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佛教典故,越经典越有哲理越好!

希望是佛教中最精华的东西,故事味浓一些的,多了就不精了!

  生活,就是修行——最快速、也是最殊胜的修行方法……
  佛法不离世间觉。佛到处都有,佛法就在生活当中、工作当中。

  我们天天都在念:“一尘中有尘数刹,一一刹有难思佛。”哪里没有佛啊?你的单位里怎么没有佛呢?你的家里怎么没有佛呢?都有佛!哪里都是净土,哪里都有佛!

  每个人都有佛性,通过修行都能成佛。

  怎么修?
  在日常的生活当中修,不要将生活和修行分开。

  现在很多人把它们分开了,“这是我修行的时间、这是我工作的时间、这是我休息的时间、这是我吃饭的时间……”那你还不是真正有修行的人。

  学佛修行的时候,不一定要在佛堂里念经,也不一定是在坛城里做课,在单位、在家里也可以修,在哪里都可以修。主要是发心,发善心、发慈悲心、发菩提心、发清净平等心,任何时候都用这样的心去做一切事情。这就是修行!

  把修行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生活本身就是一种修行。

  如果不发心,我们时时刻刻都在造业;
  如果发心了,无论什么时候都不会有罪过。
  发心了,就能在日常的生活当中修行。

  十大经典佛语中的爱情......佛谈禅 我说爱 (安巴根德)

  经典一:一切皆为虚幻。

  第一句语出金刚经: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当作如是观。

  美好的爱情,动人的爱情,原来都是虚幻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真挚,罗密欧和朱利叶的忠贞:原来一个是传说,一个是小说。
  牛郎和织女的凄美,白雪公主与白马王子的浪漫: 竟然一个是神话,一个是童话。《泰坦尼克》沉没了,《魂断蓝桥》陨落了,《乱世佳人》在飘摇,《人鬼情未了》也已经离逝了!

  可是虚幻的爱情却也是最美的!如坠梦中,近在眼前,却触摸不到;遥远的总是最美,因为遥不可及,充满想象,却难以了解。真正的最美,在于人心所营造的幻境。这种美,值得我们凡人一直去追寻,即使花去毕生的时间,得到心碎的结局,却依然在憧憬。

  经典二:不可说。

  很多的东西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佛的很多境界需要你自己去悟,去修心,如果什么都依靠别人告诉你,那么你就达不到自己修行开悟的目的了!佛陀教化众生要抛弃妄念执着,进入到非想非非想的状态!所以"说"这一行为本身需要一个妄念才能实行,所以不可说!之所以佛陀有这么多经书,这么多语录是为了教化众生不得已而为之,故禅宗讲求不执着于文字就是这个道理.

  看了再多的爱情电影,再经典的爱情小说也只是惘然,爱情是只有自己体会了才会明白!因为爱情也是不可说的。 陷入爱情的人是痴的,周围的人永远都不会明白局中人的感受!因为这种感受,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虽然1000个幸福的结局都是相同的,可是其中的爱情经历却各不相同!只有恋人们自己知道他们的小秘密,对外人不可说!

  经典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出自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全经260字,短小精悍博大精深,唐代玄奘法师所译,尽得禅宗精髓!全句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这里的“色”和大家平常想的是两个概念,佛家讲"色"是指眼睛所看到的一切,大概就是指物质的表像!拥有美丽的容颜的女人,总是会获得众多的青睐!可是再美丽的女人,依然会有苍老的一天!当你老去以后,曾经的一切是否依然?原来当美丽凋谢的时候,一切才回归本来面目!一切的风光与繁华,甜言与蜜语也只是过眼烟云。女人,找个真正爱你的人,拥被入眠吧!

  经典四: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

  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人生在世间时时刻刻像处于荆棘丛林之中一样,处处暗藏危险或者诱惑。只有不动妄心,不存妄想,心如止水,才能使自己的行动无偏颇,从而有效地规避风险,抵制诱惑。否则就会痛苦绕身。

  充满诱惑的尘世间,爱情是否真的那么牢固呢?爱,是一种容易凋谢的花朵!而你,是清晨风中最让人无可奈何的那朵玫瑰。当新的诱惑出现的时候,心中的欲望开始萌动!原来,爱情也是一种原罪。可是,偷食禁果之后的惩罚呢?迷失的人儿早已经沉迷而无法自拔!也许也只有体会真爱的人,面对着五色,才可以做到旗动、风动、心不动吧!

  经典五: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语出《佛典》,昔时佛祖拈花,惟迦叶微笑,既而步往极乐。从一朵花中便能悟出整个世界,得升天堂,佛祖就是佛祖,谁人能有这样的境界?!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这一切都是一种心境。心若无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参透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个世界,而整个世界也便空如花草!

  现在很多相爱的人,会因为对方的贫穷而离开!这是真正的爱情吗?也许会有人说爱情和面包的理论!可是,过去的老人们都说,有情饮水饱。我也相信:真正爱1个人,虽然贫穷,但是只要和心爱的人在一起,只是喝水都觉得饱!爱就是这样的一种心境:得到了爱,就仿佛已经得到了全世界!

  当面对自己心爱的人,不管身在何处,也如沐春风。记得天龙八部里,西夏选驸马。当问到:平生之中,在什么地方最逍遥快乐?段誉答到:枯井底,污泥处.为什么呢?因为他在那里得到了真爱!

  经典六: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佛说:修百世方可同舟渡,修千世方能共枕眠。前生五百次的凝眸,换今生一次的擦肩。

  今生的一次邂逅,定然孕育前世太多甜蜜或痛苦的回忆。万发缘生,皆系缘分!偶然的相遇,蓦然回首,注定了彼此的一生,只为了眼光交会的刹那。

  你说:缘是山中高士晶莹雪,世外仙姝寂寞林。我说:缘是众里寻她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你说:缘是纵然两情相悦,仍难逃宿命之劫。我说:缘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缘是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窗前点滴到天明。缘是无尽的思念。而我,傲立于沙漠中静静的看着它缘起缘灭。

  经典七: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还记得阿甘正传里面的阿甘。所有的追随跑步者看到他突然停下来的时候,以为圣人要大讲一番道理,他看了看成群的追随者说到:I am tired。

  爱情不一定是轰轰烈烈的,只有平平淡淡才是真!最羡慕那些黄昏下,互相搀扶的老夫妻,他们一起回家,即使没有说一句情话,可是只是一个微笑也已经胜过前言万语!他们做到了“执子之手,与子谐老”的爱情境界,只是在这平静的画面中!

