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例说明古代汉语被动表示法有几种类型古代汉语的简

如题所述

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式叫被动句。常见的被动句有以下几种形式:

1.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即“谓语+于……”如: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2.在动词前边用“见”表示被动,构成“见+谓语”的形式。如: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司马迁《屈原列传》

如果需要把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介绍出来,可在动词后加介词“于”,构成“见+谓语+于”的形式。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3.在动词前边加介词“为”,构成“为+动词”的形式。

这种句式的“为”和“见”不同:“见”是助词,不能带宾语,所以它总是紧挨着动词;“为”是介词,它可以紧挨着动词(省略了宾语),也可以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如: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用“为”引进主动者,谓语前再加“所”,表被动,构成“为……所……”式。如: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为……所……”,自产生后,就成了古汉语最常见的一种被动句形式,并且一直沿用到现代汉语里。但是,在古汉语里,“为”的行为主动者有时可以不出现,或被承前省略了,变为“……为所……”的形式,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10
①于字句:介同于“除了可以用在被动句里引进动作
行为的主动者外,这可以介绍动作行为的处所等。
如“百里奚举于市”
②乎字句:用在被动句里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志乎古,必遗乎今”
③为字句:在及物动词前加介词“为”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构成“为+名词+及物动词”的被动句式。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④为……所……句:“为+名词+所+及物动词”的被动句式
“大月氏王为胡所杀”
⑤见字句:在及物动词前加表被动助动词“见”,构成“见+及物动词”的被动句式,如“才高见屈,遭时而然”
⑥见……于句:“见+及物动词+于+名词”的句式,这是一种比较完善的被动句式“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⑦被字句:在战国末期出现,汉代用得较为普遍但还是不能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只是一个帮助表示被动的助动词。“国一日被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