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莆田市,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

把对莆田市的第一印象说给我听听,满意的话我加分,谢谢~
在具体一点的也就是了什么标志性建筑了,以及能代表莆田的一些文化特征,就像是妈祖文化一样,满意的话我会再追加分的~

是湄洲岛
1、最早的史料都记载妈祖生于湄洲屿。

据现有已知的66条史料记载表明,最早的史料记载都一致确认妈祖生于莆田县湄洲屿。宋时期的史料都记载妈祖乃湄洲人氏。如宋绍兴二十年(1150),廖鹏飞《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中说妈祖“姓林氏,湄洲屿人。”这篇庙记可以说是迄今年代最早、记载最详细的妈祖史料。

  宋嘉定二年(1209),李俊甫《莆阳比事》中说妈祖为“湄洲神女林氏。”宋绍定三年(1230),丁伯桂《顺济圣妃庙记》中称:“神莆阳湄洲林氏女。”宋宝礻右五年(1257),黄岩孙《仙溪志》中说,顺济庙,神“本湄洲林氏女”。宋开庆元年(1259)李丑父《灵惠妃庙记》中云:“妃林氏,生于莆之海上湄洲”。宋刘克庄在《白湖庙》诗中提到“灵妃一女子,瓣香起湄洲。”

  据宋代的6条记述,从宋绍兴二十年(1150)廖鹏飞的庙记到宋开庆元年(1259)李丑父的庙记,前后长达109年,所记载的都说妈祖的出生地在湄洲。以上记载距妈祖时代不远,不会有误。

  元代的4条记载也是如此,如元黄渊在《黄四如文集》的《圣墩顺济庙新建蕃厘殿记》中写道:“按旧记,妃族林氏,湄洲故家有祠,即姑射神人之处子也。”所谓“故家”即老家,也说明妈祖生于湄洲屿。

  查明、清两朝的56条记载,除清乾隆1778年林清标编撰的《敕封天后志序》1条外,55条记载认为妈祖出生地在湄洲。明阳思谦《泉州府志》中说:“天妃之神,本姓林,世居莆阳之湄洲屿。”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天妃庙》中记载:“在新安里鱼希江湄洲屿上,其神即弘仁普济天妃,今庙盖其故居也。”明周瑛在《兴化府志·户纪·湄洲屿》中说:“湄洲在大海中,与极了相望,林氏灵女今号天妃者生于其上。”吕一静《八闽通志》:“天妃之神,本姓林,世居莆阳之湄洲屿。”张燮《东西洋考》:“天妃世居莆之湄洲屿。”

  清郁永河在《天妃神》中说:“相传神为莆田邑湄洲东螺村林氏女。”清刘有成《天后庙序》写着:“神,林女也。世居湄岛。”清杨浚《湄洲屿志略》载:“湄洲在大海中,与极了相望,林氏灵女今号天妃者,生于其上。”王礼《**县志》:“产后于莆田之湄洲屿。”

  说妈祖出生于贤良港(即今秀屿区山亭乡港里村),主要是根据清乾隆年间(1778)惠安县儒学教谕林清标所编辑的《敕封天后志》。查林清标《敕封天后志》的天妃本传,全文都是照抄明末湄洲天后宫住持僧照乘编撰的《天妃显圣录》中的本传而写的,不同的是前者记载妈祖的曾祖保吉公是“弃官而归,隐于莆之湄洲屿”,而后者将其改为曾祖保吉公是“弃官隐于海滨贤良港”。在《湄屿飞升》一节中,两书内容亦完全相同,《天妃诞降本传》中是写“妃遂径上湄峰最高处”,而林清标在《敕封天后志》中改成“妃遂渡海径上湄峰最高处”。清人林清标篡改前人照乘和尚的记述是显而易见的。然而现在居然有人还以此“渡海”上湄峰二字为由,就认定妈祖故居在贤良港,显然破绽太明显了,是经不起推敲的。

  2、湄洲岛遗存妈祖原籍地的古代石刻和明代石碑。

至今在湄洲岛东蔡村石后自然村(原名东螺村、上林村,现存上林宫和保留观音殿、妈祖故居遗址)的村北石崖上遗存着“天妃故里”的古代石刻和明末照乘和尚立的“天妃祖迹,地名上林”石碑。这是证明妈祖出生在湄洲岛的重要实证。