  经典八: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这是佛家劝人改恶从善的话。比喻作恶的人一旦认识了自己的罪行,决心改过,仍可以很快变成好人。语出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五十三:“广额正是个杀人不眨眼底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先说个故事,一位老人养两只鸟儿,一雄一雌。老人每天都会带着它们一同出去散步。雄鸟和雌鸟一左一右蹲在老人的肩膀上,雄鸟有时会飞出去溜一圈,但天黑之前,它准会自己飞回巢里。雌鸟却从未曾离开过老人的肩膀。如此日复一日,一晃许多年过去了,一切从未改变过。直到那天,一切都与往常一样。老头吃完饭,又带着两只鸟儿去散步。忽然右边肩膀上原本安静立着的雌鸟一振双翅,转眼不见了踪迹。雄鸟仰天长啸,不见回音。自此,雄鸟日日在巢中哀鸣,再也不肯离巢一步。三个月后,雄鸟郁郁绝食而死。死前仍哀鸣不止。许多年过去了,直到老人去世,雌鸟再没有回来过。只有那个早已废弃的鸟巢,在风中独自见证那段历史。

  看完故事,我掩卷长叹。如此一雄一雌,与世间男女无异。现实生活中的男人,常常说自己喜新不厌旧,他们就像贪玩的孩子,总会瞅准一个空偷着出去玩玩,玩累了他们自然会回家。在外,他们可以风流快活;在家,他们也想做好丈夫好父亲。他们脑子中的界限分得十分清楚,老婆和情人,最好是一举两得。他们中有些人即使曾失足变心,但在现实利弊轻重的权衡之下,在结发之妻眼泪的攻势之下,在亲朋好友群起而攻之的严峻形势下,大多能改邪归正、痛改前非,正所谓浪子回头金不换。

  而女人,她们往往视爱情若生命,在她们骨子里,爱情这两个字神圣而不可侵犯。而大多数女人又都是怀旧的,如果没有伤及灵魂痛彻心骨的经历她们是绝不会轻言放弃的,而女人一旦决意放弃,那她曾视之为生命的那份爱情定已全然摧毁,她早已没有了退路。所以,女人一旦变了心绝了情,那是永远都不会回头的了。就如同那只飞离主人肩膀的鸟儿,一去不返。女人的爱,因为忠诚,所以毅然决然。

  经典九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五祖弘忍要求大家各写一偈来确定接班人,夺冠呼声最高的神秀写的是“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朝朝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当时慧能还是个勤杂人员,还不识字,找了个小沙弥给念了一遍,然后就说出了那个现在很知名的偈子(还得找人帮着写在原作边上),五祖看了之后轻描淡写的说了一句“该同志尚未悟道,擦了吧”,但是半夜把慧能叫来上了一课小灶(有点西游记的意思),然后为了避免纷争,传了学位就让六祖赶快带了衣钵溜了!

  这四句主要讲的是要人们懂得放下,也就是佛经中说的四大皆空,但是又不执着于空!

  前两句只不过借菩提树和明镜来讲明:不要执着与事物。后两句讲自己的境界,明明想得道,但是太执着于道,反而与道越来越远。禅宗主要阐述了人人皆有佛性,重在修心和意,而不是外在的!

  还记得冯龚相声里说到:女人一辈子也听不够的是“我爱你”三个字,《过把瘾》里的杜梅拿刀架在方言的脖子上就是为了听他说这三个字!没错,包括我在内的很多女性朋友都很爱听这三个字,而且是百听不厌。每个女人都希望有人爱她,但是其实这些只是形式而已!真正的爱往往都是很深沉的,是把爱放在心里的!

  这种爱,是沉静;是一种内蕴深厚,隽永深沉的爱。它没有昙花一现的惊艳,没有“山无棱,天地绝,乃敢与君绝”的壮烈誓言。这是一种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爱;是携手一起慢慢变老,共守日落日出从容的爱。这种爱,是流泻指间清逸舒缓的琴音,涤荡浮躁的灵魂,舒展纷乱的心情,梳理出沉静平和的人生。

  太热烈奔放的爱总是易于枝头凋落,而平和沉静的爱却是暗香持久,心香永恒。当火焰般燃烧的爱情化为灰烬,当爱情的潮水慢慢消去,守望在那里的,依然是一颗宽大博爱的心,包容接受抚慰着那颗伤痕累累的心。

  当然,沉静的爱绝不是沉闷的爱。那是心灵的守望,是一种心底深处深藏的真切牵挂。似清风,如明月,美丽而不媚俗,平和而不平庸,平静却不沉闷。透过爱的清清溪水,你会看到细石粒粒,看到游鱼欢快地在溪水中游来游去。这种沉静的爱所蕴含的美丽,是要用一辈子用心去读的,才能在平淡真实中读出鲜活和感动。

  经典十: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当年地藏王菩萨原可以成佛,但他见地狱里有无数受苦的魂灵,不忍离去,于是留在了地府,并立下重誓:"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于是有一这句话的由来,属于佛教的大乘.

  记得木村演的一部电影里曾经这样诠释“爱”,说爱一个人就是当他幸福的时候你比他更幸福,当他痛苦的时候你比他更痛苦……

  其实给别人幸福,被别人需要着,是一件能给自己带来很大满足与快乐的事情,至少我会很享受别人对自己的依恋,也同时依恋着别人,这是我与外部世界对话的方式,也愿意相信这样活着才算是完整而纯粹的人生吧。

  看完了《宫》,很喜欢里面的律。他从小就什么都没有,失去了父亲,失去了皇太子之位,失去了宫。但是14年以后,虽然经过母亲的一番明争暗斗,他原本可以获得王位,但是为了保全自己爱的人,为了自己的良心,他毅然选择了牺牲自我的方法。

  他顶替了信的莫须有的罪名,也顶替了母亲暗中的罪行。这样,皇室虽然恢复了太平,众人皆大欢喜,然而律,还是一无所有地离开了皇宫,甚至是伤透了心地离开。彩京的不接受,恐怕是他心头最大的伤痛。总觉得他的眼神充满忧郁,脸上充满了若有所思的神态。但是,也许他是感觉幸福的,因为他是为爱牺牲的,他成全了他。
  宣化上人:八德是做人的基础

