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八宗的各自思想是什么?

如题所述

大乘有八个宗派,华严宗,天台宗(也称法华宗),三论宗、法相唯识宗,律宗,净土宗,禅宗,密宗。华严宗依华严经而立宗,故名华严宗。此宗以中国唐时杜顺和尚为始祖,后来为贤首国师所发扬,故又名贤首宗。此宗论一切万法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一切互不相碍,互相融入。以高度平等的眼光,体察万事万物。修行方法是发“四愿弘誓:(一)众生无边誓愿度。(二)烦恼无尽誓愿断。(三)法门无量誓愿学。(四)佛道无上誓愿成。修学普贤十大愿,修学禅定坐法,睡眠的修行方法(洗脚,右卧,观想光明)。据说读诵《华严经》,能得到很大利益,此类灵怪事例也很多。寺院有山西省五台县的显通寺,山西省台怀镇的塔院寺,陕西和山西的华严寺。净土宗是中国佛教宗派,因专修往生阿弥陀佛净土法门,故名。主要经典是《无量寿经》。净土信仰源于古印度。古印度认为人生苦海,从而寄希望于超脱现实,往生极乐净土世界。净土宗较为普及,有所谓“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的说法,一直流传至今。修行方法是念佛,发愿。在家也可修行。寺院有安徽省宣城市的弘愿寺,北京市的红螺寺,沈阳市的慈恩寺,上海市的龙华寺、圆名讲堂。律宗因着重研习及传持戒律而得名。实际创始人为唐代道宣。律宗的教理分成戒法、戒体、戒行、戒相四科。戒律繁多,修行不易。修行方法是以戒为师,依戒才能生定,依定才能引发智慧,而达到解脱。在家也可修行。寺院有广西阳朔县的鉴山寺,陕西省长安县的丰德寺,江苏省句容市的隆昌寺。法华宗因创始人智常住在浙江天台山,又名天台宗。其教义主要依据《妙法莲华经》。元明以后,该宗学者往往兼倡净土,形成“教在天台,行归净土”之风。该宗以“一念三千”、“三谛圆融”及“六即佛说”为中心思想。“一念三千”即“一念”属心,“三千”指法界。三千法界是一念心造。提出实相和止观。止是定,观是慧,摄心入止为定,静明观照为慧。以实相阐明理论,用止观指导实修。使凡夫明了佛法相通,克服佛道高不可攀的自卑心理。修行方法大多是以修持禅定为中心。三种止观:渐次、不定、圆顿;四种三昧:常坐、常行、半行半坐、非行非坐。常坐三昧,专心一意坐禅,以真如法性为所缘境,口中称念。能够了达迷悟不二、凡圣一如的境界。常行三昧,在规定一定的时间,站立行走,在禅定之中,能够看见十方诸佛清楚地站立在自己的面前,因此又叫作佛立三昧。此外,也有诵念《法华经》的。寺院有浙江天台县的国清寺,山东省青岛市的湛山寺。三论宗认为如来所说经教,不分高下优劣,但因众生的根性千差万别,而有种种法门。随机施教,因病授药。总说世间、出世间万有诸法,都是从众多因缘和合而生,这叫缘起。离开众多因素的条件,就没有事物独立不变的实体,这叫无自性,也就是性空,缘起事物的存在就是性空。但为随顺世俗的常识,而说有缘起的事物,把缘起和性空统一起来,这就是中道。此宗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只因迷故,为无明妄想所蒙蔽,执外境为实有,所以成为众生而流转生死,若能彻悟诸法毕竟空寂,顿歇无明烦恼,除去颠倒妄想,而本有的法身佛性、万德庄严自然显现,名为成佛。然由于众生根性有利钝,惑障有厚薄,成佛就有迟速。利根众生,可以顿得佛慧。钝根众生,积修万行,经过五十二位次最终达到佛果妙觉。成佛与否,关键在乎迷悟。此宗章疏曾被毁殆尽,几成绝学。清代末年,杨文会居士从日本将此宗失传的章疏取回,世人方能探讨而窥其全貌。修行方法是依据四念处法门,也就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等四种法门,修学四念处,对于生命的妄执爱着,就会慢慢降伏减低,去除我爱、我慢、我见、我痴,而悟身空。寺院有浙江省绍兴县的嘉祥寺,江苏省南京市的栖霞寺,陕西省西安市的草堂寺。唯识宗,又名法相宗,实际创始人是唐朝三藏玄奘大师,集大成者是玄奘大师门下高足窥基法师。