孙去
萋萋满别情

这是一首应考习作,相传白居易十六岁时作。按科举考试规定,凡指定的试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相类似。《赋得古原草送别》即是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诗的首句“离离原上草”,紧紧扣住题目“古原草”三字,并用叠字“离离”描写春草的茂盛。第二句“一岁一枯荣”,进而写出原上野草秋枯春荣,岁岁循环,生生不已的规律。第三、四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写“枯”,一句写“荣”,是“枯荣”二字意思的发挥。不管烈火怎样无情地焚烧,只要春风一吹,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第五、六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用“侵”和“接”刻画春草蔓延,绿野广阔的景象,“古道”“荒城”又点出友人即将经历的处所。最后两句“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点明送别的本意。用绵绵不尽的萋萋春草比喻充塞胸臆、弥漫原野的惜别之情,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韵味无穷。 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写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浑成,在“赋得体”中堪称绝唱。 据宋人尤袤《全唐诗话》记载:白居易十六岁时从江南到长安,带了诗文谒见当时的大名士顾况。顾况看了名字,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但当翻开诗卷,读到这首诗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两句时,不禁连声赞赏说:“有才如此,居亦何难!”连诗坛老前辈也被折服了,可见此诗艺术造诣之高。很不错的!
第4个回答  2009-05-02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注释】
赋得,凡是指定、限定的诗题,例在题目上加“赋得”二字,唐以后成为科举试士诗的一体。
离离,纷披繁茂的样子。
荣,茂盛。这两句借用《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典故。王孙:贵族,这里指作者的朋友。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
远芳、晴翠,这里均指草。
王孙,泛指行者,这里指游子。
萋萋,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赏析】
传说自居易十六岁时由江南到长安(即今天的西安)考举人,拿着自己的诗作去拜谒当时的大名士顾况。顾看看他的姓名,开玩笑说:“长安米价正贵,在这里居住可不太容易啊!”及至批阅白居易的诗,读到这首《古原草》,不由得赞叹道:“能做出这样的诗语,居亦易矣!”白居易从此名声大振(见张固《幽闲鼓吹》)。
唐人的咏物诗,往往仅在最后一句才能见到作者的本意。白居易一向提倡作诗要通俗易懂,但也不反对用隐喻的办法。《古原草》这首诗题目标有“送别”二字,很显然是一首送别友人的诗篇。而通篇几乎都在写草,实是借草取喻,以草木之茂盛显示友人之间依依惜别时的绵绵情谊。情深意切,所喻尤为巧妙,不愧为、白居易的成名作。
艺术起句实赋草字,在一望无际的古老郊原上,草木繁盛,一岁岁,一年年,枯荣交替,不知经历了多少春夏秋冬。这两句平平淡淡地如实写来,看似无奇,实则揭示了那片古老草原上草木繁荣与枯败的自然规律。而作者以“离离”二字冠于句首,则给我们造成一种春草繁茂的印象。《诗经?王风?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张衡《西京赋》:“神木灵草,朱实离离。”“离离”是用来描写一种果实累累,枝繁叶茂的状态。所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二句的重点在“荣”,而不在“枯”。这就为下面的两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作了铺垫。据说此二句尤为顾况所赏识,原因在于它不仅展示了草木的顽强生命力,而且揭示了大自然生生不息的客观规律,同时也象征人在逆境中顽强拼搏,奋发向上的精神。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极言春草的茂盛、原野的阔远及春日的和煦。“古道”、“荒城”紧扣题中“古原”,用人事的代谢与自然界的光景常新作对照,以“侵”、“接”二字刻画春草蔓延、绿野广阔的景象,传神写照,可谓善于体物。末句卤草关合人事,远送王孙。王孙借指作者韵朋友。用春草之繁茂借喻别离之情的传统,由来已久。《楚辞?招隐士》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句子。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至白居易则极尽描绘春草繁盛之能事,而结句用,“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将抽象的友人之间依依惜别之情化为触手可及的具体可感的形象,语语如在目前,魂销黩黯,不胜其苦。当初受到顾况的如此赞赏,也就不奇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