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在文言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27

1. 究在古文中是什么意思

究在古文中有多种意思。看字在文中做什么词。

形容词

究:穷,尽的意思

究,穷也。——《说文》

靡届靡究。——《诗·大雅·荡》

害气将究。——《汉书·食货志》

此告民究也。——《吕氏春秋·任地》

靡届靡究。——《诗·大雅·荡》

害气将究。——《汉书·食货志》

此告民究也。——《吕氏春秋·任地》

必须天道,〖如日月〗周旋无究。——《国语》

又如:究途(走完全部的路程。比喻做事有始有终);究年(终年);究归(终归)。

动词

究:谋划,研究,探求

究,谋也。——《尔雅》

不舒究之。——《诗·小雅·小弁》

爰究爰度。——《诗·大雅·皇矣》

莫可究详。——〖英〗赫胥黎著、严复译《天演论》

是究是图。——《诗·小雅·棠棣》

不究其旧。——唐·韩愈《原毁》

士之孝曰究,究者,以明审为义。——《孝经·援神契》

究主使者。——《明史

副词

究:毕竟,到底

其究安宅。——《诗·小雅·鸿雁》

独见环儿仍是先前,究不甚钟爱。——《红楼梦》

寒家在此虽住了三代,究系寄居,亲友甚少。——《镜花缘》

百姓究何辜。——《广东军务记》

2. 即 在古文的意思

1、基本义是接近、靠近、走向,与“离”对举。 [approach;be near]

将即席。——《礼记·曲礼》

白话释义:将要靠近席位。

2、登上;走上 [ascend]

公即位。——《春秋·桓公元年》

白话释义:主公登上王位。

3、虽然 [though; although]

小即小,天生的口不曾合。——《西厢记诸宫调》

白话释义:小就是小,天生的口不曾合。

4、同“则”。那就 [then]

即患秦兵之来。——《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白话释义:则担心秦国会出兵攻打赵国。

组词如下:

即兴、即使、即便、立即、即将、即时、当即、即日、即令、随即、迅即、即事、即是、即且、即此、即代、即刑、赓即、即序、即夜、即早、即路、即立、即溜、即如、即拜、即期、庚即、赶即、即真、

扩展资料

字形演变

字源解说

文言版《说文解字》:即,即食也。从皀,卪声。

白话版《说文解字》:即,入席就餐。字形采用“皀”作边旁,采用“卪”作声旁。

组词解释:

1、即兴:对眼前事物有所感触,临时产生兴致。

姜妙香 《追怀往事》:“我们在演出之前并没有计划这样改动,是 兰芳 在台上即兴的创造。”

2、即使:表示假设的让步。

鲁迅 《书信集·致李桦》:“即使只凭热情,自亦当有成效。”

3、即便:立即。

《儿女英雄传》第三回:“ 梁材 候老爷的信写完、封妥,收拾了当,即便起身。”

4、立即:即刻,立时。

曹禺 《日出》第二幕:“ 王福升 探身向屋内张望,见无人,立即引进 黑三 。”

5、即将:将要;就要。

3. 因在古文中的用法

【名】1 、(会意。

字从囗,从大。“大”指事物群体规模、数量的扩大。

“囗”指事物的群体规模、数量等要素演变的基本框架。“大”与“囗”联合起来表示“基本框架内的事物群体的规模扩大、数量增长”。

本义:约束性发展。承袭式发展。

转义:发展的阶段性前体或原体。举例说明:“烟”字从火,从因,因亦声。

“火”指“烟”的原体;“因”指对“火”的沿袭。“火”与“因”联合起来表示“火气的扩大和蔓延”。

本义:扩大和蔓延了的火气。)2、【说文】从囗大。

会意。【徐锴曰】能大者,众围就之也。

“因”的“囗”类似于“国”、“图”的“囗”,边缘、边框的意思。意思大概是把“囗”内因素放大。

异体字:囙。会意。

意思大概是把局部“囗”出来。比如:因噎废食,因人而异,因势利导,把"噎、人、势"因素放大。

3、古语“因”与“就”相通,《说文》:因,就也,从口大;‘就,高也,从京尤,尤异于凡也’。古训 因、就同义。

——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4 、佛教重要概念因缘,同本义。5 、原因 贵贱虽复殊途,因果竟在何处?——《梁书·范缜传》 自谓得其势,无因有动摇。

——白居易《有木》诗6、机会 于今无会因。——《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7 、又如:因果报应(佛教指物有起因必有结果,善因得善果,恶因得恶果);前因后果 因 yīn 【动】1 依靠;凭借〖depend on;rely on〗 谁因谁极。

——《诗·佣风·载驰》论世之事,因为之备。——《韩非子·五蠹》因人成事者。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又如:因缘(凭借;依据)因赃假位(利用贿赂买得官职);因公假私(借公家的名义以谋取私利);因依(倚傍;依 托);因附(依附);因国(可以依靠、利用的国家)2 根据,按照 苟因陋就寡,分文析字。

烦言碎辞,学者罢老且不能究其一艺。——《汉书.楚元王传》3通过,特指通过某种关系。

墨者夷之因徐辟而求见孟子。——《孟子.滕文公上》 4沿袭,承袭〖follow〗 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

