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传统文化论文

题目:
一、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记忆和民族往事,集中展示着我们的民族性格、民族气质、风俗习惯和精神传统,是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重要标志。对于传统节日的保护和传承无论怎么强调都不算过分。然而,在现代化、全球一体化高歌猛进的今天,我们不得不正视中国传统节日逐渐边缘化的尴尬。近几年来,除了春节,在中国最火的节日,无一例外的是代表西方文化的洋节。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等都快成了全民节日,特别是城市的年轻一代,过洋节成为理所当然的时尚,而对传统节日,许多年轻人不是不屑一顾就是压根不知道。这让人感到悲哀。经过许多有识之士的建议和倡导,2008年我国政府正式确立并实施清明、端午、中秋为国家法定假日。
请结合自己当地民俗特点和自己切身经历谈谈这几个传统节日列为法定假日的意义何在?
二、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大亮点。有人说中国人以食五谷杂粮为主、中国菜讲究色香味尤其突出味道,而西方人以食肉为主、讲究营养;也有人说中国人讲究聚食共餐、西方人讲究分餐;也有人认为中国菜偏感性、西方菜偏理性,……
请从中外、中西对比的角度谈谈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优劣。
三、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提倡:人际之间仁爱、和睦,“和为贵” ;个人要修身养性、诚实守信;管理者本身要“以身作则” ,正人先要正己;以义统利、义利兼得……这些思想曾深刻地影响了近代以来东亚国家,如日本、亚洲四小龙等国的企业发展。被誉为“日本近代工业化之父”的涩泽荣一,就倡导经济与道德合一,提出“《论语》与算盘”并行不悖论。
请谈谈儒家思想中那些还有益于现代企业管理?
四、中国古代园林按照风格特征分类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皇家园林,一类是文人私家园林。
请结合这两类不同风格的某一具体园林谈谈它们各自的风格特征是什么?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五、中国戏曲与古希腊悲剧、印度梵剧,被誉为是世界古代三大戏剧流派,她种类繁多,讲究唱、念、做、打,又分生、末、净、旦、丑诸角色,深受各阶层人民的喜爱,至尽流传不衰。
请结合你们当地的地方戏或某一具体戏剧谈谈中国戏曲的总体特征。

具体要求:
1.从以上五个题目中任选一题进行写作,要切中题目。
2.论文字数3000字左右。(专科2500字左右)

保护传统节日文化的首要工作是进行记录:“我们这代人要把我们看到的记录下来,因为过很多年它还是要变,就不是这个样子了,特别是现在手段更多,可以用文字记录也可以录像,这里有很多历史价值。但是抢救要注意一个问题,就是要保持连续性。不是说今天记录完了就完了,明天还是一样得记录。” 单纯的记录更多只适用“过去时”,“保护”与“发展”并重,才是更大意义上的“保护”。 每4年举办一届的奥林匹克运动会已成为全世界各族人民最为关爱的当代文化盛事,众所周知,它起源于公元前776年左右,古希腊人为祭祀雷电大神宙斯而举办奥林匹克竞技大会的风俗。历经2800多年断断续续的发展演变而至今日之气象,乌丙安评价它“为发挥古代民俗文化资源的现代化效应树立了最高典范”。

要认识并发挥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效应”,就必须首先对其进行现代性认定,即对其在现代生活中的存在价值进行认定。在此基础上“对传统民俗文化遗产作出选择,以便认定某些文化资源本身潜在的现代性价值,使其中许多民俗事象不再是‘古化石’或‘历史残留物’,而是把过去引向未来的文化财富。”他还谈到了许多具体措施,比如推动文化保护立法、建立专业协会和专门的民俗文化博物馆等等。

有关传统节日文化保护的话题,还会继续下去。记者以为,似应把“传承传统”和“吸纳先进”结合得更紧密才好。 不同于多数青年,记者喜欢听京剧,但仅限于部分曲目。同时我很清楚自己的这种喜欢不是出于自觉,不是因为京剧是国粹而听众日稀就主动去“尽义务”,而是出于自发,我认为许多京剧选段确实非常“好听”。可以说,是京剧自身具有的魅力感染了我,而不是笼罩在它身上的“传统文化精粹”等诸如此类的光环。在我看来,用“危机”或是“尴尬”来形容京剧目前所面临的形势和处境,是带有感情色彩和主观倾向的。实际上京剧只是不如以前辉煌,它在特定的时期归到应有的位置上了。而在这一过程中,京剧损失的是以往的地位,真正的审美魅力和艺术价值则并未消损。基于这一判断,我不认为京剧会消亡———至少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而那些该送进博物馆的部分,只管送进去就好了。 传统节日———或者说它里面蕴含的核心价值也不会消亡,这是我的看法。对部分“洋节”,我也相当欢迎并乐在其中。“洋节”里体现出的先进的文化,比如“以人为本”的思想,有什么必要去排斥呢?(断裂、整合中的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南方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5-25
一.端午节起源:

端午亦称端五,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

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端午节的别称之多,间接说明了端午节俗起源的歧出。事实也正是这样的。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时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种说法,诸如: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

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与屈原联系起来。俗说屈原投江以后,当地人民伤其死,便驾舟奋力营救,因有竞渡风俗;又说人们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为蛟龙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粽子样。
第2个回答  2009-05-25
这个你才给10分。。。。。

有1000分以上估计会有人帮你写。。。不行就2000分。。
第3个回答  2009-05-26
..............................................................................5.戏剧史家说的:世界上曾经有三大古老戏剧文化。一是古希腊戏剧,二是印度梵剧,三是中国的戏曲。古希腊戏剧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200多年后,它便衰微中落,但后世欧洲的戏剧文化都是由它派生演化出来的;印度梵剧形成时间不详,它也早已是文化陈迹,但东南亚各国的歌舞没有不受它影响者;中国戏曲最年轻,至公元11世纪才正式登堂入室,但由于它积蓄既久,来源亦多,故而潜藏了特别旺盛的生命力。800余年来,非但未见衰败,反而根深时茂、繁衍派生,形成大大小小317个地方剧种。这使中国变成一个实力雄厚的戏曲大国,更使中国积累了异常丰富,任何国家都无法与之相比的剧目、剧种。剧论、表导演及唱腔音乐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