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鲁迅小说伤逝中的涓生的评价

如题所述

我是学中文专业的,这是我们课上讲的几点,希望对你有帮助。�7�8涓生 :1.从思想本质来看,他是一个在“五四”时期具有某种民主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他和子君“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伊孛生(易卜生),谈泰戈尔,谈雪莱”等,正说明他在思想上接受了西方的民主主义思想。因为,他所谈论的这些人,正是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人,他所谈论的问题都是与民主主义有关的问题。他不仅在思想上具有民主主义的思想,而且在最初还用行动实践这种理想。他与子君冲破封建势力的阻挠而自由结合,正是民主主义思想作用的结果。从这一点上看,他是一个值得肯定的形象。2. 他又具有明显的思想弱点和性格缺陷。他的思想弱点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 一是没有明确远大的社会理想,自然也就无法认识“婚姻自由”的实质及深远意义。他虽也常提“理想”,后来也不满子君沉溺于家务琐事,认为“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但那仅仅是个人的理想,这个“爱情”理想,如个人的爱情、婚姻、幸福等,与社会仍隔几层。 二是:对自己身处的社会缺乏正确的认识。如遭到“失业”的打击,还看不清事情的严重性,反而认为“人们真是可笑的动物,一点极微丰的小事情,便会受很深的影响”。把丢失赖以生存的职业,看成“极微丰的小事情”,这说明他对整个社会没有正确的认识。 3. 他的性格弱点则主要表现在太自信,过于自信。比如,当他失业后,之所以认为自己失业只是一点极微丰的小事情,除了思想上对社会缺乏认识外,还由于他对自己的能力太自信。他自觉自己能写文章,也能翻译书和文章,就自有“将来的希望”。正是思想和性格的弱点,使他最后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爱人不得不离他而去,他自己也饱尝了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打击和冷眼,从曾经奋斗的起点,转了一个圈又回到了起点。除了“悔恨”和悲哀,什么也都未能留下。正是这些弱点,最后导致了他的悲剧。 4. 从个性品质来看,涓生既是一位过于自信的人,也是一位十分看重感情,能反省的人。他的自信,虽然在那样的黑暗社会并无助于改写他的命运,但毕竟反映出他有这么一种宝贵的个性品质,在他的个性品质中,“重情”,可说是十分鲜明的。他对子君的爱,是真诚,而对子君曾经给予过他的爱,他是十分珍惜和看重的。这种对爱的珍惜和看重,在他的两个时期表现得最为鲜明。 一是两人恋爱时,涓生自述“已经记不清那时怎样地将我的纯真热烈的爱表示给她。”二是在子君离他而去且自知子君已死后 ,涓生又自述:“我愿意真有所谓鬼魂,真有所谓地狱,那么,即使在孽风怒吼之中,我也将寻觅子君,当面说出我的悔恨和悲哀,祈求她的饶恕,否则,地狱的毒焰将围绕我,猛烈地烧尽我的悔恨和悲哀。”正是这种“重情”的个性品质,使涓生最后没有沦为一个“负心汉”。�7�8涓生能“反省”的个性品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人生的反省;一是对自己的剖析。在对人生的反省中,涓生能从自己的人生遭遇中领悟人生的某种真谛,如,当他失业后,终于未能凭写文章、读书的本领改变自己的困境时,他悟到,以前的生活“只为了爱——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的要义全盘疏忽了。第一便是生活。人必生活着,爱才能有所附丽。”这实际是从形而下的“遭遇中得的出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生结论。这也反映出涓生是有清醒理智的人 。在对自己的剖析中,涓生不仅剖析了自己的“卑怯”,更从对自己的剖析中,表露了深深的悔恨,这些悔恨,既是对自己灵魂的忏悔和剖白,也是对自己爱的历程的反省。正式这种勇于反省的个性品质,给人一种希望,也能得到人们的谅解。也正是这种个性品质,体现了一个经受过五四新思潮熏陶的知识分子的特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1-23
这故事没有放开笔墨写他们的热烈相爱、争取自由的斗争,而是用倒叙的手法,由涓生来追述和总结过去,大力压缩同居前的热恋与抗争的激扬文字,着重铺写同居后的不幸遭遇和爱情破裂的过程,使整个故事情节的进行和人物的描述,都渗透着“悔恨和悲哀”的感情色彩。涓生和子君是“五四”时期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知识分子。他们在个性解放、平等自由等资产阶级民主主议思想的影响下,勇敢地反对封建礼教的束缚,争取个人的婚姻自由。在他们的坚决斗争下,终于冲破重重阻力,创立了“满怀希望的小小家庭”。但是这场自由婚姻的胜利,却成了他们爱情悲剧的开始。他们同居以后的“幸福生活”,很快就被残酷的现实生活所代替。他们不仅分离,而且从什么地方来又回到什么地方去了。子君不得不回到已经与之决裂的家庭,不久便在“无爱的人间死去了”,涓生也回到了同居以前借居的会馆,负着巨大的悔恨和悲哀,虽然也在努力寻求新的生路,但是囿于他的思想,也只是孤独地挣扎着。
涓生和子君爱情悲剧的思想意义在于,从反面告诉我们:追求爱情婚姻自由,真正实现个性解放,必须同改造社会的斗争结合起来,才有出路。也就是说,造成这个悲剧的原因有两方面:当时社会现实的客观原因和涓生、子君思想上主观原因。造成涓生和子君爱情悲百的客观原因。在客观上,他们背叛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行为,既不容于家庭,也不容于社会。涓生在百无聊赖中等待子君就曾“我便要取了帽子去看她,然而她的胞叔就曾当面骂过我。”可以想见封建家庭礼教的代表子君的“胞叔”对“爱情自由”、“婚姻自主”是多么残酷。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11-23
《伤逝》虽是鲁迅先生唯一的爱情作品,写出了时间经久,爱情模糊的现实。很多时候,当爱情过了一定的保质期,剩下来赤裸裸的嘲讽。因为彼此太过了解,所以会更苛刻,偏见也就这样被硬生生地放大。涓生,子君。就像所有陷入美好恋情的恋人一样,忽略了细枝末节的矛盾。只是,过后柴米油盐的生活,不得不写实甚至苛刻地将曾经的幻想打破。结合历史背景说来,他们更是追求自由恋爱的悲剧。怎么说,任何形态都必须有个实验、推翻、革命、最终为人接受的过程。但恰不巧,涓生子君就是试验牺牲掉的那一代。涓生,只不过同所有那年代的青春女子一般,因为爱而放大光芒。纵使后来与子君相爱不再,年华老去,她也是活在青春之中的。
第3个回答  2013-11-23
鲁迅的《伤逝》是一篇值得我们细读沉思的短篇小说,这是鲁迅唯一的一篇关于爱情题材的作品。通过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揭示了爱情和婚姻家庭的关系:物质是基础,爱情无法代替面包;爱情需要更新,需要共同进步和相互理解;在贫穷和虚荣面前,涓生和子君败给了生活。 涓生的形象超越了时代,不仅是旧时代的悲剧,对新时期同样的适用;大师想告诫我们,在任何时候,都是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这篇小说,笔墨清新,亲切委婉,是每个即将步入婚姻家庭的年轻人的教科书。
第4个回答  2013-11-23
《伤逝》这是我喜欢的鲁迅先生的作品之一,整篇语言风格非常好。鲁迅真不愧是中国文字第一流的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