  (一)孝:就是孝顺。孝顺父母,这是为人子女的本份,孝顺就是报答父母养育之恩。
  (二)悌:就是悌敬,悌敬兄长。这是作弟弟的本份,悌敬是报兄长的恩。
  (三)忠:就是尽忠。尽忠国家,这是作国民的责任,尽忠是报国家的恩。
  (四)信:就是信用,信用朋友,对朋友言而有信,行必笃敬,不可失信用。
  (五)礼:就是礼节。见到人要有礼貌,应该鞠躬,不行礼就是野蛮的行为。小朋友!见到师长要敬礼,见到父母要敬礼。
  (六)义 :就是义气。要有见义勇为的精神,无论谁有困难,要尽力去帮助,解决问题。对朋友要有道义,无条件援助,绝无企图之心。
  (七)廉:就是廉洁。有廉洁的人,无论见到什么,不起贪求之心,没有想占便宜的心,而养成大公无私的精神。
  (八)耻 :就是羞耻。凡是不合道理的事,违背良心的事情,绝对不做。人若无耻,等于禽兽一样。
  这八个字是做人的基础,不要把它忘记。「言必忠信,行必笃敬」。说出的话,一定要有忠有信,不打妄语。所做的事,必须要有恭恭敬敬的态度,认真去做,绝对不敷衍了事。

  一切众生性清静,
  从本无生无可灭.
  即此身心是幻生,
  幻化之中无罪福.
  --------------南无迦叶佛

  佛家故事 - 缘

  从前有个书生, 和未婚妻约好在某年某月某日结婚.到那一天,未婚妻却嫁给了别人. 书生受此打击, 一病不起.家人用尽各种办法都无能为力, 眼看奄奄一息. 这时, 路过一游方僧人, 得知情况, 决定点化一下他.僧人到他床前, 从怀里摸出一面镜子叫书生看.

  书生看到茫茫大海, 一名遇害的女子一丝不挂地躺在海滩上. 路过一人, 看一眼, 摇摇头, 走了.... 又路过一人, 将衣服脱下, 给女尸盖上, 走了.... 再路过一人, 过去, 挖个坑, 小心翼翼把尸体掩埋了............

  疑惑间, 画面切换. 书生看到自己的未婚妻.洞房花烛,被她丈夫掀起盖头的瞬间...书生不明所以.

  僧人解释道, 那具海滩上的女尸, 就是你未婚妻的前世.你是第二个路过的人, 曾给过他一件衣服. 她今生和你相恋,只为还你一个情.但是她最终要报答一生一世的人,是最后那个把她掩埋的人,那人就是他现在的丈夫.

  书生大悟, 唰地从床上做起, 病愈 !

  几年前, 初恋的爱人去世时, 我痛不欲生.有朋友就找来这故事开导我,让我释怀不少. 也许, 她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为了还我一片情吧.她做完了她想做的事, 就走了. 以后,我都用这个故事开导身边的朋友.

  缘这个东西, 是最不可思议的.电影'不见不散'的主题歌这样唱道'这世界说大就大,说小就小.就算是我们今生的约定, 也要用一生去寻找....'

  我们都在参加一场宏大的化装舞会, 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我们寻觅着,渴望着....那指间, 相触时被电击的感觉. 那一刻,面具摘下了,显现出真是的面目.

  这之前, 我们都惶惑着,惶惑得甚至不知道自己需要的究竟是什么.直到你遇到一个人, 才恍然间了解了自己. 真正想要的,并非当初以为的.你惊讶于自己在对方面前表现出来的,竟然是和过去栽然不同的你!皆因你过去戴着面具.

  缘分这东西不可强求. 该你的, 早晚是你的: 不该你的,怎么努力,也得不到. 但无论任何时候, 我们都不要绝望.不要放弃自己对真, 善, 美的爱情追求.

  人生的价值, 在某种意义上讲, 就是爱和被爱的成熟.当真爱来临, 如果也就成熟了.

  随缘............
  随意............
  随遇.........
  随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4-24
以下内容均转载自 净空法师网站 故事说法http://www.amtb.tw/story/story.asp

鸟窠和尚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四句话现在已经变成佛家的口头禅,谁都会说。不但现在人会说,古人也会讲。在唐朝时代,白居易遇见鸟窠和尚。这位法师何以叫做「鸟窠」?他是个老修行人,万缘放下。他在树上搭个小篷,像鸟窝一样,住在树上,生活多简单!那时白居易是杭州太守(如同现在的市长),遇到鸟窠和尚,向他请教什麼是佛教?鸟窠和尚就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白居易听了哈哈大笑,这些话三岁小孩都会说。鸟窠和尚回答,「三岁小孩虽能说,八十老翁做不到」。白居易听了之后,想想很有道理。做到非常重要,关系我们的前途,我们的来生是果报,今生是花报。换言之,不但关系来生,也关系现前,现前可以趋吉避凶。

元晓法师喝死尸水

韩国元晓法师是一位高僧,也是净土宗的大德。唐朝时候到中国来寻师访友,吃了不少苦头。有一次,夜晚睡在郊外坟地,半夜很渴没有水喝,看到旁边废墟乱瓦中有一些水,就把水捧起来喝。第二天天亮的时候,一看这是从死尸流下来的水,他当时心里觉得很恶心,然后豁然大悟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美恶自我,何关水乎?」他喝的时候以为是泉水,喝得非常舒服,到第二天才知道是死尸流出来的水,他从这个地方觉悟了。「一切唯心造」,心清净平等,死尸的水也与泉水一样好喝。

(节录自《太上感应篇》19-12-147)

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

佛菩萨示现在世间,绝对不会暴露身分,身分一暴露,立刻入灭;身分暴露还不走就是招摇撞骗,绝非诸佛菩萨应现。

譬如永明延寿大师,他是阿弥陀佛再来,但他身分一暴露,即刻入灭,这是事实。当时的国王是虔诚的佛教徒,发心设无遮大会,平等供养斋僧以修福。虽然是平等供养,首席还是以有德望的老和尚为上座,老和尚们正在彼此谦让时,突然来了一位不认识的和尚,好不客气的就坐在了首座的位子上。因为这是平等法会,国王也不好讲话,於是大家就这麼坐下来吃饭。

