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达文诗词写作的本句意通美文摘抄

如题所述

  诗词的本句意通,简言之就是字顺意达,无语病。
  作为一个诗人,要做到字顺意达,无语病,看上非常简单,但因为诗词的调平仄、押韵、对仗等要求,很多大家、名家往往就在字顺意达上栽跟头,古人也不例外。比如黄巢的《题菊花》:“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这首诗气象很大,颇具豪情,但是他的首句“飒飒西风满院栽”,“西风”如何“满院栽”呢?这句诗的问题是在于一句诗表二意,一是说了“飒飒西风”,二是说了“《菊花》满院栽”,所以就出现了指事不明,表意不通,所以说是“语病”也不为过。无独有偶,有“三峡诗魁之称”的唐代大诗人皇甫冉也曾出现过这样的毛病,试看他的《秋日东郊作》:“闲看秋水心无事,卧对寒松手自栽。”句中的“卧对寒松手自栽” 也是“一句表两意”,出现了语病意不通,于理不合之处,躺着而对寒松,如何“手自栽”呢?倘若改为“卧对寒松山自嵬”,则意更顺达,境更高明。
  说到语句不通,我们再看杜甫《秋兴》其八:“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这句真是让人费解,元代的范德机在《诗学禁脔》中就委婉提出了批评,说:“错综句法,不错综则不成文章。”民国的刘师培在《论文杂记》中对此句也颇有微词:“夫鹦鹉、凤凰皆系主词,稻、粒、梧、枝皆系谓语,而杜氏必欲倒其词以自矜研炼,此非嗜奇之失乎?”他还提醒道:“夫今日所以不散议杜者,以其名事也。若初学作文之人,造语与杜同,必斥之为文理不通矣。”在我看来,此句是病句,今日之为诗者,万万不可学也!而杜甫《秋兴》中的另一首:“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刘云在《唐诗品汇》中直言不讳的批评道:“此七字拙,他日之泪,因丛菊两开?殊为难解也。”虽然教科书中有解释,说杜甫离开成都东归的途中,两次看到菊花,两次落泪,真的过于牵强附会。我们读诗,只能从一句诗的本意出发,语句不通,其他解释都是枉然的。
  除杜甫之外,杜牧的《念昔游》也有问题:“十载飘然绳检外,樽前自献自为酬,秋山春雨闲吟处,倚遍江南寺寺楼。”此诗转句中的“秋山春雨”便是字面不通,既然“秋山”下的雨,怎么又是“春雨”呢?另外末句“寺寺”作叠词用,与“楼”配用,非常不切,犹是“夹生饭”!若改为:“杏花春雨闲吟处,倚遍江南八百楼。”你看,这样一来则更具气势。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也鲜明指出这个问题,说:“诗人贪求好句,而理有不通,亦语病也。”写贾岛《哭僧》云:“写留行道影,焚却坐禅身。时谓烧杀活如和尚,此尤可笑也。”欧阳修举了这个例子,就非常有代表性,从字面上看,“焚却坐禅身”写了两件事,“坐禅”是生前事,“焚却”是生后事,若将两事并合一句来表达,就产生了歧义——“火烧和尚”,岂不搞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