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家居会不会让人24小时都毫无隐私可言?

近日,辽宁本溪。羊女士在民宿房间里玩智能音箱时发现,上方的摄像头拍到很多住客的隐私视频,于是跟房东沟通退房并报警处理。

随着智能家居走入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关于智能家居所带来的影视风险,也是大家所担心的。而智能家居与个人隐私两者之间的问题,也是仍然无法解决。

全方位使用智能家居,无异于你的隐私正在裸奔。这是我看到的关于智能家居和隐私两者之间最让人不寒而栗的话。

因为如果你想要使用智能家居的话,首先你需要录入自己的一些信息的。而这些信息之所以能够被智能家居所引用,是因为他已经被共享了,而在这种情况下,想要保护住你的隐私是非常困难的,甚至连其运营公司都没有办法保障。

像羊女士这样,在民宿里面发现了别人的隐私的情况,其实不在少数。很多数据战力使用它之后,都会留下痕迹,但一般情况下,大家也不会非常注重的去消除。凡是过往必有痕迹,这句话不是没有道理的。

让我想起了前两天我向我的同事推荐了一个综艺节目,在我们聊天之前,他从来都没有刷到过关于这个综艺节目的视频之类的。可我们只是聊了天之后,他的短视频平台就经常刷到了这个综艺节目。其对于我们生活的智能推荐已经如此强大,更别说你去主动使用的一些智能平台。

家本来是一个非常隐秘的地方,如果要引进智能家居,无异于把这个隐秘的地方公开化。而即便是这样,还是有很多人会喜欢智能家居。一方面是因为智能家居的确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方便,一方面也是因为大部分人而言,家的秘密也不是那么的需要隐秘。

所以有的人思想本来就很开放,他们对于自己的一些信息被共享,这件事情本身是不担心的。就部分人他们的家就很适合使用智能家居。但有一部分人是非常注重自己的隐私,即便不会对别人产生什么影响,也不想让她公诸于众,不然就不太适合使用智能家居。

智能家居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是共享,而共享就是把隐私破碎化。所以如果真的选择了智能家居的话,就不要太过在意自己的隐私。当然,现在的智能家具也没有完全把你的隐私展现给大家,因为它只是你生活的一部分,说24小时毫无隐私有一些夸张了。

就像我们通常所见到的,家里的防盗门,可以防到98%的人。而有1%的人,不管你用什么样的门,他都是可以打开的。另外1%的人,不管你是否关门,他都不会到你家里去。虽然没有达到100%防盗门还是那么受大家的欢迎,因为他已经完成了主要的防盗作用。

智能家居所带来的隐私曝光,其实也只是给了那1%的人有机可乘。大部分的人是不会专门去挖掘你的隐私的,所以大家在使用智能家居的时候,也不需要太过于担心。有心之人,不管你怎么防都防不住,无心之人也没有必要去防范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7-06

各种智能化产品已深入到普通用户的日常生活。
它们一方面提供着便利,一方面又为个人隐私带来巨大挑战。
绝大多数智能家居产品,本身并没有网络安全防护能力。
安不安全,全看路由器是不是相对安全。该如何解决智能家居产品的裸奔问题?

听说过曾经导致美国西海岸互联网一度瘫痪的Mirai攻击吗?
为什么这个攻击会如此厉害?
原因在于Mirai控制了海量的智能家居设备组成了僵尸网络。
通过这些被控制的设备,同一时间可以发起大量的DDoS攻击,导致被攻击者网络瘫痪。
智能家居设备被控制了跟我有什么关系? 我能正常使用就行了呗。
其实,黑客控制了智能家居设备,也就相当于掌握了我们在家中的一举一动。
甚至连我们在家中谈话,都能被听见,毫无隐私可言。
之前三星的某款智能电视就被发现存在漏洞,可以给周围环境录音,并上传给黑客。
智能摄像头也是重灾区,有许多不法分子在贩卖控制账号,偷窥别人的隐私。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安全问题?其实绝大多数的智能家居设备自身是没有安全能力的。
大部分智能家居设备与用户家中的无线路由器相连,通过WiFi进行控制。
非常依赖路由器的防火墙和安全性能。
也就是说,一旦用户的路由器被黑客控制了,那么这些智能家居设备也会被黑客控制。
有些安全意识较低的用户本身路由器就存在安全隐患,再接入智能家居设备,相当于在网络世界上裸奔。

安全问题难道厂商没注意到?非也非也,厂商最关心的就是数据安全问题。
但是目前智能家居的后端数据库等都在云平台上。
你黑客再厉害,攻击用户端难以招架,还能将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这些巨头给黑掉?
所以,厂商将数据安全完全交给了云平台保护。
用户端的安全,完全的被忽略。
只有安全问题大规模的爆发后,才会发布固件升级推送给用户。
这样问题真的对解决吗?也许只有再次面临黑客攻击时才知道了。
开放后台更不安全
智能家居设备的安全性,用户能不能自己diy一下呢?其实厂商很纠结这件事。
要是开放智能家居设备的端口,可能会出现更多的漏洞。
甚至会有不法分子自己加装后门,然后低价售卖设备。
要是不开放后台,有好想法的发烧友们又不能手动提升自家智能家居设备的安全性。
智能家居厂商选择不开放后台,还是有其根据的。
因为智能家居设备从来不是面对极客的,要让绝大多数用户插上就用,插上就不用管了。要是偏极客一些,势必又难以大规模普及。
所以,还是厂商应该从设备自身提高安全等级,给用户无感知的高安全等级保护。