用斋毕,国王就问永明延寿大师:「我今天斋僧,有没有圣人来应供?」

永明大师讲:「有。」

他说:「什麼人?」

他回答:「燃灯古佛今天来应供。」

国王高兴得不得了,说:「是哪一位?」

他说:「就是坐在首座的那位邋遢和尚。」

国王一听,赶紧派人四处打听,最后在山洞里找到了老和尚,谁也不知道他叫什麼名字,因为他的耳朵长得很大,於是就称他作「大耳朵和尚」。找的人晓得他是燃灯古佛,所以磕头作揖后,恭恭敬敬。但他说了一句话:「弥陀饶舌!」说完就坐化了,这就是身分已暴露,所以坐化入灭了。

大家一听,「弥陀饶舌」,那永明延寿大师一定是阿弥陀佛再来。燃灯古佛走了,阿弥陀佛还在家,就赶紧返回去向国王报告。国王方才晓得永明延寿大师是阿弥陀佛的化身,欢喜得不得了,立刻要前往拜见永明大师。这时正好有人匆匆忙忙来报信,几乎跟国王撞了一跤,他报告国王说,永明大师圆寂了。

我们纵观佛教两、三千年来,多少佛菩萨应现於世间,一旦身分暴露了,无不是即刻入灭,这是真的;身分暴露了还不走,就是骗人的。所以,我在美国听说,这个人是什麼菩萨再来的,那个人是什麼佛再来的,说了又不走,很奇怪!佛门的规矩是身分暴露一定要走,我们才相信是真的;身分暴露还不走,肯定是假的,欺骗世人。「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露相不走不是真人。诸佛菩萨、祖师大德如是示现,让那些冒充的人不得其便,我们要了解。

(节录自《阿难问事佛吉凶经》15-14-20)

一声南无佛

在《法华经》上,世尊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世尊在世时,有一位老人要求跟佛出家。从前出家一定要证果,最低限度也是证须陀洹果,证斯陀含、阿罗汉、菩萨果位的人,不计其数。所以,没有善根、福德、因缘,就不能出家。这位老人要出家,佛就让这些大阿罗汉、菩萨弟子观察老人的善根,看他能不能出家。阿罗汉有神通,能知五百世,这一观察,老人在五百世当中都没有种善因,怎麼能出家?

可是世尊同意他出家,并告诉弟子们,这位老人在无量劫之前,曾经是个樵夫,在山上砍柴,遇到一只老虎要吃他,他在惊恐害怕之下,爬到一棵大树上,随口叫了一声「南无佛」!就凭无量劫前这一声「南无佛」所种的因,在无量劫后遇到释迦牟尼佛,缘成熟了。所以,释迦牟尼佛为他剃度出家,后来他证阿罗汉果。

随喜功德无量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告诉我们,破坏人学佛,障碍人学佛,这个罪过很重!经文一开端,佛举一个例子,有两个比丘讲经说法,有些人因为嫉妒,就造谣生事,使听众对法师失去信心,结果讲经道场被破坏了。我们在经上看到,造作这个罪业的人,堕地狱一千八百万年,这是指人间的时间。地狱与人间有时差,人间一千八百万年,在地狱里感受是无量劫,所谓「度日如年」。

因此,何必要造这个罪业?念头一转,随喜功德,福报无量无边。什麼是随喜?决定没有嫉妒、破坏,欢喜赞叹,劝导人要好好的修学,这个功德与讲经说法的功德一样,果报不可思议。

常言说得好,「祸」、「福」在一念之间。一念觉,我们在这一生当中,修无量无边的福德;一念迷,造无量无边的罪业。真正听懂了、相信了,就认真努力去做,这是报佛恩。

法华三车之喻

普通法门所谓的根熟是指烦恼轻、智慧长,对於世缘非常淡薄,没有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净宗法门的根熟是世出世间一切万缘统统放下,真信、切愿,一心专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这与其他法门确实不相同。这是一个特别法门,无比殊胜,如经所说,不分国土、不分族类、不分宗教,统统得度。所以,我们要普遍介绍给一切众生。

介绍给其他国家的众生或宗教时,一定要懂得佛法的真谛与善巧方便。《法华经》举「三车之喻」,就是一个很显明的例子。三车是羊车、鹿车、大白牛车,代表不同根性的众生。小根性的人喜欢羊车,佛告诉他:「羊车在门口等你」;喜欢鹿车的人,佛说:「鹿车在门口等你」。喜欢大白牛车的人,佛就说:「大白牛车在门口等你」。大家非常高兴出门之后,那个家就失火了,所谓火宅,这是比喻六道轮回。引诱你出门之后,没有鹿车,也没有羊车,只有大白牛车。你看到大白牛车果然比羊车、鹿车好,这就是平等得度。我们听了这段故事,学到了什麼?世尊度众生的善巧方法。世尊的用心真正是止於至善,没有一句是虚妄的。

(节录自《华严经》12-17-0356)

一切法得成於忍

《金刚经》上,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截身体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忍辱仙人没有丝毫瞋恚心,发愿说:「将来成佛时,我第一个度你。」忍辱仙人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前身,歌利王就是憍陈如尊者的过去生,释迦牟尼佛成道,第一个度的就是憍陈如尊者。世间人是冤冤相报,佛法是以德报怨,你以怨对我,我以德对你。冤冤相报是凡夫,造轮回业。真正觉悟之人,对於毁谤、侮辱、陷害他的人,甚至於杀害他的人,都没有丝毫瞋恚心,反而更加慈悲去爱护他、帮助他、救度他。这才是真正的佛法,值得我们学习。

(节录自《华严经》12-17-0365)

只树给孤独园的蚂蚁

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只树给孤独园在盖精舍,佛看到地上的一窝蚂蚁就笑起来了。旁边的学生看到佛笑这群蚂蚁,就问佛为什麼?佛说:「七尊佛出世都过去了,它们还在做蚂蚁。」如果一尊佛修行成佛要三大阿僧只劫,七尊佛就是二十一个阿僧只劫。这不是说蚂蚁寿命那麼长,而是死了以后又堕蚂蚁身,它坚固的执著,认为那个身就是自己,认为蚂蚁窝就是它的家,舍不得离开,所以死了以后还去投蚂蚁胎。