  3、港里的一口“龙井”与妈祖的“窥井得符”传说年代不符。

天后祖祠附近有一口宋代建造的古井,井边刻着“咸淳丙寅(1266)八月庚辰石匠游进”12个字。有人认为这就是妈祖“照妆于井”、“窥井得符”的古井。但妈祖诞生于北宋建隆元年(960),殁于宋雍熙四年(987),石匠游进造井是在妈祖去世239年之后的1266年,显然该井与妈祖少时能“照妆于井”、“窥井得符”的年份不符。特别是“窥井得符”的传说,最早出现在明末照乘和尚刊印的《天妃显圣录》里。该书第一次提到:“妃少时,与群女闲游,照妆于井中,忽见神人捧铜符一只,拥井而上……妃受之不疑,……自此,符咒径可避邪,法力日见玄通,常在室中神游方外,谈吉凶祸福,靡不奇中。”明末以前没有这一传说的记载。这一事实表明,有关妈祖“窥井得符”的传说,是明末才出现的,贤良港保存下来的宋代水井与妈祖没有关系,当然不能佐证妈祖生于贤良港。

  4、以女性作为祖先建祠与中国封建传统观念不符。

将妈祖作为林氏宗族的祖先,以妈祖祠代替宗族祠堂,与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观念不相符。中国封建社会讲究父系血统继承制,应该父传子,子传孙,作为父系宗族祖先者皆为男始祖,不可能是女祖先,特别是妈祖又未出嫁,怎么能当娘家的祖先呢?这一点当然不能成立。

  5、湄洲岛的妈祖族裔是在明清两朝奉旨迁往港里的。

明正统九年(1444)修编的《莆田南渚林氏宗谱》对妈祖的故居是这样记载的:“妃父侨居湄洲屿,为署都巡检时也。妃生于屿上,土尽渥丹。兄镇,子孙衍屿上。妃之基舍、祖庙犹存。洪武初,诏迁过岸,今新安里贤良港后林是其后也。”据明弘治周瑛、黄仲昭《兴化府志》记载:湄洲屿“自宋元以来,居民甚多。洪武初,以勾引蕃寇遗祸地方,宋备都指挥李彝奏迁内地,岛屿遂虚。”据此两条史料记载,贤良港林姓居民系从湄洲屿迁过去的。

  自明洪武初年内迁起,湄洲岛妈祖娘家的一支后裔便在与湄洲一水之隔的贤良港定居。贤良港有座堂皇的所谓“天后祖祠”,据当地人说该祠创建于宋代,但现尚无史料可考,仅知明永乐十九年(1421)记载祠圮,地方官奏闻朝廷钦命太监到港里整修致祭。此时已是湄洲林氏居民迁居贤良港几十年之后。该祠内现存的两块石碑,一为“历代褒封徽号”碑刻,一为《重建天后祠祀》石碑,重建碑仅记载清乾隆年间(1785)重建该祠的经过,并没有提到原祠的建筑年代。

  了解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从明朝起朝廷才允许百姓建家庙,也就是建宗祠,允许将分散供奉在各个家庭厅堂后部神龛的祖先牌位,移到新建的家族宗祠里。湄洲岛迁至港里的该支妈祖族裔在明朝便就地建了一个“林氏宗祠”,供奉祖先。后因妈祖的影响扩大和便于朝拜妈祖,将“林氏宗祠”改为“天后祖祠”。这一做法与沿海渔民在驻地和华人华侨在侨居国建妈祖庙拜妈祖的道理是一样的。

  后明朝廷解除海禁,迁出的湄洲居民又陆续回到岛上生活,人数渐多。满人入关后,郑成功以海岛和福建、广东、浙江沿海为基地,组织反清复明。在清顺治年间,清廷又实行禁海政策,下旨沿海和海岛的居民全部内迁30华里,湄洲岛和贤良港(港里村)的居民又被迁到涵江等地。清康熙年间,迁往各地的部分湄洲林氏族裔又分别迁回湄洲岛或贤良港。由于历史上的两次海禁而产生的湄洲岛居民先后迁至港里和涵江等地,过去迁居贤良港的湄洲妈祖族裔后辈逐渐淡忘了故乡在湄洲的记忆,误认为妈祖与他们一样出生在贤良港。

  1992年10月4日,贤良港“天后祖祠”通过邮电部门发行的《1992—12〈妈祖>》特种邮票纪念封的背面说明中也承认:“据史料记载,明洪武初,湄洲全岛居民内迁,妈祖娘家的一支后裔便在与湄洲一水之隔的贤良港定居,并建一座‘祖祠’。”从林祖良编辑的《妈祖》画册和港里人那里可以了解,就在二十世纪末,贤良港的部分妇女穿着打扮与湄洲女还是一样的,这也是证明迁到港里的湄洲林氏后裔仍然保留湄洲民俗的一个实证。