——《论语·为政》因遗策。——汉·贾谊《过秦论》因秦宫室,据其府库。

——张衡《东京赋》4 又如:因承(承袭,因袭);因习(相沿成习,沿袭)5 连接〖connect〗 水边小丘因古城,上有巨竹数百个。——宋·陆游《城西接待院后竹下作》6 顺;顺应〖ply with;conform to;obey〗 因其固然(因:顺着。

固然:本来的样子。指牛的自然结构)。

——《庄子·养生主》以径寸之木…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因势象形,就着木头的原样来模拟形状。

因,就着,顺着。势,形势,这里指材料本身的形状特征。

象,动词,模拟。形,形状)。

——明·魏学洢《核舟记》又如:因便(顺便);因风吹火(比喻顺势行事,用力不多)7相就;趋赴〖go to〗 其民沓贪而忍,不可因也。——《国语·郑语》8 受。

奸吏因利,百姓受其蔽。——《后汉书 吕强传》因 yīn9 趁机。

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史记 项羽本纪 鸿门宴》【介】1 由于,因为〖because of〗 因前使绝国功,封骞博望侯。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因门震而进鲠言,纠绳切挚,触严谴而同蠖伏。——明《袁可立晋秩兵部右侍郎夫妇诰》2 又如:因地(原委;因由);因是(因此)3 从…出发〖from〗。

如:因命守时(依照命运的安排,守候时机);因敌取资(从敌人那里取得所需物质)4 趁着;乘便〖take advantage of;while〗 因利乘便。——汉·贾谊《过秦论》游于三辅,因入京师。

(因,乘便)。——《后汉书·张衡传》吏因请使作笺。

———《国渊》5 通过,从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因 yīn 【形】1 亲,亲近〖intimate〗 因心则友。——《诗·大雅·皇矣》亲有礼,因重固,闲携贰,覆昏乱,霸王之器也。

——《左传》2 又如:因心(亲善仁爱之心);因母(亲母) 因 yīn 【连】1 于是,就〖then〗 因以讽谏。——《后汉书·张衡传》(袁可立)始祖荣,洪武二年以功授睢阳卫百户,因家焉。

——明 董其昌《节寰袁公行状》因出己虫,纳比笼中。——《聊斋志异·促织》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唐·柳宗元《三戒·黔之驴》2 因而,因此〖thus;as a result〗 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唐·柳宗元《三戒》因以其伯。

——《诗·大雅·韩奕》因使唐雎使于秦。——《战国策·魏策》。

4. "之"字在文言文中有哪些意思

"之"字在文言文中有到、去、的意思,词性不同意思不同。

"之"字在文言文中用法:

1、“之”作代词用

(1)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名之者谁?山之僧智仙也。(《醉翁亭记》)

当“之”用在动词的后面,“之”的用法为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2、“之”作动词用

(1)吾欲之南海,何如?(《蜀鄙二僧》)“之”是到,去的

(2)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孟浩然之广陵》)“之”是到,去的

“之”用作动词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动词“之”的后面一般会跟一个地点名词,前面有人名或人称代词,整个句子合起来应为“某人去某地”的句式。

3、“之”作助词用

(1)“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童趣》)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关雎》)

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当“之”后面的一个词是名词(如“趣”、“洲”、“狱”、“意”、“地”)或名词性短语(如“一毛”)时,“之”作结构助词“的”解,有的可不译。

(2)“之”用于主谓之间,不译。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结构助词。当“之”用在一个名词或代词(主语)和一个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之间时,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3)“之”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扩展资料:

"之"常见含义:

1、到,往。【现代汉语解释】

2、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3、指示代词,这。

4、活用为第一人称,我。

5、可用于宾语前置句复代指宾语,用于动词之后。

6、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7、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8、结构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之

5. 始在文言文中心的所有用法

始 shǐ

名词义:

1、形声字。从女台声。本义:开头;开始。与“终”相对。

始,女之初也。——《说文》。朱曰:“裁衣之始为初,草木之始为才,人身之始为首为元,筑墙之始为基,开户之始为,子孙之始为祖,形生之始为胎。”

无名天地之始。——《老子》。注:“始者,道本也。”

始求深也。——《易·恒》。虞注:“乾为始。”

君子慎始。——《礼记·经解》

礼始于冠。——《礼记·昏义》。注:“犹根也。”

天地者,生之始也。——《荀子·王制》

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始缢即气绝。——方苞《狱中杂记》

始于文艺中兴时代之意大利。——蔡元培《图画》

2、过去;从前。

公侯之子孙,必复其始。——《左传》

3、根本;本源。

坚树在始。——《国语》。韦昭注:“始,根本也。”

4、姓。

副词义:

1、当初;在最初的时候。

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明·归有光《项脊轩志》

2、曾;尝。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3、刚刚;才。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宋·苏洵《六国论》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始适还家门。——《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4、然后;随之;立刻就。

母亲良氏,素有阴虚之症,服药即吐,惟以海参煮食,始能稍安。——《镜花缘》

5、仅仅;只。

访古始及平台间。——唐·李白《梁园吟》

动词义:

1、谋划。

爰始爰谋,爰契我龟。——《诗·大雅·緜》。马瑞辰通释:“始亦谋也。爰始爰谋,犹言是究是图也。”

2、滋生。

君子念始之者也。——《礼记》。郑玄注:“始,犹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