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得道理,过好一生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9
电影里面一句台词“为什么我们懂得了很多道理,却不能过好这一生”触动到了无数人,有人认为可能是我们懂得的道理不够深吧?也许是。也有人认为光懂不做当然过不好,他们也说得对。我这里也想聊聊什么才叫懂,以及怎么做。

懂其实蕴含在做里面,我想我们就直接聊做吧。我们很轻松获得一个道理,但道理要发挥出来并持久影响我们的生活工作,是需要坚持的。坚持意味着牺牲,牺牲人性里面对即时享乐的需求。但有些人就是能够坚守一个道理很长时间,他们这种笃定感究竟来自于哪里呢?我非常认同这种笃定感来源于:一. 超越自我的勇气;二. 理性与思考

1.  “你没钱的时候你仍然很想去做的事情,可能和你财务自由时自动自觉去做的事情,是同一个事情。”

2. “成功是外在的追求,成就是内在的追求”

95年杭州电视台在街边做了一个偷偷拍摄的心理测试,找了几个农民工,去偷挖路上的下水道井盖,看看路过的行人的反应。大部分的人都路过,观看,继续走,唯有一个骑自行车走过的身材非常单薄的年轻人停下,并喝止他们要求他们把井盖抬回去。我想大家都听过这个马云二十多年前的真实故事。那时马云只是个创业初期的青年,创业项目还没有任何收入和融资,他身材瘦小,根本不可能打得过那几个模拟偷井盖的农民工。但他想到自己刚刚在报纸上看到有小孩掉进了这些没盖的下水道,他认为 喝止这种危害别人生命的偷窃行为是普通公民应有的良知和应尽的责任 。

再看看2019年的9月10日教师节的时候,马云已经功成名就,他宣布他卸任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投身到科学,环保公益。他自己的亲身描述, 他退休后的这些工作是为唤醒民众的良知 。

有的人在发掘自己的使命的时候使用的命题是“有什么事情是当你财务自由的时候,你会愿意无条件付出去做的?”也有人使用过这样的命题“有什么事情是哪怕你没有钱的时候你仍然很想去做的?”这些都是很好的命题,“ 你没钱的时候你仍然很想去做的事情,可能和你财务自由时自动自觉去做的事情,是同一个事情 。那个事情很可能就是你的使命。”从马云的例子很好诠释了这个命题。

你的个人使命,是你超越自我的勇气来源。

在今年新冠疫情里面,就有一个超过八十岁的老太太,依然投身到武汉的志愿者医护工作去,电视台有采访到她,她身穿着专业的医护服装,精神矍铄,动作麻利,记者问她:“您都已经退休了,来这里既没有报酬,而且还有很大的感染风险,甚至死亡的风险,你为什么还要过来?”老太太很轻描淡写地回复了一句“我是医生,如果真的死在疫情的救护工作里面,那也是死得其所。”谁听到都会为之动容,但是对于老太太来说,这是她的使命。

我们很多人都追求事业的成功,金钱,社会地位,权力,影响力等等,但这种追求能否给你带来持久的愉悦,取决于你的成功是否也在成就自己内心的渴望。 成功是外在的追求,成就是内在的追求 。实现从追求“成功”向“成就”的转变是获得自我超越勇气的关键步骤。

但怎样才能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即怎样发掘自己的使命?这是很难通过脑力上的逻辑推演或头脑风暴获得的。因为这些是来自于心灵深层的信念,每个人生命中特定的经历或者触动,再加上自我的引导或者身边亲人朋友的引导,树立起来了我们的信念。我们需要通过对生命经历的深刻回忆,人生的多次详细复盘,才能逐渐把已经埋藏到我们潜意识里的信念系统挖掘出来,那时,你就具备了描绘自己使命的能力。

《好好学习》和《好好思考》的作者成甲老师,在发现自己的使命经历也挺具参考价值。他是一个很喜欢与别人交流的人,从学生时期就这样,现在也算是小有成就了,依然很喜欢找朋友聊天。他在发掘自己的使命过程中也非常困惑,哪怕他觉察到自己有喜欢和别人聊天的这个稳定持久且浓厚的兴趣,但聊天与使命有什么相关呢?他把他的困惑和一些同样厉害的朋友聊了起来,其中一个朋友不经意地说了一句“成甲,我觉得你说话总是很启发人”。成甲突然间意识到他和别人的聊天不是普通的聊天,他喜欢把自己学习到的知识,领悟到的道理,通过非常个性化的方式,分享给身边的人。他希望带给别人更多的思考,让身边的朋友和自己一起成长。“我的聊天是在点亮别人的思考”他一下为之振奋,他使用了“点亮更多人的思考”概括自己的使命。在成甲的例子可以看到,使命有时是挺隐蔽的,其次,使命是可以加工的,因为怎样描述你的使命,是你自己来定的。

