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防治指南?

如题所述

预防糖尿病,首先应该严格饮食控制,最好采取分餐制,每餐主食不要超过一百克,不要吃高热量的食物,也不要喝饮料,水果尽量在两餐之间吃。其次应该控制体重,因为肥胖的人容易得糖尿病,所以要坚持锻炼,每天锻炼至少一小时以上,做的锻炼有游泳、骑自行车、快走、慢跑等等。
糖尿病人的饮食的控制也是非常重要的。 1、少食油腻食物 元旦期间合家团圆、高朋满座,每餐的食物既丰盛又富含极高的热量。但此时请不要忘记糖尿病饮食的原则:总量控制,结构合理。不仅要控制总热量的摄入量,而且三大供能物质比例还要适当,二者不可偏废。元旦期间的饮食结构中脂肪和蛋白质所占比例往往会比平时高十几倍,这对糖尿病患者极为不利,极易引发高血压、冠心病等。 2、饮食要粗细搭配 低升糖食品包括碳水化合物的主食,最好是粗细粮搭配,可以吃些含粗膳食纤维较高的食品,如燕麦片(散装)、小米、荞麦米、荞麦面粉、全埋粉类为主。副食可以以绿叶菜、菌菇类、瘦肉以猪里脊、牛里脊为主,还可以吃些清蒸鱼,蛋清。需要禁忌的食品有油炸食品、动物内脏、各种含糖饮料、含糖量高的碳水化合物、白酒、巧克力、冰淇淋、浓汤、浓茶、咖啡、奶茶、果珍、含糖奶粉等。 3、也要适量吃点水果 许多糖尿病患者认为水果中含有丰富的果糖和葡萄糖,吸收快,容易引起血糖的升高,所以主张糖尿病患者不要吃水果。其实,只要掌握吃水果的时间、数量及品种等,不仅无害,反而有益。糖尿病的饮食治疗本来就提倡食物品种多样化。除了有提供能量的糖、蛋白质和脂肪外,还要有提供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的蔬菜、水果及菌藻类。水果本来就是糖尿病患者必不可少的营养品,并没有禁忌。 糖尿病患者饮食最主要就是保证血糖的稳定,在保证血糖稳定的情况下,尽量多吃各种食物,保证营养的均衡。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11-26

很多人判断血糖控制好不好的指标,就是血糖的数值,实际上只看血糖数值并不可靠,关键还得看血糖是否平稳,因为血糖的波动对血管的伤害,才是最大的!


    血糖控制怎样才算平稳?

    我们的血糖是一直在变化的。吃饭后血糖升高,餐后随着时间延长,血糖逐渐降低。血糖最高点多出现在早餐后 1 小时,而最低点出现在凌晨 2~3 点。

    正常情况下,一天内的血糖波动幅度小于 2~3 mmol/L。每天与每天之间的平均血糖波动幅度一般在 0.8 mmol/L 以内。

    为什么血糖平稳最重要?

    血糖不稳更加会伤害血管,可能引起一系列的并发症:

    A. 血管受损:波动性血糖,更易引起血管受损,导致动脉粥样硬化,造成心脑血管病变,引起冠心病、脑梗塞等。
    B. 肾脏和视网膜细胞受损:大起大落的血糖,使肾脏和视网膜细胞大量受损,导致糖尿病肾病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展。
    C. 胰岛 β 细胞分泌功能下降:血糖忽高忽低,能分泌胰岛素的胰岛 β 细胞也“心力交瘁”,分泌功能大打折扣。
    D. 损伤神经:血糖的迅速变化,还可能引起感觉神经的损伤,引起手足麻木、疼痛等症状,于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就找上门了。

    怎样判断自己血糖是否平稳?

    一天以内,血糖最高值和最低值之差,在 3 mmol/L 以内为好,如果超过 6 mmol/L,则血糖波动大。
    对于 60 岁以下、无明显并发症的 2 型糖尿病患者,建议空腹血糖控制在 4.4~7.0 mmol/L,非空腹血糖控制在 4.4~10.0 mmol/L。
    60 岁以上、有严重低血糖史、有明显并发症的 2 型糖尿病患者, 或者诊断为 1 型糖尿病的糖友,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适当放宽目标范围。

    平稳血糖,6招搞定!