单独靠云服务商提供数据安全保护已经不能满足智能家居设备的安全防护需求。
黑客的猖獗和用户的不在意,要求厂商必须从智能家居设备自身提高安全等级。
比如智能家居的系统后台,不要使用默认用户名或密码。
和路由器不同,绝大多数用户是看不到智能家居设备管理后台的。
用户无法自行更改管理账户和密码,这就要求厂商不能图方便,统一使用默认账户名和密码。
厂商需要单独为每一台设备单独设立管理账户和密码,才能增加设备的安全性。
另外,由于智能家居厂商众多,不同品牌的设备在安全防护领域无法对接,也是一大安全隐患。
目前最流行的解决方法是厂商加入如小米、华为等品牌主导的智能家居生态圈,做到在该app上统一管理。
为设备自身设计简单的安全防护功能,甚至增加防火墙功能很有必要!

第2个回答  2022-07-06

智能家居会不会让人24小时都毫无隐私可言?

可能会的

随着网络时代发展越来越快,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下逐渐出现了智能家居。智能家居的出现也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但是智能家居的出现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Number one.智能家居存在危险性

由于智能家居靠的是互联网,不会遇到一些黑客的攻击,或者被有心之人利用。因为互联网具有不确定性,谁能破解密码都可以使用。所以对于家庭智能家居来讲也可能会被人利用。对于民宿的智能家居,因为被众多的人使用过,被人利用的概率更是大,所以对人的隐私可能会存在泄露的风险。

Number two.智能家居具有设定性

智能,智能,意思就是智能家居具有一定的主动性,有可能被设定为定时开启,也有可能会出现故障,主动开启。民宿本来就类似于酒店。在酒店来讲,酒店也不是百分之百安全,民宿更是如此。只不过是民宿比酒店泄露的概率低,如果真的碰到,那也只是运气不好了,对于听于命令的智能家居,偶尔功能会出现损坏所以可能会自动联网泄露客人隐私,除非性能特别好的安全系统。

所以智能家居可能会让人24小时都毫无隐私。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2-07-06
智能家居会不会让24小时的人们毫无隐私可言?智能家居确实存在窃听人们隐私的可能。很多智能家居产品在智能音箱是需要收集数用户使用习惯的投喂和分析数据的。从而更智能更贴心的。所以用户的相关数据肯定会上传大数据库的。如果这种数据肯定是24小时毫无保留的。一旦泄露,其实的危害还是比较大的。
各类智能家居使用时必要环节及时登录密码为了提高黑客病毒的入侵,难度。建议大家尽量不要使用基础密码或者12345。这类规律性的密码。另外。加装的设备,千万不能使用相同,密码否则不法分子获取设备信息的难度会大大降低。尤其是摄像头门锁之类的。这些重要设备一旦被泄漏后果不堪设想。
我们在使用手机连接智能家居设备的时候会发现这些家居设备会向我们的要求非常多的权限,如地理位置分享和录音等等。但有些权限不是必须的,比如门窗税水务等各类传感器。去除设备的不必要性能够降低隐私信息的获取途径从而提高家居的安全性。可以说科技发展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捷时也要承担更多的安全风险。在整个行业还没有制定相关的安全规范的同时,我们还需要好好的保护自己的安全隐私信息。这样才可以享受科技带来的真正便利。
第4个回答  2022-07-06
生活随时随地都能产生信息,在你踏进家门前,客厅大灯已经自动打开、空调也调整到最适温度,这是智能家居生活的基本样貌。 只不过,当我们几点睡觉、几点起床、何时冲马桶都被一一记录、做事的频率被联网装置捕捉,这些最了解你的智能助手,反过来也可能成为最绵密的监视网络。 根据IDC报告,全球资料量到2025年会达163 Zettabytes,成长驱动就是来自物联网装置,且其中20%的数据将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未来我们平均每天要和联网装置互动4,800次,相当于每18秒就一次;Gartner报告也指出,联网设备到2020年会超过2千万个。 随着设有麦克风、摄影机的联网装置进驻到客厅、卧室、浴室,家中已不再是最私密的地方。

