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片中频频出现的“茅山道士”在历史上有真实原型吗

如题所述

上世纪80年代,香港电影曾开创出被称为“灵幻功夫片”的新片种,这类以灵异鬼怪与功夫喜剧为主题的电影名噪一时,卖座的《僵尸先生》、《一眉道人》等影片,让林正英饰演的“茅山道士”形象不得人心。不过港片中的“茅山道士”,当然只是电影言语描画出来的艺术形象,想象成分居多。那么老港片中频频呈现的“茅山道士”的真实原型究竟是什么?

“茅山道士”与香港民间宗教文化
香港的民间宗教文化带有浓厚的地域颜色,在正统的儒释道三教之外,生动着喃呒、六壬、茅山等中央教派的从业人员。他们不同于普通意义上的宗教神职人员,而被学界称为“民间仪式专家”,他们的仪式混合了道教、佛教与民间信仰的内容,并带有巫术成分。

在电影里,林正英头戴黑色的瓦梁巾,镶着帽正,身穿黄海青或对襟袍,正是在民间被俗称为“喃呒佬”的典型装束,这种形象在当代香港庙堂中仍很常见。而影片中林正英行咒施符、劾鬼驱邪的情节,则是属于另外一种“茅山师”的法术。
新界北部地域传播的《道统永传》中说:“其习或为黄冠羽士、或为告斗星巫、或演法茅山、或为设送邪煞,此各道巫,俱尊老君为道教之主。”

他们固然都号称为尊奉道教的老君,但来源却不一样,黄冠羽士指的是道士,告斗星巫指的是术士,而演法茅山者与设送邪煞者,指的是巫师。三者本来界限分明,但在香港复杂的民间宗教文化背景下,教派之间互有杂糅,连当地人也无意去分清他们的身份异同。电影里的“茅山道士”理论并非道士,而是多重身份在角色组合后的产物。

“茅山道士”这个形象,打扮固然与“喃呒佬”相同,并借用了道士的身份标签,但主要表现的是行茅山法的巫师,民间称他们为“茅山师”或者“茅山师傅”。这里说的茅山法,是民间巫法的一个流派,与正派道教的茅山上清派并不是一回事。

巫教中的“茅山法”
在民间,普通将茅山写成“茆山”,或者“毛山”,他们的教派被称为茅山教,20世纪30年代,人类学、民族学的学者在两广瑶山地域的调查中发现了茅山教,惹起了汉学界的留意。盛行于两广地域的茅山教,与福建的闾山教、湖南的梅山教等有很深的渊源,这些民间巫教通常被称为“法教”,又称作“师教”。巫教的行法者被称为“师公”、“端公”,即古代文献中所说的“师巫”,福建建阳地域的师公,更是自号为“巫流弟子”。

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在区别巫术与宗教时提出,“巫术是适用的技术,一切的动作只是抵达目的的手腕”,巫术是一种准宗教现象,但巫术(或巫教)不同等宗教。

巫教的师公们没有宣扬经典与教义,而是控制方技巫术,为寻常百姓提供超验性的效劳,在古代农业社会的社会生活中,他们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巫教是属于中国传统社会里士大夫文化、俗文化之外的神秘文化,其长期隐没于底层社会,致使遭到官府的打压。《大明律》中指出“凡师巫假降邪神、书符咒水、扶鸾祷圣,自号端公、太保……一应左道乱正之术”,以法律的方式遏止茅山法等巫术。

但在明代,还呈现了一部反映巫教作品的小说《海游记》,全称《新刻全像显法降蛇海游记传》,书中试图将巫教与三教并列,称“自天地开辟之后,人民安业,以儒、释、道、巫四教传于天下”,反映巫教文化在民间社会的影响力。