  综上所述,妈祖的曾祖父林保吉在五代时弃官隐居于湄洲岛东蔡村上林自然村,后生子林孚。林孚生子林愿,字惟悫。林惟悫,担任湄洲都巡检,妻王氏,生一个男孩名叫洪毅,生6个女孩,最小的名叫林默,也就是妈祖。林孚、林愿和妈祖三代均出生在湄洲屿。妈祖宋建隆元年(960)生于湄洲岛,宋雍熙四年(987)也是在湄洲岛仙逝。因此,湄洲岛是妈祖的诞生地和祖庙所在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3-29
想到莆田传统木雕

莆田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为向文化部申报“莆田传统木雕”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把一位外行人士写的“申报材料”拿来请我修改,不看则已,一看有些关键内容必须交代清楚,时间匆促,当天下午改到21:30时才吃晚饭,估计送到省文化厅后还得再修改并附上存世作品和传承人代表作。总之,此事得认真对付,有理有据,经得起各级评审专家的挑剔和历史、后人的评说。现特节录部分内容如下:

莆田传统木雕制品的品类以形式分为:寺庙古建装饰木雕、佛像木雕、妈祖文化艺术木雕、花乌仕女摆件、精微透雕砚照、三重透雕家具等;以材质分为:黄杨木雕、龙眼木雕、名贵(檀香、沉香)木雕和根雕、天然木雕;

主要特征之一:以精微透雕见长,传世作品有北京故宫博物院清代贡品“透雕花灯”;省工艺美术珍品馆收藏的乐器“嵌堵”、“砚照”等;

主要特征之二:以精致雕像将佛教艺术和妈祖文化远播海内外。是举世公认的世界佛教艺术和妈祖文化生产基地及工贸中心。

主要特征之三:以精妙的人物圆雕著称,不论仕女、武将,神态、衣纹,“莆田工”工艺自成一格。民间藏品多可佐证;

主要特征之四:以精到的“斧头功”打坯,定型准确,工具与刀法相辅相成,堪称世界一绝。

主要特征之五:以精细的“修光”技艺称绝。修面诩诩如生,磨光刮可鉴人。尤以生漆推光处理技冠中华;

主要特征之六:以精饰的雕工演绎了古艺的实用化。将传统圆、平、透雕工艺应用在仿古家具的设计、生产实际中,使传统工艺从小打小闹发展到批量生产、连锁经营的现代化生产高阶段。

莆田历代木雕风格精致细腻,古朴典雅,层次重叠,历代以来都有优秀作品传世。在唐代,莆田木雕己见诸建筑装饰、佛像和刻书。宋代,刻书艺人陈振孙刻有蔡襄《荔枝谱》、《开元天宝遗声》及《能考经籍》等。宋马远所绘的关羽像就由莆人雕刻名手平雕,至今尚存万寿庵内。

宋末元初,雕刻艺人林恢、林奕所刻唐梅姐江采萍、太师陈文龙神像圆雕,精妙绝伦,生动形象。那时所刻的人物花卉等围屏、建筑栏杆,都很精妙。尤其是现存在城区文峰宫内的一尊宋代木雕妈祖圣像,以圆雕彩绘,形象生动地刻画出妈祖的形象。其木雕刀法洗练,成为目前最早木雕妈祖像保存最完整的一尊人物雕刻。

元明之际,莆田优秀版刻艺人俞良甫移居日本,他遗下的”俞良甫版”(亦称“博多版"),至今仍被日本人所珍视。

明代,莆田擅长佛像、装饰雕刻的艺人很多,木雕艺术发展很快。至今,莆田的荔城、城厢、涵江、黄石、吴埕,仙游的城关、度尾、榜头、赖店、枫亭等地,都留存着明代民间艺人手工雕刻佛像、菩萨轿、古代人物及家具装饰、花鸟山水等作品。莆禧天妃宫内的妈祖木雕软身像,不仅脸部表情好,而且手脚上下左右可以活动,水平极高,至今保存完好。

明代也不乏精雕细刻之作。现存台湾省云林县天后宫妈祖神像背后。还刻着”祟帧庚辰年湄洲雕造”的题字。明代的莆田木雕不仅体现在寺庙、民居建筑,而且还体现在当时的家具、欣赏品、乐器等。木雕像 《刘海》这尊工艺品,取材天然,神态逼真,成为后代艺人传承技艺的教本。

