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国图志》对日本的开国及维新的影响

最好能对比下《海国图志》在中国与日本的境遇,顺便解释下原因!(从文化积淀、民族性格上分析)
万分感谢!

《海国图志》的出现,为日本维新变革人士擦亮了眼睛。当时著名的维新思想家佐久间象山在读到《海国图志》“以夷制夷”的主张后,不禁拍案感慨:“呜呼!我和魏源真可谓海外同志矣!”在魏源思想的引导下,佐久间象山在思想上实现了从排斥西方人到发展与西方的关系的重大变化,他主张从全球的形势出发思考日本的方略。

另一位维新志士横井小楠,也是在读了《海国图志》后得到了启发,与佐久间象山共同提出了日本“开国论”的思想。他们在吸收归纳《海国图志》的精髓后指出,日本发展之路必是“东洋道德与西洋技术的结合”。

日本的维新派人士认为,《海国图志》的核心内容是“制夷”,“制夷”的核心思想是“调夷之仇国以攻夷,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唯有“师夷之长技”才能抵制其殖民扩张。要做到“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就不仅要发展本国的工业,开展对等的对外贸易,更重要的是推行民主制度,推翻德川幕府的封建统治。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由于战事的失利,魏源悲愤填膺,爱国心切,于1841年3月,愤然弃笔从戎,投入两江总督、抵抗派将领裕谦幕府,到定海前线参谋战事。于1842年写成50卷的《海国图志》。作者为什么要编撰此书呢?魏源在《海国图志》一书的序中,讲得非常清楚:“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作品赏析

《海国图志》在中国近代史学史上,是第一部较为详尽较为系统的世界史地著作。开始在中国介绍有关世界历史的知识。司马迁以后,历代正史多立有外国传,但这些记载大多集中于中国边境的国家。

到近代才有《四洲志》和姚莹撰成的《康輶纪行》。《四洲志》纯是一部译作,而《康輶纪行》系合日记杂录而成。而《海国图志》,它不仅在编纂和内容上弥补了《四洲志》和《康輶纪行》等书的缺憾,而且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结构和理论方法,被誉为国人谈世界史地之开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海国图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02
 当时的历史/社会条件下能有这样的人,真是太让人佩服了.可惜在当时这样的人很少能被重用.不然也不会当时的那段历史.富国强民又何常不是现在的任务呢.

  《海国图志》有着完全不同的命运。在它的祖国,此书出版后几乎无人问津。据统计,当时国内有绅士百万余人,有能力读此书的也多达300多万人,然而却很少有人认真地阅读和领会书中的深刻内涵。相反,许多守旧的朝廷官吏的骂声却扑面而来,他们无法接受书中对西方蛮夷的“赞美”之词,更有甚者主张将《海国图志》付之一炬。在腐败守旧的清政府眼中,《海国图志》无疑成了一本大逆不道的书籍。

  而日本人却如获至宝,通过不断转译翻刻,使之成为日本朝野上下革新内政的“有用之书”。半个世纪后,梁启超先生说,日本明治维新的前辈们,“皆为此书所刺激,间接以演尊攘维新之活剧。” 在日本人看来,这本书简直就是天照大神送给他们的礼物,因为此书令他们大开眼界,使他们第一次如此详尽地了解了西洋各国。很快,这些书便被如获至宝的日本官员和学者买去。此后的几年里,《海国图志》仍不断“偷渡”日本。由于《海国图志》极受欢迎,1854年,日本人干脆在国内翻印了《海国图志》,引起了更大规模的阅读热潮。此后,《海国图志》在日本被大量翻印,一共印刷了15版。

  《海国图志》的出现,为日本维新变革人士擦亮了眼睛。当时著名的维新思想家佐久间象山在读到《海国图志》“以夷制夷”的主张后,不禁拍案感慨:“呜呼!我和魏源真可谓海外同志矣!”在魏源思想的引导下,佐久间象山在思想上实现了从排斥西方人到发展与西方的关系的重大变化,他主张从全球的形势出发思考日本的方略。另一位维新志士横井小楠,也是在读了《海国图志》后得到了启发,与佐久间象山共同提出了日本“开国论”的思想。他们在吸收归纳《海国图志》的精髓后指出,日本发展之路必是“东洋道德与西洋技术的结合”。