在《海游记》中,闾山法与茅山法被以为是巫教中的正邪二派,书中描画的闾山与茅山,均是神话世界之中巫法胜地,并非理论存在,当然也就不会是指道教中的茅山。

经过汉族移民的传播,闾山、茅山、梅山等巫教也在南方少数民族间普遍传播,在瑶族、壮族、侗族、仡佬族、畲族等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巫教占领了中心部分,例如畲族的《开山祖图》上就绘有其祖先“茅山学法”的内容,这也是宋代以来少数民族汉化的重要途径。

道教茅山中的“上清道士”
而道教的茅山上清派,是指以江苏句容茅山为中心展开起来的上清派。上清派第一代宗师是南岳夫人魏华存,被誉为“山中宰相”的陶弘景则是第九代宗师,他常居茅山,在此开设道馆传授《上清经》,使得茅山成为上清派的活动中心,茅山由此扬名。魏华存夫人于东晋兴宁二年(364),初次将《上清经》授予琅琊王司徒舍人杨羲。

从兴宁三年(365)开端的数年间,仙真们陆续降临在护军长史许谧的家中授道,一种全新的宗教思想体系,就在夜色下的神启活动中降生。到了南朝,隐居先生陶弘景将茅山降授的内容搜集整理成《真诰》一书,严谨地记载了仙真留下的高尚华美的言语,司马虚等西方学者将之称为“茅山的启示录”。

那么正轨的上清派道士应是一种怎样的形象呢?
上清派是唐代道教主流,有茅山与天台山等支系。天台山道士应夷节的学道阅历可视作上清道士的人生标杆,他7岁慕道,13岁出家学道,从15岁参受正一经箓开端,至32岁进受上清经法,获得了唐代最高的道教法位。他的终身经过学习三洞经典,取得相应法位的过程,类似今天的学位制度,而与电影中行使驱鬼技艺的“茅山道士”大相径庭。

因此,在六朝肉体史上具有重要位置的茅山上清派,与民间社会盛行的巫法茅山教,二者本无关联,由于电影的强势影响,才让部分观众堕入混杂是非的尴尬境地。
古代小说笔记中的“茅山师”
此外,在历代志怪小说与文人笔记中还记载了很多“茅山师”的故事,他们仰仗各种禁咒符术,可以治鬼驱狐,固然写的是幽明两界的奇闻异事,但其中更能折射人情世态,这或许是香港灵幻功夫片创作的思想渊源。不过,古代小说中控制茅山法的人指的就是师巫,有时分他们被称为法师,当然不是指来自茅山的上清道士。宋代洪迈《夷坚志》记载,有一个行茅山法的俗人,“虽非道士”,但却被里俗百姓称为“谭法师”

。话说在江西德兴县,有一老狐化作人形,变成黄老翁的样貌,常去探望他在外耕田的两个儿子,故事的结局令人唏嘘,黄老翁被两个儿子误认作是狐妖而杀死,而最后谭法师呈现,让冒充黄老翁的狐妖现形,将其扑杀。

明代湖南人江盈科也记有一个故事,说他的家乡有一个叫做李四的师巫,他学的茅山法多是害人之术,“试之立验”,可以令墙团结、令酒发酸、令绳折断。一次,他运用巫术戏弄一个正在走路的女子,女子的裙带突然自动褪落,后来他才看清这女子就是他女儿,自此成为笑柄。

清代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中也描写有茅山法师与狐妖的故事,与官场索贿的行径很相似。有一户人家遭遇狐患之后,联络了一位茅山师,在他准备动身驱狐的时分,遇到一位老翁,老翁自称与狐交好,出了高额的贿金打通了这位茅山师,阻止他前往驱狐。贪婪的茅山师得钱后并未罢休,而是用“雷斧火狱”相要挟,不时向各处的狐妖索要金银。最后,不堪其扰的狐狸盗走了他的符印,令他癫狂自杀。

关于普通百姓而言,影视作品与世俗小说的影响力显然比宗教原典大得多。因此在理想生活中,常有人根据老港片中“茅山道士”的虚拟形象,讯问真正的道士能否“抓鬼捉妖”,遇到这般提问,道士们若非哑口无言,即是啼笑皆非。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