到清代,莆田的木雕艺术闪现灿烂的光辉。清雍正年问(1723—1735)。游桥(埭里乡)游伯环精于紫檀人物、花瓶底座等雕刻。作品严谨、苍古。清乾隆年问,莆田后洋艺人制作的一只贴金透雕花蓝,被当作贡品晋献清宫,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馆。清末,城厢名匠廖明山有特技,善用寸木雕搂人物、花草虫鱼等,其孙廖熙等五兄弟均为雕刻名手,廖熙、廖永兄弟合作的木雕关公像,在巴拿马世界博览会上获得金奖。

明清初至民国期间(1912—1949年),莆田木雕更多采用本。地盛产的龙眼果木,雕成各种武将、仕女或神像”辅以老漆涂饰,使作品更显色泽深沉,龙眼木雕因材质美而得名。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活跃在民间的名匠如朱榜首、陈仙阁等人配合著名画匠刘荣嶙等,揉入国画大师李耕的人物画意韵,形成以莆式武将造型为特色的圆雕人物风格。迄今在涵江区江口镇圆下村关帝庙等处寺庙、民居留下了许多供后人观赏借鉴的人物及建筑装饰圆、透、浮雕相结合的传性杰作。而涵江区梧塘镇九峰林的方氏以精致雕像将佛教艺术和妈祖文化远播海内外。九间厢等十多户平透雕装饰的民居,更是一道道经久弥新的风景线。

莆田传统木雕工艺可分为莆田和仙游两个门派,因唐宋元明各代传承人资料佚传已无可考,现可追溯至清代。仙游门派以郭怀为代表,作品现存于南潮宫、杨泗宫中的木雕饰物。莆田门派以游伯环、廖明山为代表,传世作品较多。经过历代传承,兴化木雕工艺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莆田传统木雕可分为黄扬木雕、龙眼木雕、红木木雕、珍贵木雕四大类。其中黄扬木雕作品以人物、花卉为主;龙眼木雕用莆田特产木料加工,人物、鸟兽、笔筒、花卉、家具饰件等艺术品,以圆雕、浮雕、镂透雕等手法体现。红木木雕以红檀、紫檀、绿檀、红花梨、酸枝木等高密度红木为原料,作品包罗万象,极富艺术表现力。珍贵木雕多以名贵木材如檀香木、海南黄花梨为原料,以镂透雕等粗细手法雕刻出人物、花卉、山水等作品,材贵艺精,身价百倍。

莆田传统木雕自古就是建筑饰件、家具饰品、家居摆件和收藏家的至宝。它以其精美的艺术创造而具有使用、有鉴赏和收藏等多种重价值。它体现了兴化人民独特的艺术审美力和艺术创造力,是中华民族民间工艺艺术的一大瑰宝,应该广为搜集、挖掘,认真实施保护,加以弘扬光大。

莆田传统木雕的工艺具有十分重要的艺术价值,主要表现在精细无比、一丝不苟的工艺流程方面。

其传统工艺程序为:选材相木→→(捏泥塑稿或画初稿或打腹稿)→→勾轮廓线→→打坯【1.斧头坯(用斧头打粗坯一劈出大体轮廓→2.凿大坯(大、中号扁凿及半圆凿整理基本造型,以块面定出人体头部和五官) →3.凿中坯(用大、中、小双面凿及半圆凿对主体部分进行局部调整和概括刻划) →凿细坯(对人物神态、服饰、须发等细节部份的定位和交代)】→→修光【1.第一遍修光(用大、中、小斜形雕刀和大、中、小双面及单面扁凿,自下而上并从后而前地剔整坯面)一第二遍修光(用斜形雕刀和扁凿、半圆凿、角刀等工具,自下而上再自上而下地深入“削”修一遍)一第三遍修光(用斜形雕刀和扁凿、半圆凿和v形角刀,对作品细节进行修饰)一开面(脸部五官的精细刻划)一肖影(眉毛、瞳仁、双眼皮、酒窝等细部交代)一手脚(手部指掌、脚部趾踝或靴鞋的刻画)一绵花(仕女首饰插花、服饰绣花或武将头盔、铠甲的精微圆、平雕)一细景(山石、树木、花草、亭阁的细部刻划)】一磨光【1.玻璃刀磨光(取1.5m、2m或2.5m厚的玻璃片掰成刀状后,顺木纹将产品表面刮遍、刮平、刮顺)、一2.木贼草磨光(湿磨、干磨各一遍)或中号砂纸磨光一3.菠草(砂草)擦光(将一种背面似水砂纸的草叶将产品擦得发亮)】→→表面装饰(上蜡推光或髹漆推光或上化学漆或彩绘贴金) →→配底座→→配锦盒。