要知道,堕三恶道容易,出离难。我们相信佛的教诲,佛决不是故意吓唬我们,只为了劝我们为善。如果这样想,我们就错解佛的意思。佛有智慧、善巧方便,不会用这种手段。佛所讲的都是事实真相,我们要感谢。

(节录自《华严经》12-17-0302)

有缘

世间人遇到与自己有缘的人就很欢喜,没有缘的人就不想跟他见面。我们知道,阿弥陀佛与十法界一切众生的缘最深。这一桩事情,诸佛都不一样,有些人在自己修行成佛的过程当中,只顾修自己,很少与众生结缘。他成佛了,虽然发愿「众生无边誓愿度」,愿也相同,但是与众生结的缘不够深广。

世尊当年在世,城东老母与释迦牟尼佛没有缘,释迦牟尼佛度不了她。佛做一个试验给弟子们看,城东老母从这边来了,佛迎面走过去,她马上转弯,从别的路走了,绝对不想与佛见面。佛有能力化身,佛到那边,她又拐弯。到最后佛现四个身体把她包围,她低下头来痛哭,也不看佛一眼,这是没有缘!佛叫他的学生舍利弗去度她,舍利弗一去,她与舍利弗有缘,欢喜接受,舍利弗就度了她。「佛不度无缘之人」,众生与佛没有缘,佛也没有法子。

(节录自《无量寿经》2-34-131)

方便妄语救众生

众生想造恶,造恶要有缘,我们把恶缘断掉,恶就造不成了。经典上有一则小故事,有一个持戒精严的学人,在路上遇到一个猎人在追一只兔子,走到三叉路口,兔子跑了,猎人没看见。持戒的人刚好在这个地方,猎人问他:「兔子跑到哪里去了?」持戒的人故意指错方向,打了个方便妄语,救了兔子一命,也救了猎人免造杀生之业。这是开缘而非打妄语,因为他的存心是善,这就是「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我们在生活中遇到许多的人与事,若发现有错误,应当以智慧予以提醒,使其恶事不能成就,这是一桩好事、善事。

(节录自《普贤行愿品辑要疏》选读4-9-04)

失人身

一个人失去人身之后,来生再得人身,佛说「如爪上土」。世尊在只树给孤独园,向地上抓了一把泥土,然后撒掉,手上没有了,指甲里还留有一点。

学生看到了就问释迦牟尼佛:「这表什麼意思?」

佛说:「人失去人身,来生再得人身,就像我指甲上的土;不能得人身,像我撒在大地上的土。」
这是说明得人身的机会很少,我们想想,现在有几个人真正在一生奉行,「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如果毁犯了,不孝父母,不敬师长,造十恶业,来生就是三恶道。

(节录自《华严经》12-17-0019)

观经的因缘

《观经》的因缘很特殊,韦提希夫人遭了家庭、国家的变故,对於人生、世间,灰心到了极点,求佛帮助,有没有好的地方可以往生。释迦牟尼佛答应她的请求,把十方诸佛的刹土,用佛的神力变现在她面前,佛没有为她介绍,让她自己去看。她看了之后说:「诸佛刹土虽然都很清净庄严,但我希望往生到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这是她自己选择的,不是释迦牟尼佛推荐介绍的。她的选择很正确,释迦牟尼佛非常欢喜,夫人随著就请求世尊,教给她去的方法。

世尊在没有讲方法之前,先教她修「三福」,而且告诉她这三福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这一句话非常重要。三世是过去、现在、未来,换言之,一切诸佛成佛所修的法门不同,所谓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但任何一个法门都能成佛。法门虽不相同,无论哪一个法门都不离此基础。好比盖房子,不管你盖多高,盖什麼样式,「三福」是地基,地基是相同的。基础不好决定盖不成功,所以,我们修行先要从基础上修起。

(节录自《普贤行愿品辑要疏菁华》04-08-01)
第2个回答  2009-04-24
高雄文殊讲堂有制作《佛门礼仪》教学VCD。至于佛教里各位菩萨的故事,《阿含经》里面讲得比较多,你还可以到寺院找一些高僧大德从各种经典里汇集好的佛门里菩萨们的本迹故事。《佛门礼仪》的VCD你可从这里找到。这是高雄文殊讲堂(慧律法师的讲堂)网址:http://www.wenshu.org.tw/,这是报佛恩网址:http://www.bfnn.org/这两个网站均可下载到慧律法师所有的讲座。http://www.bu2fa.com, 这里有慧律法师出道以来全部国语讲座VCD,无论是老参还是初入门者都可在那儿找到合适的VCD讲座。
参考资料:http://www.dyiyi.com

《长阿含经》节录
天地始终。劫尽坏时。众生命终皆生光音天。自然化生。以念为食。光明自照。神足飞空。其后此地尽变为水。无不周遍。当于尔时。无复日月星辰。亦无昼夜年月岁数。唯有大冥。其后此水变成大地。光音诸天福尽命终。来生此间。虽来生此。犹以念食。神足飞空。身光自照。于此住久。各自称言。众生。众生。其后此地甘泉涌出。状如酥蜜。彼初来天性轻易者。见此泉已。默自念言。此为何物。可试尝之。即内指泉中。而试尝之。如是再三。转觉其美。便以手抄自恣食之。如是乐着。遂无厌足。其余众生复效食之。如是再三。复觉其美。食之不已。其身转粗。肌肉坚[革*昂]。失天妙色。无复神足。履地而行。身光转灭。天地大冥。

大冥之后。必有日月星像现于虚空。然后方有昼夜晦明.日月岁数。尔时。众生但食地味。久住世间。其食多者。颜色粗丑。其食少者。色犹悦泽。好丑端正。于是始有。其端正者。生憍慢心。轻丑陋者。其丑陋者。生嫉恶心。憎端正者。众生于是各共忿诤。是时甘泉自然枯涸。其后此地生自然地肥。色味具足。香洁可食。是时众生复取食之。久住世间。其食多者。颜色粗丑。其食少者。色犹悦泽。其端正者。生憍慢心。轻丑陋者。其丑陋者。生嫉恶心。憎端正者。众生于是各共诤讼。是时地肥遂不复生。