个人使命,是自我超越勇气的来源。

要过好我们的一生,有勇气是不够的,我们仍然有机会掉进情绪的陷阱,仍然有机会狭隘地看待问题,刚愎自用,不成大器。理性和思考是我们能做出反人性的坚持和牺牲的最重要习惯。有人问过芒格让他用一句话来总结自己最重要的经验,芒格说了一个词:理性。

1. “我们都在循环着一些模式,这些模式都是被我们的情绪操控着”

2. “我们只有20%的理性思考甚至更少,其它的都只是在自动化反应”

记得我的大女儿上一年级的时候,我们有个家长的微信群,大家经常沟通。孩子从无忧无虑的幼儿园然后上到一年级,你知道对于家长来说,最苦恼的是什么东西吗?对的,就是辅导小孩做作业。有不少家长是下班回到家之后,然后把休息的时间抽出来陪伴小孩辅导小孩做作业的。这本来是好的,但是后面的剧情发展很多人都会熟悉,就是小孩一会上个厕所,一会喝点水,一会跟你讲条件能不能看会动画片,总之不能专心顺利地一次性完成作业。有不少家长会被气得抓狂,甚至忍不住打小孩的家长也有。

我们被我们的生气控制着,做出了很多对培养小孩成长不利的行为。这种模式你觉得是家长理性时作出的吗?理性的分析,你可以先同理小孩的感受并引导他表达出来,舒缓他的情绪,和他商量设定好界线,让他学会自己负责任,惩罚是可以有的,但应该是事先告知他需要负责任的范围内的惩罚,哪怕作出惩罚也让他知道你是无条件爱他的。

我们很容易认同上面说的这样的行为是不够理性的,但可能很多人并不知道这种不理性的原因。其实我们都在循环着一些模式,这些模式都是被我们的情绪控制着。这些模式是我们潜意识的反应,在上面的例子里,有可能是这样的情况(还有其他很多种多样的情况,但都是你不容易觉察的模式),你存在一定的控制欲,你希望控制着你认为能控制的人或事,而你自己也很容易感觉周围的人和事都想控制你。当你希望自己的小孩按照自己想要的模式去做,但他们却没有这样做时,你会觉得他挑战了你的权力,所以你生气了;更隐蔽的可能是你想做个好爸爸,你认为小孩学习好是好爸爸的标志,而且你认为小孩按你的方式去学习才能学习好,当你失去对小孩的控制时,你觉得无力和自责,你却不愿意承担这样的自责而转化为对小孩的愤怒。

如果你不了解这些模式,你就只能任由他在你的生活中不断地循环,你其实并不是你,我们只有20%的理性思考甚至更少,其他的都是在自动化反应。

对人的扭曲了解更多,才有能力把自己掰回过来一点点。所以,心理学的知识以及觉察静修的一些训练就凸显其重要性了。

1. “根据我们的无论怎样的背景和知识所作出的所有判断都是狭隘的”

我们的不理性还有一个很重要却隐蔽的来源,当我们静静地坐下来,对一个决策的所有背景,条件放在桌子上,通过逻辑推理演算,然后做出了一个决定,这就是一个理性的决策了吗?根据我们的无论怎样的背景和知识所作出的所有判断都是狭隘的,因为我们如果只是从自己的单一视角去思考问题,思考得肯定是不够全面的。一个叫“锤子综合症”的调侃就是说,你手里拿个锤子,看啥都是钉子。

古希腊有一个很奇怪的哲言,说瞎子才能看得到真理。这句话非常有意思,今天我们大多数人都信奉眼见为实的时候,2500年前的古希腊人却敏锐地发现,要超越眼睛的禁锢,从思想中才能真正看到真理。打开我们狭隘的单一视角,我们下面从思考着手。

1. “你能比最有资格反驳这个观点的人,还能更好地批判自己的观点,这是你才算真正掌握这个知识”---芒格

2. “当我们真的懂正在做的事情,就不会有危机,只有变化”

3. “判断你是否真正懂一个知识的标准可以是,你是否已经掌握到能将这个知识归总和分解到越来越接近常识了”

芒格说过一句非常有名的话“你能比最有资格反驳这个观点的人,还能更好地批判自己的观点,这时你才算真正掌握这个知识”,这可能最通俗描述多元思维的一句话了。我们要更理性地做出决策,那么我们要从更多视角去思考问题。华为内部就有“蓝军策略”,蓝军部队就是由华为内部优秀成员(蓝军待遇远远高于红军)组成的专门跟华为红军对着干的反派角色,是专门给红军挑刺的对抗组织。无论华为的产品再优秀,蓝军部队都必须找出缺点,对红军进行鞭策,防止其自大自满。