传统的手工艺术主要凭借艺人的独具匠心和艺术感悟,把创作、加工融为一体,这种工艺的传承其实是一部工艺历史的传承,是中国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
第2个回答  2009-04-07
你好!应该是湄洲岛的妈祖
南宋著名词人刘克庄的诗句:“灵妃一女子,瓣香起湄洲。”这是有来历的。相传,妈祖升天成仙后,经常给人示梦显灵,为民造福。乡人在尊敬中,便在她升天的地方立庙纪念,并雕塑她的遗像,供人敬奉香火。最早的庙,既简陋又狭小。据载:“商人三宝,满装异货,要通外国。舟泊洲前,临发,椗胶弗起。舟人入水见一怪坐椗不动,急报。客大惊,登岸,询洲人:‘此方何神最灵?’或曰:‘本山灵女极称显应’。遂诣祠拜祷,其椗立起。乃插一瓣于祠前石间,祝曰:‘神有灵,此香为证。愿显示征应,俾水道安康,大获赀利归,即大立规模以答神功’。迨泛舟海上,或遇风涛危急,拈香仰祝,咸昭然护庇。越三载,回航全安,复造祠。见前所插瓣香,悉盘根萌芽,化成三树。正什三月二十三日神诞,枝叶丛茂,香气郁郁缤纷。高人奇其感应,捐金创建庙宇,焕乎改观。及宋仁宗天圣中,神光屡现,善信者复感灵异,广大其地,廊庑益增巍峨。”9于是便有了“灵妃一女子,瓣香起湄洲”的佳句。因而刘克庄那著名的诗句只能证明妈祖在湄洲岛显过灵,而不能做为妈祖出生地的明证。

再次湄洲岛出现了历史上最早的妈祖祖庙,那更不足为证。我们知道庙是我国古代为了尊崇与祭祀皇族及其祖宗;佛、观音等各类菩萨,或神化了的贤官、乡贤及其第先代而建的。同时贤官为神不分地界;而乡贤为神不在故乡立庙,并且一个神人可多处立庙10例如,现在全世界的妈祖庙就有四千多座,仅湄洲湾一带就有好几十座。由此我们知道人们在湄洲岛建立妈祖的庙宇只不过是表示对妈祖的尊敬和信仰,人们通过祭拜妈祖,希望得到妈祖的保佑。因此湄洲岛妈祖祖庙不能做为妈祖出生地的凭证,相反它恰恰证实了湄洲岛不是妈祖的出生地(妈祖是一位乡贤)。

最后在湄洲岛的东蔡村石厝(距妈祖庙仅半公里),出现石崖钻刻“天妃故里” 四个大字,和不远处一块一米多高的石碑“天妃祖迹地名上林”(如右图)。这也不能证明妈祖出生在湄洲岛。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整个湄洲岛,除了祖庙上面几片瓦片是宋代的文物之外,其它的文物均是明清以后的。湄洲岛上石刻 “升天古迹”、“天妃祖迹地名上林”旁均有落款是僧照乘所刻。照乘即康熙间刊《天妃显圣录》的其人,原为妈祖庙佛堂主持。这就说明了上述石刻是十七世纪八十年代所没有的。此外据调查湄洲岛的石厝地区没有一个姓林的村民,整个石厝的姓氏非常复杂。妈祖的出生地竟然无林姓子孙。这让人难于理解。至于“天妃故里”那又当如何解释呢?其实这也不难理解。据九牧容州房《南渚林氏族谱》载:“妃父侨居湄洲屿,为署都巡检日也”。“侨居”湄洲屿的原因,当然是林维悫身任都巡检,要经常出海执行任务。为了工作的便利和需要,在与家里隔海相望的湄洲上建一座仅有数椽的房子,作为宿站,它不是官衙,用今天的话说,它仅仅是一个临时办事处。所以他的家人,他的女儿可以时常渡海来此,在湄洲岛小住一段时间。后来乡亲们为了纪念妈祖,在这里供起她第一座香火,但这并不能能说明湄洲岛就是妈祖的出生地11。湄洲屿地理在贤良港的前面海中,妈祖庙下即是宫下村。便于行旅上下交通,地理位置较好,它因此发展较快,名声大,以整个湄洲湾来说,当然首推湄洲屿12。因此就有人误认为湄洲岛就是妈祖的出生地。
第3个回答  2009-03-26
妈祖。在海外,人们提到莆田肯定想到莆田妈祖。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09-03-31
你好
说到莆田
第一印象肯定是妈祖了 湄洲岛 妈祖文化
这个可是莆田的第一张名片
还有莆田的“天安门”古谯楼
联想到莆田的一些古代名人 郑樵等
毕竟是文献名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