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贫困说明了什么?

如题所述

贫困治理是世界各国推进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永恒课题。在“绝对贫困”问题解决之后,“相对贫困”问题仍将长期存在。面对全球经济下行压力、产业转型升级等诸多不确定性因素,未来中国减贫事业面临新的挑战,亟须制定新的贫困治理战略。

一、问题提出与研究回顾

1978年我国贫困人口达7.7亿人,约占总人口的80%,严重制约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改革开放以后,扶贫减贫工作成为政府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贫困问题的解决先后经历了经济体制改革推动减贫阶段(1978—1985年)、区域开发式扶贫阶段(1986—1993年)、综合性扶贫攻坚阶段(1994—2000年)、整村推进与“两轮驱动”扶贫阶段(2001—2012年)(黄承伟,2016)。党的十八大以来,扶贫减贫工作纳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大战略部署中,进入精准扶贫阶段。到2019年末,全国农村贫困人口降至551万人,农村贫困发生率降到0.6%。改革开放40年减贫7亿多人,这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伟大壮举。2020年末,按现行标准,农村贫困人口将在统计上消除,实现全面消除绝对贫困的目标。当然这不意味着贫困的终结,不意味着国家减贫使命的完结。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和居民间收入差距的存在,决定了相对贫困人口将长期存在,缓解“相对贫困”将成为新时代中国贫困治理的核心理念。如何完善贫困治理体系、提升可持续的内生动力、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是我国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已有众多学者关注相对贫困问题,讨论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贫困性质变化和相对贫困的标准。如有的学者提出多维贫困标准,认为相对贫困既要包括反映“贫”的经济维度,也要包括反映“困”的社会发展维度,还要包括生态环境维度(王小林、冯贺霞,2010)。对相对贫困的标准测量,学者意见存在分歧,有的学者对城乡二元结构背景下的农村相对贫困的测算,提出基尼系数区域化的设想;并对城乡统筹下的相对贫困线设定给出了两区域(沿海地区和非沿海地区)、两阶段(2035年为界)的设计方案(孙久文、夏添,2019)。有的学者认为应按中位收入比例法制定相对贫困线,统一城乡扶贫目标与治理机制,以包容性增长和多维度改善促进长期减贫(叶兴庆、殷浩栋,2019)。还有学者提出相对贫困标准可仍然基于收入和消费的基本内容,但将贫困规模固定在人口的一定比例(邢成举、李小云,2019)。
二是减贫战略的调整和长效机制的建立。主要基于三个视角:纵向视角、宏观视角和个体视角。纵向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07
还真说不清楚,因为现在大多数的贫困户都不可理喻!什么都不愿意做,懒惰,指望帮扶,靠坐享!无法说明什么。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