其后此地复生粗厚地肥。亦香美可食。不如前者。是时众生复取食之。久住世间。其食多者。色转粗丑。其食少者。色犹悦泽。端正丑陋。迭相是非。遂生诤讼。地肥于是遂不复生。其后此地生自然粳米。无有糠糩。色味具足。香洁可食。是时众生复取食之。久住于世。便有男女。互共相视。渐有情欲。转相亲近。其余众生见已。语言。汝所为非。汝所为非。即排摈驱遣出于人外。过三月已。然后还归。

昔所非者。今以为是。时。彼众生习于非法。极情恣欲。无有时节。以惭愧故。遂造屋舍。世间于是始有房舍。玩习非法。淫欲转增。便有胞胎。因不净生。世间胞胎始于是也。时。彼众生食自然粳米。随取随生。无可穷尽。时。彼众生有懈惰者。默自念言。朝食朝取。暮食暮取。于我劳勤。今欲并取。以终一日。即寻并取。于后等侣唤共取米。其人答曰。我已并取。以供一日。汝欲取者。自可随意。彼人复自念言。此人黠慧。能先储积。我今亦欲积粮。以供三日。其人即储三日余粮。有余众生复来语言。可共取米。答言。吾已先积三日余粮。汝欲取者可往自取。彼人复念。此人黠慧。先积余粮。以供三日。吾当效彼。积粮以供五日。即便往取。

增壹阿含经卷第三十四
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
七日品第四十之一
(一)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

尔时。众多比丘食后皆集普会讲堂。作如是论议。此须弥山极为广大。非众山之所及。甚奇。甚特。高广极峻。如是。不久当复坏败。无有遗余。依须弥山更有大山。亦复坏败

尔时。世尊以天耳闻众多比丘而作是论。即从座起。往至彼讲堂所。即就坐。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汝等在此为何等论。欲何所施行

诸比丘对曰。诸人集此。论其法事。向所论说。皆自如法

世尊告曰。善哉。比丘。汝等出家正应法论。亦复不舍贤圣默然。所以然者。若比丘集聚一处。当施行二事。云何为二。一者当共法论。二者当贤圣默然。汝等论此二事。终获安隐。不失时宜。汝等向者。作何等如法之义

诸比丘对曰。今众多比丘来集此堂。作如是论议。甚奇。甚特。此须弥山极高广大。然此须弥山如是不久当复败坏。及诸四面铁围山亦当如是坏败。向者。集此作如法论也

世尊告曰。汝等欲闻此世间境界坏败之变乎

诸比丘白佛言。今正是时。唯愿世尊以时演说。使众生之类心得解脱

世尊告诸比丘曰。汝等善思念之。藏在心怀

诸比丘对曰。如是。世尊。尔时。诸比丘从佛受教

世尊告曰。须弥山者极为广大。非众山所及。若比丘欲知须弥山。出水上高八万四千由旬。入水亦深八万四千由旬。然须弥山四种宝所造。金.银.水精.琉璃。又有四角。亦四种所造。金.银.水精.琉璃。金城银郭。银城金郭。水精城琉璃郭。琉璃城水精郭。然须弥山上有五种天在彼居止。皆由宿缘而住彼间。云何为五。所谓彼银城中。有细脚天在彼居止。彼金城中。有尸利沙天在彼居止。水精城中。有欢悦天在彼居止。琉璃城中。有力盛天在彼居止。金.银城中间。毗沙门天王在彼居住。将诸阅叉不可称计。金城.水精城中间。有毗留博叉天王。将诸龙神在彼居止。水精城.琉璃城中间。有毗留勒叉天王在彼居止。琉璃城.银城中间。有提头赖吒天王在彼居止

比丘当知。须弥山下有阿须伦居止。若阿须伦欲与三十三天共斗时。先与细脚天共斗。设得胜。复至金城与尸利沙天共斗。已胜尸利沙天。复至水精城与欢悦天共斗。已胜彼。复至琉璃城。已胜彼天。便共三十三天共斗

比丘当知。须弥山顶三十三天在彼居止。昼夜照明。光自相照。故致此耳。依须弥山日月流行。日天子城郭纵广五十一由旬。月天子城郭纵广三十九由旬。最大星纵广一由旬。最小星纵广二百步。须弥山顶东.西.南.北。纵广八万四千由旬。近须弥山南有大铁围山。长八万四千里。高八万里。又此山表。有尼弥陀山围彼山。去尼弥陀山。复有山名佉罗山。去此山。复更有山名俾沙山。去此山。复更有山名马头山。复更有山名毗那耶山。次毗那耶有山名铁围大铁围山

铁围中间有八大地狱。一一地狱有十六隔子。然彼铁围山于阎浮里地多所饶益。阎浮里地设无铁围山者。此间恒当臭处。铁围山表有香积山。香积山侧有八万四千白象王。止住彼间。各有六牙。金银校饰。彼香山中有八万四千窟。诸象在彼居止。皆金.银.水精.琉璃所造。最上象者。释提恒因躬自乘之。最下者。转轮圣王乘之。香积山侧有摩陀池水。皆生优钵莲华.拘牟头华。然彼诸象掘根而食。摩陀池水侧复有山名优阇伽罗。然彼山皆生若干种草木。鸟狩虫蠡悉在彼间。依彼山。皆有神通得道之人而往彼间。次复有山名般荼婆。次复有山名耆阇崛山。此是阎浮里地所依之处

比丘当知。或有是时。若此世间欲坏败时。然天不降雨。所种生苗不复长大。诸有小河泉源皆悉枯竭。一切诸行皆归无常。不得久住。比丘当知。或有是时。此四大驶河。所谓恒伽.私头.死陀.婆叉。亦复枯竭而无遗余。如是。比丘。无常百变正谓此耳

比丘。或有是时。若此世间有二日出时。是时百草树木皆悉凋落。如是。比丘。无常变易。不得久停。是时诸泉源小水皆悉枯竭。比丘当知。若二日出时。尔时四大海水百由旬内皆悉枯竭。渐渐至七百由旬。水自然竭