    为避免血糖波动,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保证餐前血糖和餐后 2 小时血糖的稳定。为了达到这一效果,主要从这几个方面着手:


    1、是否进行饮食管理


    有些糖友饮食控制不严格,如晚上应酬多、聚餐多;有些糖友瓜子、花生、油炸食品等零食吃太多;也有的糖友控制得过严,像“苦行僧”一样,最终导致营养不良。以上这些都是应该避免的问题。

    2、是否设定合理控糖目标


    合理降糖是基础治疗,关键是“合理”二字。降糖治疗要个体化,不同的人,降糖目标和方案不同。例如,年轻糖友、没有并发症者、新诊断的糖友在治疗上应严格;七八十岁的老年患者,或已出现并发症者,降糖的目标要适当放宽,否则可能出现严重后果。

第2个回答  2021-11-26
糖尿病是非常常见的一种内分泌代谢失常性疾病,是由于血糖过高从而使得各种靶器官受到损害。比如出现心脑血管的并发症、出现皮肤的并发症、出现眼底、肾脏的并发症等这些慢性损害和急性损害的并发症为主的一种代谢性疾病。血糖增高其实患者开始并没有什么症状,往往患者以并发症的出现而去就诊。有的患者皮肤出现疖子、出现痈反复发作以后到医院查到是糖尿病。有的患者会以比如冠心病、脑血管病、肾脏疾病去就诊以后发现有糖尿病。甚至有的患者只是在某次体检中发现血糖增高而诊断为糖尿病。所以糖尿病被誉为甜蜜的杀手,但它因为没有症状而往往被忽视,这都是非常可怕的疾病。所以得了糖尿病以后建议患者一定要规律用药,改善不良生活方式,定期复查防止疾病加重。
糖尿病的治疗措施,它需要综合性的治疗,就是之前我们提到的饮食,非常重要,第二个是运动也很重要,它是本身就可以降血糖的。第三块就是我们的药物,治疗的药物这块可能需要医生,然后最后我们还有手术,这是目前来说新的提上日程的,叫代谢病手术。对于我们特别胖的,BMI大于30以上的,甚至34以上的糖尿病人,他可能对于药物的反应也不好,对于胰岛素的反应也不好,各种治疗手段可能都比较差,运动又走不动的这种,我们会推荐代谢病手术。所以说他的治疗措施就跟大家说,饮食和运动只要你学会就好了,应该怎么样吃饭,什么时候运动。
对运动提醒一句就是,我们建议每周要达到150分钟这样,就是你可以分配,比如说一次30分钟5次,中等强度的,不是溜达溜达,买买菜,做做家务这些个不算。而是要慢跑或者是骑自行车,然后打球这种中等强度的运动。当我们把饮食和运动做好了,建立一个健康的生活方式之后,后边这两块治疗的内容,包括我们说的治疗的药物应该选择哪种,要不要打针这都交给医生,包括我们需不需要做手术,能不能做手术,你做了手术是不是会有益处,这也交给医生,如果这四块我们都能做好的话,糖尿病的治疗就是比较完美的。
糖尿病的预防有很多方法,如果是易感人群,如孕妇生孩子超过8斤以上,这个时候一定要注意不能再吃甜食,要控制体重,不能太胖,要经常体检,将血脂、血压都控制在正常范围内。饮食方面要注意多吃素,少吃肉,少喝酒,多锻炼,能有效地预防血糖升高。有些易感人群,如父母都有糖尿病,则孩子也会更容易患有糖尿病,糖尿病的预防在易感人群身上尤为重要。BMI最好控制在24、25以内,如果BMI超过25,就是肥胖,如果BMI>30,可能是严重的肥胖。所以在平时预防的过程中,避免肥胖,才能有效地防止糖尿病的发生。
第3个回答  2021-11-26
本书概述了糖尿病诊断、分型、病因学与发病机制,启发读者正确理解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在糖尿病发生中的致病作用;胰岛素抵抗、肥胖、免疫调节失调和胰岛破坏、胰岛β细胞功能衰竭的关系;以及糖尿病带来的严重危害。
本书循证医学的启示、现代医学科学发展及临床治疗的新方法、新技术渗透全书,详细介绍了新型口服降糖药、各种胰岛素制剂及其选用,强化治疗与其方案,可操作性的饮食、运动治疗指导方案、并发症的预防及干预方案等,为医生能迅速处理并解答病人提出的各种问题提供了方便。指南所附名词解释有助于基层医务人员及糖尿病人对现代医学知识的学习。
病情分析:预防糖尿病首先甜食尽量少吃,另外含有淀粉类的米和面做的主食也要少吃,因为淀粉进入人体经过代谢会转变成葡萄糖使血糖增高,平时可以多吃一些含有粗纤维类的蔬菜或者粗粮,可要配合适当的运动,消耗多余的能量,有利于控制血糖的增高。
病情分析:加强锻炼身体,控制体重,避免腹型肥胖,提高心血管功能,控制饮食,调整饮食结构,低盐低脂低糖饮食,规律饮食,控制糖份、脂肪、淀粉的摄入量,可以适当多吃一些蔬菜动物蛋白。定期体检,检查尿糖,血糖等,一旦发现糖尿病前期表现积极控制,提高对糖尿病及并发症的认识。
第4个回答  2021-11-26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共分十八章,介绍了糖尿病的现状与流行趋势,糖尿病的危害性,糖尿病的定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自然病程,糖尿病的诊断及分型,糖尿病发病的危险因素,肥胖病,代谢综合征,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的筛查及干预,糖尿病的三级预防等。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采用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委员会1999年修订的国际诊断标准和分型,从预防疾病出发,强调加大社会宣传力度,重点关注糖尿病高危人群的筛查,早期发现和监护,在治疗方面,制定和完善糖尿病的三级管理,运用健康教育,使患者掌握防治知识,进行自我管理。

