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如何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如题所述

河北省鹿泉市寺家庄镇东营学校 段瑞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应体现出教育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我们的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确定了我们教育教学的定位: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个观点集中体现了“以人为本”教育理念,要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论,我们教师就必须牢牢占领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这一理论。一、 教师角色转变任何改革首先是思想观念的转变。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宰,学生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对象。以前我们教师站在讲台上严肃认真地讲解,学生规规矩矩地坐在座位专心听讲。而新课程要求教师不再是单一的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精深的学问、浓厚的教学兴趣、高尚的人格、友好的态度以及合理言行,都将成为学生观察、注意和模仿的对象。二、 课堂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新的教学理念呼唤教学要彻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参与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使学生获得怎样学习的技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要以平等、尊重、相互配合的融洽关系相处,学生主动地参与课前准备活动、课堂教学活动、课后延伸教育活动。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成为受教育的主体,增强主人翁意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主动参与的教育活动中学生的学习能力才会一步步得到提高。三、改进教学模式,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人本主义教育家坎姆勃斯认为:“教师的任务不仅是规定、传统、模板、发号施令、欺哄,它也是管理存在的过程。这个角色要求教师是促进者、鼓励者、帮助者。”而教师要当好教学的促进者、鼓励者、帮助者,就必须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空间,以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教师要切实转变观念,尊重学生的人格。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要让每一个学生在人格上得到最大的尊重。比如在课上,一位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出现了一点偏差,教师立刻打断学生的话想予以纠正,但又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错误,完全可以诚恳地对那个学生说:“我打断了你的话,对不起!请你继续说下去!”所以,我们教师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不妨蹲下身来或坐在学生中与他们谈话,不妨耐心听完他们那不够流畅甚至答非所问的话,不要让他们仰视我们……这样,学生会加倍地向我们教师学习,学会尊重他人,形成健全人格,并且使师生的心融为一体,产生共鸣。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权利。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尊重学生的思考权力和精神自由,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提倡学生展开思维碰撞,鼓励学生发表富有创造性的解题观点或看法,从而启发学生的创造思维。教师还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每个学生是有个体差异的,教师要尊重这些差异,在教育教学中要创设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教学情境,使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都得以发挥,个性得到发展。五、正确评价学生教师在对学生实施评价时要改变过去单一的评价,显性的、静止的评价转变为多元的、隐性的、发展性评价,注重学生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切实以“人性化”为原则,结合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因此,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们教师评价学生要注意把过程和结果结合起来,重视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态度的投入程度,看其获得的知识程度和能力发展是否与态度的投入相符合。学生的头脑是一个待点燃的火种,教师的职责就是帮助学生把这火种点燃。“以人为本”的教育就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我们教育者,务必端正教育教学思想,丰富专业知识,提高教学技能,把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切实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为培养建设祖国的栋梁,贡献自己毕生的力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8-10
“以人为本”,在教学中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主要包含三层意思:一是教学要以学生的兴趣、意志、情感、知识、能力、创造性等为出发点,教什么和怎样教都要适应学生的发展需要;二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三是把学生的发展情况尤其是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培养,作为评价教学的重点。实施新课程,任课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1.
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的探究。
教学导入是指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精心设计引入新知的过程。教师要创设各种情景,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我国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只重视知识的积累和知识的注入,而忽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被动学习,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益不高。而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情景创设正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切入口,教学过程中的导入必须精心设疑,巧设悬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唤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他们丰富的联想。
2.
探究新知——积极思维,质疑创新的探究。
教学是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新课改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组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鼓励学生质疑创新,发展创造性思维,提高创造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让所有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在质疑、释疑、解疑的过程中,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3.
巩固练习——形式新颖,由浅入深的探究。
4.
课堂总结——突出重点,强化难点,教学相长的探究。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课堂总结,能引人深思,拓展想象的空间,使教学内容得到升华和总结,更能为学生的后继学习埋下伏笔。因此,课堂小结不能千篇一律,教师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学生整理、归纳,开阔学生的思路,在和蔼、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把一堂课推向高潮。
5.
课堂教学环节模式的建构。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所建立的比较典型的、稳定的教学秩序。不同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会以教学活动中诸要素的不同组成方式,反映不同的教学思想,揭示不同的教学规律,显现不同的教学功能,获取不同的教学效果。原来的课堂教学环节一般是复习铺垫、导入新课、学习新授、巩固练习、课堂小结。随着课改的深入和推进,课堂教学环节也在不断变化,但并没有也不应有固定的模式,这就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摸索、建构。
此外,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不仅仅要求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有所突破和创新,对教师本人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教师本人要有丰富的人文情怀,对学生充满关爱,对生活充满激情,对工作充满动力,对人生充满向往……常言说,只有幸福快乐的老师,才能教出幸福快乐的学生。从这一点上来讲,“以人为本”不仅仅是一种教育理念,更是一种人生态度。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信任学生、尊重学生、发展学生,从自身做起,从细节着手,就一定能达到“以人为本”,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