比丘当知。若世间三日出现时。四大海水千由旬内。水自然竭。渐渐乃至七千由旬。水自然竭

比丘当知。若四日出现世时。四大海水深千由旬在。如是。比丘。一切诸行皆悉无常。不得久住

比丘当知。或有是时。若世间有五日出时。是时四大海水。余有七百由旬水。渐渐至百由旬。比丘当知。若五日出时。是时海水一由旬在。渐渐水竭而无遗余。若五日出时。余正有七尺水在。五日出时。海水尽竭无有遗余。比丘当知。一切行无常。不得久住

比丘当知。或有是时。六日出时。此地厚六万八千由旬皆悉烟出。须弥山亦渐渐融坏。若六日出时。此三千大千国土皆悉融坏。犹如陶家烧瓦器也。是时。三千大千刹土。亦复如是。洞然火出。靡不周遍。比丘当知。若六日出时。八大地狱亦复消灭。人民命终。依须弥山五种之天。亦复命终。三十三天.艳天。乃至他化自在天。亦复命终。宫殿皆空。若六日出时。是时须弥山及三千大千刹土。皆悉洞然而无遗余。如是。比丘。一切行无常。不得久住

比丘当知。或有是时。若七日出。是时此地虽厚六万八千由旬及三千大千刹土皆悉火起。若复七日出时。此须弥山渐渐融坏。百千由旬自然崩落。永无有余。亦复不见尘烟之分。况见灰乎。是时。三十三天。乃至他化自在天宫殿。皆悉火然。此间火炎乃至梵天上。新生天子在彼天宫者。由来不见劫烧。见此炎光。普怀恐惧。畏为火所烧。然彼旧生天子等曾见劫烧。便来慰劳后生天子。汝等勿怀恐惧。此火终不来至此间。比丘当知。七日出时。从此间至六天。乃至三千大千刹土。悉为灰土。亦无形质之兆。如是。比丘。一切行无常。不可久保。皆归于尽。尔时。人民命终。尽生他方刹土。若生天上。设复地狱中众生宿罪已毕。生天上.若他方刹土。设彼地狱众生罪未毕者。复移至他方刹土。比丘当知。若七日出时。无复日月光明星宿之兆。是时日月已灭。无复昼夜。是谓。比丘。由缘报故。致此坏败

比丘复当知。劫还成就时。或有是时。火还自灭。虚空之中有大云起。渐渐降雨。是时。此三千大千刹土。水遍满其中。水乃至梵天上。比丘当知。是时此水渐渐停住而自消灭。复有风起名曰随岚。吹此水聚着一处。是时。彼风起千须弥山.千只弥陀山.千尼弥陀山.千佉罗山.千伊沙山.千毗那山.千铁围山.千大铁围山。复生八千地狱。复生千马头山.千香积山.千般荼婆山.千优阇伽山.千阎浮提.千瞿耶尼.千弗于逮.千郁单曰。复生千海水。复生千四天王宫.千三十三天.千艳天.千兜术天.千化自在天.千他化自在天

比丘当知。或有是时。水灭地复还生。是时。地上自然有地肥。极为香美。胜于甘露。欲知彼地肥气味。犹如甜蒲桃酒。比丘当知。或有此时。光音天自相谓言。我等欲至阎浮提。观看彼地形还复之时。光音天子来下世间。见地上有此地肥。便以指尝着口中而取食之。是时。天子食地肥多者。转无威神。又无光明。身体遂重而生骨肉。即失神足。不复能飞。又彼天子食地肥少。身体不重。亦复不失神足。亦能在虚空中飞行

是时。天子失神足者。皆共呼哭自相谓言。我等今日极为穷厄。复失神足。即住世间。不能复还天上。遂食此地肥。各各相视颜色。彼时天子欲意多者。便成女人。遂行情欲。共相娱乐。是谓。比丘。初世成时。有此淫法。流布世间。是旧常之法。女人必出于世。亦复旧法非适今也。是时。余光音天见此天子以堕落。皆来呵骂而告之曰。汝等何为行此不净之行。是时。众生复作是念。我等当作方便。宜共止宿。使人不见。转转作屋舍。自覆形体。是谓。比丘。有此因缘。今有屋舍

比丘当知。或有是时。地肥自然入地。后转生粳米。极为鲜净。亦无皮表。极为香好。令人肥白。朝收暮生。暮收朝生。是谓。比丘。尔时始有此粳米之名生。比丘。或有是时。人民懈怠不勤生活。彼人便作是念。我今何为日日收此粳米。应当二日一收。是时。彼人二日一收粳米。尔时。人民展转怀妊。由此转有生分

复有众生语彼众生言。我等共取粳米。是时。彼人报曰。吾以取二日食粮。此人闻已。复生此念。我当储四日食粮。即时办四日食粮。复有众生语彼众生。可共相将外收粳米。此人报曰。吾以收四日食粮。彼人闻已。便生此念。吾当办八日食粮。即办八日食储。尔时。彼粳米更不复生

是时。众生各生此念。世间有大灾患。今此粳米遂不如本。今当分此粳米。即时分粳米。尔时众生复生此念。我今可自藏粳米。当盗他粳米。是时。彼众生自藏粳米。便盗他粳米。彼主见盗粳米。语彼人曰。汝何故取吾粳米。今舍汝罪。后莫更犯。尔时。世间初有此盗心。是时。复有众生闻此语。复自生念。我今可藏此已粳米。当盗他粳米。是时。彼众生便舍己物。而取他物。彼主见已。语彼人曰。汝今何为取我粳米乎。然彼人默然不对。是时。物主即时手拳相加。自今已后。更莫相侵

是时。众多人民闻众生相盗。各共运集。自相谓言。世间有此非法。各共相盗。今当立守田人。使守护田。其有众生聪明高才者。当立为守田主。是时。即选择田主而语之曰。汝等当知世间有此非法窃盗。汝今守田当雇其直。诸人民来取他粳米者。即惩其罪。尔时。即安田主。比丘当知。尔时。其守田者。号为刹利种。皆是旧法。非为非法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始有刹利种 姓中之上者

聪明高才人 天人所敬待

尔时。其有人民侵他物者。是时刹利取惩罚之。然复彼人不改其[亿-音+(夫*夫)]。故复犯之。是时刹利之主敕作刀杖。取彼人而枭其首。尔时。世间初有此杀生。是时。众多人民闻此教令。其有窃盗粳米者。刹利主即取杀之。皆怀恐惧。衣毛皆竖。各作草卢于中坐禅。修其梵行。而一其心。舍离家业.妻子.儿妇独静其志。修于梵行。因此已来。而有婆罗门之名姓。是时。便有此二种姓出现世间