  日本的维新派人士认为,《海国图志》的核心内容是“制夷”,“制夷”的核心思想是“调夷之仇国以攻夷,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唯有“师夷之长技”才能抵制其殖民扩张。要做到“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就不仅要发展本国的工业,开展对等的对外贸易,更重要的是推行民主制度,推翻德川幕府的封建统治。1868年1月,日本的维新派势力在“王政复古”口号下,发动了对德川幕府的战争,由于装备了大量西洋新式武器,维新军队虽然人数远远少于幕府军队,但依靠武器优势连战连捷,最终包围了德川幕府的老巢江户。1858年4月,德川幕府的最后一任将军德川庆喜见大势已去,被迫向兵临城下的维新派军队投降,德川幕府对日本长达200多年的统治画上了句号。

  1868年7月,日本新政府宣布将江户改称东京,并定为日本首都。此后,以天皇睦仁为首,由改革派武士掌握的明治政府,开始着手实行维新,推进变革,日本逐渐摆脱了西方列强的肆意欺辱,并一跃成为东亚第一强国。半个世纪后,梁启超先生在回顾这段明治维新的历史时,曾这样评价说,日本维新派前辈“皆为此书(《海国图志》)所刺激”,最终完成了改革图新大业。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21
  当时的历史/社会条件下能有这样的人,真是太让人佩服了.可惜在当时这样的人很少能被重用.不然也不会当时的那段历史.富国强民又何常不是现在的任务呢.

  《海国图志》有着完全不同的命运。在它的祖国,此书出版后几乎无人问津。据统计,当时国内有绅士百万余人,有能力读此书的也多达300多万人,然而却很少有人认真地阅读和领会书中的深刻内涵。相反,许多守旧的朝廷官吏的骂声却扑面而来,他们无法接受书中对西方蛮夷的“赞美”之词,更有甚者主张将《海国图志》付之一炬。在腐败守旧的清政府眼中,《海国图志》无疑成了一本大逆不道的书籍。

  而日本人却如获至宝,通过不断转译翻刻,使之成为日本朝野上下革新内政的“有用之书”。半个世纪后,梁启超先生说,日本明治维新的前辈们,“皆为此书所刺激,间接以演尊攘维新之活剧。” 在日本人看来,这本书简直就是天照大神送给他们的礼物,因为此书令他们大开眼界,使他们第一次如此详尽地了解了西洋各国。很快,这些书便被如获至宝的日本官员和学者买去。此后的几年里,《海国图志》仍不断“偷渡”日本。由于《海国图志》极受欢迎,1854年,日本人干脆在国内翻印了《海国图志》,引起了更大规模的阅读热潮。此后,《海国图志》在日本被大量翻印,一共印刷了15版。

  《海国图志》的出现,为日本维新变革人士擦亮了眼睛。当时著名的维新思想家佐久间象山在读到《海国图志》“以夷制夷”的主张后,不禁拍案感慨:“呜呼!我和魏源真可谓海外同志矣!”在魏源思想的引导下,佐久间象山在思想上实现了从排斥西方人到发展与西方的关系的重大变化,他主张从全球的形势出发思考日本的方略。另一位维新志士横井小楠,也是在读了《海国图志》后得到了启发,与佐久间象山共同提出了日本“开国论”的思想。他们在吸收归纳《海国图志》的精髓后指出,日本发展之路必是“东洋道德与西洋技术的结合”。

  日本的维新派人士认为,《海国图志》的核心内容是“制夷”,“制夷”的核心思想是“调夷之仇国以攻夷,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唯有“师夷之长技”才能抵制其殖民扩张。要做到“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就不仅要发展本国的工业,开展对等的对外贸易,更重要的是推行民主制度,推翻德川幕府的封建统治。1868年1月,日本的维新派势力在“王政复古”口号下,发动了对德川幕府的战争,由于装备了大量西洋新式武器,维新军队虽然人数远远少于幕府军队,但依靠武器优势连战连捷,最终包围了德川幕府的老巢江户。1858年4月,德川幕府的最后一任将军德川庆喜见大势已去,被迫向兵临城下的维新派军队投降,德川幕府对日本长达200多年的统治画上了句号。

  1868年7月,日本新政府宣布将江户改称东京,并定为日本首都。此后,以天皇睦仁为首,由改革派武士掌握的明治政府,开始着手实行维新,推进变革,日本逐渐摆脱了西方列强的肆意欺辱,并一跃成为东亚第一强国。半个世纪后,梁启超先生在回顾这段明治维新的历史时,曾这样评价说,日本维新派前辈“皆为此书(《海国图志》)所刺激”,最终完成了改革图新大业。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