一份美国消费者保护组织Consumer Watchdog去年底发布的报告指出,亚马逊和Google分别申请专利,让装置可透过搜集用户说过的话、做过的事,识别出他们的生活习惯和兴趣后,进一步对用户进行行为分析,并用于个人化广告和产品推荐。 两小时用140加仑水量,抓到凶手 例如,亚马逊申请的一项算法专利,让语音装置可以辨识出表达“兴趣”的句型;另一项专利也显示,Google未来可能透过联网装置搜集更多数据,例如当监视器捕捉到客厅有位拿着篮球的15岁少年,就能推播运动类夏令营的广告,就连用户身上穿着印有某明星脸的T恤、放在家中的书,都能成为广告推荐依据。 今年7月,Facebook遭爆料申请一项可远程遥控偷录音的专利,原理是在电视广告中藏声音指纹,利用人类听不见的音频,启动手机麦克风录制背景音,了解家庭成员看了哪些节目、有什么反应。

虽然上述的描写只是专利,并非目前产品的真正功能,但已有案例显示,联网装置搜集的数据已经超过人们想象。去年10月Google Home Mini出货前被发现,在没唤醒的情况下竟会自动录音,并将音档回传Google服务器。 此外,2015年一起美国命案中,警方认为亚马逊智能喇叭Echo有机会录下案发当时嫌犯家中的声音,甚至成为整起案件的关键证人,但亚马逊为保障用户隐私,拒绝提供警方任何信息。不过比起Echo,在这场案件中另一个智能水表其实提供了更多办案线索,警方发现,在案发当晚凌晨1点到3点,嫌犯总共用了140加仑的水,可能是凶手用来清理犯罪现场的证据。 最大问题:无意识下资料被“偷” “它往往在我们没办法感受的状况下就搜集数据,这是感觉比较不好的。”正如资策会科法所副所长顾振豪所说,物联网引发疑虑的部分在于,消费者正无意识一点一点地放弃隐私,因为他们不知道哪些数据正在被搜集,以及如何被使用。

顾振豪举例,为了优化商品,台灯制造商可能记录用户用灯习惯、用电量,尽管这些数据对一般人来说可能无关紧要,但一旦和客户系统连接,就会成为个人资料,且透过手机、笔电、穿戴式设备无所不在搜集,就越容易清楚描绘客户几点上班、常做什么等个人情境。 顾振豪指出,这也是为什么5月上路的欧盟《一般数据保护规范》(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以下简称GDPR)强调隐私设计,就是希望在产品制造和服务设计时就加入数据保护机制。 台湾tahr网络透明度报告项目经理何明喧也认为,台湾人隐私意识并不低落,很多时候只是没有意识到国家和企业正在搜集我们的资料。“『告知』在隐私保护中是很重要的环节。”他说,像是如何搜集数据、搜集哪些数据、用途等,这些细节必须告诉数据提供者,否则大家根本不会意识到隐私是否被侵犯。随着GDPR上路,不少企业都修改隐私条款,透过email或在用户登入时跳出提醒,说明他们如何搜集用户数据、搜集的数据类型以及用在哪,尽到告知义务,但这是否真能让用户隐私较以往获得更多保障? 今年6月挪威消费者委员会的一份报告显示,Facebook和Google皆企图用窗口设计和措辞,引导用户同意更有利于企业的隐私选项,如果想改成隐私友善的设定必须经过更繁琐的过程;非营利法律网站noyb.eu也指控Facebook和Google已经违反GDPR中禁止“捆绑同意”的条款,强迫用户只能在同意隐私条款或删除账号间做选择。 用户更有感的是,LINE在7月更新隐私条款,让用户要同意所有条款才能继续使用服务,被国发会要求改善。值得思考的是,对用户而言企业的作法到底是否合理?用户是否也只能靠“不爽不要用”来消极抵抗? 顾振豪指出,虽然企业修改隐私条款是属于私人契约,就像房东在租约期满涨房租一样,不会被禁止,但当市场中大部分的人都在用该服务,让使用者不得不用时,就涉及市场垄断。

“资料拥有者越大,越容易操控市场,带来不公平竞争。”顾振豪说,但以LINE此例来看,很难符合市场垄断的标准,因为仍有其他通讯软件可选择,而GDPR中的「数据可携权」,也是为了促使市场公平竞争,让用户可以将在某平台累积的资料,轻松转换到其他服务上。 搜集本身无罪,合理应用才是根本 先不论上述质疑,就连有多少人真的仔细阅读过隐私条款,都是一个大哉问。一份2008年的研究显示,要认真读完所有正在使用服务的隐私条款,每年至少要花上244小时,更何况是更多新服务出现的10年后。 隐私争议日益增加,和“羊毛出在狗身上,猪来买单”的商业模式也很有关。顾振豪指出,新服务来自各家服务不断串接,并不断从大数据中创造新的经济模式,很难在数据搜集之始就决定目的。

举例来说,Facebook原先搜集用户数据时,也没有现在卖广告的商业模式,而这样信息跨界的流动和使用,在免费服务上很难避免,也是隐私争议的起始,“会影响到我们原先承诺同意这件事,这是信息社会里最麻烦的,”顾振豪说。 不过,顾振豪乐观看待,认为科技可以为善,我们不用过于恐惧,只要在服务设计上符合当事人感受、注意事前告知,不必然数据被搜集利用就表示失去隐私;无论GDPR或其他个人资料法的理念,都在强调“数据自我控制”,重点不是禁止数据被搜集,而是促进合理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