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夜晚凉风”的诗句有哪些?

如题所述

一《苦寒吟》

唐代:孟郊

百泉冻皆咽,我吟寒更切。


半夜倚乔松,不觉满衣雪。

二《苑中遇雪应制》

唐代:宋之问

紫禁仙舆诘旦来,青旂遥倚望春台。 


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

三《苑中遇雪应制》

唐代:沈佺期

北阙彤云掩曙霞,东风吹雪舞仙家。 


琼章定少千人和,银树长芳六出花。

四《苑中遇雪应制》

唐代:刘宪

龙骖晓入望春宫,正逢春雪舞东风。 


花光并洒天文上,寒气行消御酒中。

五《嘲王历阳不肯饮酒》

唐代:李白

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

笑杀陶渊明,不饮杯中酒。 


浪抚一张琴,虚栽五株柳。

空负头上巾,吾于尔何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1-24

春夜

虞世南

春苑月裴回,竹堂侵夜开。惊鸟排林度,风花隔水来。

这首诗用一种细腻的笔法,柔和地描绘了一幅春夜凉风的图景。风花隔水来一句,形象而生动地表明了春日夜间风吹花动,凉风带香的美好场面。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宋 志南《绝句》

这首小,写诗人在微风细雨中拄杖春游的乐趣。 诗人拄杖春游,却说“杖藜扶我”,是将藜杖人格化了, 仿佛它是一位可以依赖的游伴,默默无言地扶人前行,给人以亲切感,安全感, 使这位老和尚 游兴大涨,欣欣然通过小桥,一路向东。桥东和桥西, 风景未必有很大差别,但对春游的诗人来说,向东向西,意境和情趣却颇不相同。 “东”,有些时候便是“春”的同义词,譬如春神称作东君, 东风专指春风。诗人过桥东行,正好有东风迎面吹来,无论西行、北行、南行, 都没有[1]这样的诗意。 诗的后两句尤为精彩:“杏花雨”,早春的雨“杨柳风”, 早春的风。这样说比“细雨”、“和风”更有美感,更富於画意。 杨柳枝随风荡漾,给人以春风生自杨柳的印象称早春时的雨为“杏花雨”, 与称夏初的雨为“黄梅雨”,道理正好相同。“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南宋初年,大诗人陆游已将杏花和春雨联系起来。 “沾衣欲湿”,用衣裳似湿未湿来形容初春细雨似有若无, 更见得体察之精微,描模之细腻。试想诗人扶杖东行,一路红杏灼灼,绿柳翩翩, 细雨沾衣,似湿而不见湿,和风迎面吹来,不觉有一丝儿寒意, 这是怎样不耐心惬意的春日远足啊! 有人不免要想,老和尚这样兴致勃勃地走下去,游赏下去, 到他想起应该归去的时候,怕要体力不支,连藜杖也扶他不动了吧?不必多虑。 诗的首句说:“古木阴中系短篷。”短篷不就是小船吗? 老和尚原是乘小船沿溪水而来,那小船偏激在溪水边老树下,正待他解缆回寺呢。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这首是诗人隐居在鹿门山时所做,意境十分优美。诗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刚刚醒来时的一瞬间展开描写和联想,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怜惜之情。
此诗没有采用直接叙写眼前春景的一般手法,而是通过“春晓”(春天早晨)自己一觉醒来后瞬间的听觉感受和联想,捕捉典型的春天气息,表达自己喜爱春天和怜惜春光的情感。诗的前两句写诗人因春宵梦酣,天已大亮了还不知道,一觉醒来,听到的是屋外处处鸟儿的欢鸣。诗人惜墨如金,仅以一句“处处闻啼鸟”来表现充满活力的春晓景象。但人们由此可以知道就是这些鸟儿的欢鸣把懒睡中的诗人唤醒,可以想见此时屋外已是一片明媚的春光,可以体味到诗人对春天的赞美。正是这可爱的春晓景象,使诗人很自然地转入诗的第三、四句的联想:昨夜我在朦胧中曾听到一阵风雨声,现在庭院里盛开的花儿到底被摇落了多少呢?联系诗的前两句,夜里这一阵风雨不是疾风暴雨,而当是轻风细雨,它把诗人送入香甜的梦乡,把清晨清洗得更加明丽,并不可恨。但是它毕竟要摇落春花,带走春光,因此一句“花落知多少”,又隐含着诗人对春光流逝的淡淡哀怨以及无限遐想。
这首诗之所以深受人们喜爱,除了语言明白晓畅、音调琅琅上口之外,还在于它贴近生活,情景交融,意味隽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