玄奘大师在唐太宗贞观三年,只身从长安西行印度,历经十七年,带回六百多部佛经,其中主要是唯识宗的宝典。万法唯识,说明宇宙万有悉皆心识之动摇所现之影像,认为世界现象都由人的第八识即“阿赖耶识”所变现。认为认识对象是由认识主体产生的,不是客观实在的,即认识对象是“唯识所变”的。要求以万法唯识的观点,去除对所有心外之物的分别执着,循序渐进,断除执障,趋向悟道证果。本宗有三性说、五重观法、因明学说等,义理繁琐。晚唐以后,逐渐衰微。但唯识思想,为王夫之、谭嗣同等引用。修行方法分为五个阶位:资量位、加行位、通达位、修习位、究竟位,最终转识成智,识是我们自己,是生命的根本;智就是佛性。寺院有陕西省长安县的护国兴教寺,陕西省西安市的大慈恩寺。禅宗的经典有《楞伽经》和《六祖坛经》。以菩提达摩为中国始祖,故又称达摩宗。禅是禅那(巴利文Jhāna,梵文dhyāna)的简称,汉译为静虑,是静中思虑的意思,一般叫做禅定。此法要求一心参究,以期证悟本性,这叫参禅。六祖慧能是禅宗的发扬光大者,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意指透过自身实践,从日常生活中直接掌握真理,真正认识自我。他们将禅视为对本体的领悟,或是指对自性的彻见。换言之,凡人与佛只在一念之差。这是世界佛教史尤其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禅宗有一传说,一次,释迦牟尼在灵山会上说法,他拿着一朵花,面对大家,一言不发。听众们面面相觑,不知所以。只有迦叶会心地一笑。于是释迦牟尼便高兴地说:“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因此禅便在一朵花和一个微笑之间诞生了。慧能以后,禅宗广为流传,于唐末五代时达于极盛。修行方法有生活中的喝茶吃饭劳动等,有棒喝,有打坐。寺院有广东省韶关市的云门大觉禅寺,浙江省杭州市的灵隐寺,河南省登封市的少林寺,上海市的玉佛禅寺。 小乘二宗:成实宗,俱舍宗  成实宗和俱舍宗习惯上被视为中国佛教宗派中的两个小乘宗派,其实它们仅是两家专重研究的学术派别而已,其在师资相承的过程中,并没有形成宗派的规模,其教义理论的特点,与一般宗派所需具备的结构也相去甚远。  成实宗:中国佛教学派,亦称“成实学派”。以研习、弘传古印度诃梨跋摩《成实论》而得名。其学者被称为“成实师”。  《成实论》的思想含有许多大乘义理,当时不少学者往往也融《成实》来讲大乘,所以一般以为《成实》为大乘的一类。首先对《成实》学发难批评的是三论宗学者。该派学者认为,《成实》托名谈空,但此“空”非大乘究竟义,实为小乘,且乱了大乘中观之正义。而《成实》派学者也相应地作出反驳,双方往来论争,一时难辨高下。至陈隋之间三论学大家吉藏(549~623)以其渊博的常识和在当时的名望,指出《成实》学不明二谛,没有完整的判教学说,不得归入大乘流,以大乘学统评判《成实》不够纯正。从而使《成实》学派的性质得到了确定,并导致了此学派日趋消沉。唐初法相唯识学兴起后,作为一个学派的“成实师”也就消失了。  俱舍宗:中国佛教学派,以研习、弘传古印度世亲大师的《俱舍论》而得名。其学者被称为“俱舍师”。因《俱舍论》在中国有新、旧两种译本,所以俱舍宗也分新、旧两个时期。俱舍宗所研究的范围多属小乘教义,故此宗被判为小乘。  《俱舍论》全名《阿毗达磨俱舍论》。“阿毗”意“对”,“达磨”意“法”,“俱舍”意“藏”,合言“对法藏”。又“阿毗”还有“更上一层”的意思,故此论也叫“大法”、“无比法”。古印度世亲大师著。为小乘向大乘过渡时期的著作。主要介绍一切有部关于世界、人生和修行的学说。《俱舍论》第一个译本是南朝陈真谛大师的《阿毗达磨俱舍释论》,二十二卷,称“旧译”本。后唐玄奘大师重译,名《阿毗达磨俱舍论》,三十六卷,称为“新译”本。  在俱舍宗出现之前,中国已有专研“毗昙”学的“毗昙师”,毗昙是阿毗达磨的缩写。毗昙学主要通过分析佛教法相名理之学来表述对世界和人生的看法,由此揭示解脱成道之路。此学盛行于南朝宋、齐、梁诸代。真谛译出《俱出释论》后,毗昙学开始被俱舍宗取代。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