很多时候我们觉得我们已经弄懂了一个知识点,譬如“别人贪婪时我恐惧,别人恐惧是我贪婪”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就是别人贪婪的时候我要谨慎,别人恐惧的时候我可以激进,当我尝试解释这句话的时候,发现这句话已经直白得不能再直白的,好像连解释都是没必要的了。那岂不是只要跟市场对着干就行了吗?一些对芒格思想的学者是这样说的:你得知道别人贪婪或恐惧的深层原因,而且你已经对你将要决策的问题对象本身的发展规律梳理透彻,这样无论别人在贪婪或恐惧的时候你都依然能保持非常独立的思考,来做出精确的判断。对知识保持诚实,做到了才是真的懂了。我们可以看到伯克希尔所买入和持有的公司,都是符合他们对这个世界发展规律的判断。是的我们说到规律上了,这些规律都是接近常识的东西。

我很喜欢第一性原理,判断你是否真正懂一个知识的标准可以是,你是否已经掌握到能将这个知识归总和分解到越来越接近常识了。这里的常识不是显而易见的共识的意思,而是最基础的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譬如在物理学界,化学变化中可分解的最小粒子是分子,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原子,原子由中子质子电子共同构成,而夸克是现今发现组成物质他最小粒子,夸克组成了质子和中子。所以,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拆解到最小单元,只是一系列的夸克(目前已发现6钟夸克)。而我们的知识能不能逐层分解,分解到最后也是构成所有知识的最基本模型呢?我们假设称呼有这种最基本的模型叫做思维模型,有没有一些这样的思维模型能够对客观世界(地球的演变,国家社会的发展,企业的经营,人的成长等)进行简化和抽象,从而能够最有效率地解释过去和预测未来(就像粒子可观测可预估的各种物理化学反应一样)。这听起来的确已经是够深奥的了,可想而知我们大部分的人离懂一个东西的距离是很远的。

结合这次疫情进行反思,当我们真正懂我们正在做的事情,就不会觉得这是一个危机,而只是一些迟早需要面对的一些变化。要更懂我们正在做的事情,其中一个方法就是培养自己的多元思维模型,使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尽量接近常识。

训练多元思维模型的方法有很多,自己本身学习多个学科的知识,特别是一些看起来没用的知识,往往是使你知识体系完善的必须部分。这些看似没用的其他学科的知识,能给到你差异化的竞争力。绝大部分时候,差异化的竞争力,比通用的主业的竞争力,更加难能可贵,也是制胜的关键。

和比较厉害的但和你持相反观点的人聊天,也能从他身上获得你所不具备的知识,这些都是构建你多元思维模型的高效输入途径。和不同行业的人一起学习同一个技能,也是一个很好的方式。

1. “未经思考的人生不值得过”----苏格拉底

2. “好奇心会长出多元思维”

“ 未经思考的人生不值得过 ”,这是苏格拉底的名言,很多人也引用他来告诉自己要多思考。但不知道引用这句话的人对这句话的含义理解到什么层次。我的理解是,非理性的人生,就是在几个固定模式里循环,你以为你活着你清醒,但事实上当这些模型固定下来之后你绝大部分时间已经是一个死人了。而且这些模型绝大部分在14岁之前形成,一小部分在21岁前形成,21岁后基本上都固定了。

那我们怎样思考我们的人生呢?做过的事情,回忆一下自己当时面对什么条件,自己做过哪些思考,受哪些情绪控制,自己的对各种外部条件的解读如何,背后自己还有什么价值观在影响自己,等等。的如果有机会重新再来,你能做得更好吗?怎样做?这些都是我们做自省可以去反思的问题。有能力觉察到自己的思维模式,才有可能改进自己的思维模式,否则只能继续被原有的思维模式所控制。,

培养多元思维模式,上一节已经提过一些方法,但这里还要说的就是,不是你努力就可以做到的。能使用多元思维模式去思考去反应的人,必须具备一个要素,就是好奇心。没有好奇心,以及好奇心驱使下形成的开放的态度,你可能连别人和你不同的意见你都听不进去,更不用说深究不同意见背后的知识了。

好奇心我认为是儿童阶段培养起来的,每个初生婴儿都会有好奇心,好奇心能不能延续,就要看家长和陪伴成长的亲戚朋友有没有不断地满足小孩的好奇心,让小孩能够在好奇心里获得喜悦或兴奋度了。成年人训练自己的好奇心,则能够从培训自己开放的态度入手,认识到自己的渺小,就像自己什么都不懂一样虚心向别人请教。

“懂得道理,过好一生”中间省略了一句,就是“ 坚持实践这个道理 ”。但你怎么笃定这个道理是对的而且能长久坚持。我们需要有超越自我的勇气,发现我们的人生使命;避免被扭曲的人性所操控,多视角观察问题,保持好奇心,在自省中不断成长进步。希望文章能给到你一点点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