40年来,随着我国人口结构及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从少见病变成一个流行病,患病率从1980年的0.67%飙升至2013年的10.4%。为有效防治这种疾病,从2003年至2017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相继颁布了五版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



扩展资料:

我国糖尿病有以下五个流行特点:

1、以2型糖尿病为主,1型糖尿病及其他类型糖尿病少见,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

2、各民族间的糖尿病患病率存在较大差异,其中满族患病率最高为15%,藏族较低为4.3%。

3、经济发达地区患病率明显高于不发达地区,城市高于农村。

4、未诊断糖尿病比例较高。2013年的全国调查表明,未诊断的糖尿病患者占总数的63%。

5、肥胖和超重人群糖尿病患病比例显著升高至正常人的三倍。

糖尿病的饮食控制原则:

1、合理控制总热量。热量摄入以达到或维持理想体重为宜 。一般先计算标准体重,一个人的标准体重(kg)=身高(cm)-105,一般波动在10%以内为大致正常,超过标准体重20%为肥胖,低于20%为消瘦。 根据标准体重制定每天总热量摄入。 

一般休息时20-25千卡/公斤体重·天;轻体力劳动时25-30千卡/公斤体重·天;中等体力活动时30-35千卡/公斤体重·天;重体力劳动时30-40千卡/公斤体重·天。

2、食物成分比例分配要适当。碳水化合物 (主食、薯类、水果、甜食等)占50-55%;脂肪(动物油、植物油、脂、动物内脏、外皮、肥肉,植物的果实、坚果等)占20-30%; 蛋白质(由氨基酸所组成的物质,牲畜类的肉、奶,蛋类,植物蛋白,如豆类等、芝麻、瓜子及干果类)占15-20%。

3、饮食方案个体化。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饮食方案个体化、制定合理、较为详细的饮食计划。不采取禁食或偏食等强制性措施,防止营养失衡。

4、避免空腹饮酒、大量饮酒,少食油盐。应用磺脲类和胰岛素时应特别注意,尽量避免饮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