比丘当知。彼时由盗故便有杀生。由杀故便有刀杖。是时。刹利主告人民曰。其有端政高才者。当使统此人民。又告之曰。其有人民窃盗者。使惩其罪。尔时。便有此毗舍种姓。出现于世

尔时。多有众生便生此念。今日众生之类各共杀生。皆由业之所致也。今可来往周旋以自生活。尔时。便有首陀罗种姓。出现世间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初有刹利种 次有婆罗门

第三名毗舍 次复首陀姓

有此四种姓 渐渐而相生

皆是天身来 而同为一色

比丘当知。尔时。有此杀.盗心。无复有此自然粳米

尔时。便有五种谷子。一者根子。二者茎子。三者枝子。四者华子。五者果子。及余所生之种子。是谓五种之子。皆是他方刹土风吹使来。取用作种以此自济。如是。比丘。世间有此瑞应。便有生.老.病.死。致使今日有五盛阴身。不得尽于苦际。此名为劫成败时之变易也。吾与汝说。诸佛世尊常所应行。今尽与汝说之。当乐闲居静处。当念坐禅。勿起懈怠。今不精诚。后悔无益。此是我之教诲也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阿毗达磨俱舍论》节录
〖唐 玄奘译〗
劫初时人皆如色界。故契经说。劫初时人有色意成。肢体圆满诸根无缺。形色端严身带光明。腾空自在饮食喜乐长寿久住。有如是类地味渐生。其味甘美其香郁馥。时有一人禀性耽味。嗅香起爱取尝便食。余人随学竞取食之。尔时方名初受段食。资段食故身渐坚重。光明隐没黑暗便生。日月众星从兹出现。由渐耽味地味便隐。从斯复有地皮饼生。竞耽食之。地饼复隐。尔时复有林藤出现。竞耽食故林藤复隐。有非耕种香稻自生。众共取之以充所食。此食粗故残秽在身为欲蠲除便生二道。因斯遂有男女根生。由二根殊形相亦异。宿习力故便相瞻视。因此遂生非理作意。欲贪鬼魅惑乱身心。失意猖狂行非梵行。人中欲鬼初发此时。尔时诸人随食早晚随取香稻无所贮积。后时有人禀性懒惰。长取香稻贮拟后食。余人随学渐多停贮。由此于稻生我所心。各纵贪情多收无厌。故随收处无复再生。遂共分田虑防远尽。于己田分生吝护心。于他分田有怀侵夺。劫盗过起始于此时。为欲遮防共聚详议。铨量众内一有德人。各以所收六分之一。雇令防护封为田主。因斯故立刹帝利名。大众钦承恩流率土。故复名大三末多王。自后诸王此王为首。时人或有情厌居家。乐在空闲精修戒行。因斯故得婆罗门名。后时有王贪吝财物。不能均给国土人民。故贫匮人多行贼事。王为禁止行轻重罚。为杀害业始于此时。时有罪人心怖刑罚。覆藏其过异想发言。虚诳语生此时为首。

生死书注:唐玄奘翻译的俱舍论中,描述了日月星辰的最初出现,也描述了大小便器官、男女、性行为、积蓄、吝啬、管理者、持戒修行、偷盗、杀人、谎言的最初出现情况。
第3个回答  2009-04-25
第一部分 与释迦牟尼创立佛教有关的成语
1.半路出家
2.大彻大悟
3.混世魔王
4.群魔乱舞
5.妖魔鬼怪
6.顶礼膜拜
7.善男信女
8.沿门托钵
9.无事不登三宝殿
10.不看僧面看佛面
11.五蕴皆空
12.邪魔外道
13.聚沙成塔
14.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15.象牙之塔
第二部分 与原始佛教的教义理论有关的成语
16.生老病死
17.愁眉苦脸
18.指点迷津
19.一佛出世,二佛涅盘
20.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21.一尘不染
22.勇猛精进
23.香象渡河
24.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25.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26.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27.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28.香火因缘
29.无明业火
30.一面之缘
31.痴心妄想
32.一生一世
33.三生有幸
34.两世为人
35.生生世世
36.恍如隔世
37.万劫不复
38.三灾八难
39.在劫难逃
40.生关死劫
41.劫后余生
42.拔舌地狱
43.人间地狱
44.牛头马面
45.牛鬼蛇神
46.笑面夜叉
47.刀山剑对
48.刀山火海
49.报应不爽
50.因果报应
51.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52.前因后果
53.如影随形
54.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55.自作自受
第三部分 与部派佛教有关的成语
第四部分 与大乘佛教有关的成语
第五部分 与密教有关的成语
第六部分 与汉代佛教有关的成语
第七部分 与魏、晋时代佛教有关的成语
第八部分 与南北朝佛教有关的成语
第九部分 与隋、唐时代佛教有关的成语
(一) 与佛教国家化和僧人自我管理机构有关的成语
(二) 与佛教成为社会普遍信仰有关的成语
(三) 与隋、唐时代佛教艺术有关的成语
(四) 与汉地佛教宗派有关的成语
第十部分 与五代十国时期佛教有关的成语
第十一部分 与宋代佛教有关的成语
(一) 与宋代佛教普及有关的成语
(二) 与宋代佛书有关的成语
第十二部分 与辽、金、元佛教有关的成语
第十三部分 与明代佛教有关的成语
第十四部分 与清代佛教有关的成语
索引http://bbs.foyuan.net/thread-16676-1-1.html太多了需要你自己用心
第4个回答  2009-04-24
佛祖拈花微笑典出于《五灯会元》卷一。据载: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柯迦叶
迦叶尊者,通常称大迦叶,一名饮光,是两千五百年前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也是释迦牟尼弟子中道德高尚的长者。释迦牟尼对众说法时拈花不语,五百弟子都默然,独有迦叶微笑。于是佛祖把衣钵交付给迦叶,嘱他等待未来弥勒佛下世降生,再把衣钵交付给弥勒。衣是袈裟,钵是食具,衣钵代表佛教的法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