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这句话的意思是,当事人看问题有时候由于很主观,反倒是比较迷茫糊涂,而旁观的人由于很客观,却能把问题看得比较清楚明白。

“当局者”和“旁观者”,原来指的是下棋的和看棋的人,后来就用来比喻当事人和旁观的 人了。下棋的人身在棋局之中,看棋的布局难免不够全面,会有遗漏现象,显得比较迷惑,可是在一旁观看下棋的人,由于能把整盘棋的双方布局都看在眼里,所以往往比下棋的人心里面更清楚一点。

生活中的许多事情也总都是这样的,当局者(当事人)比较迷茫的问题,旁观者反倒是会看得比较清楚明白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6-18



我们每个人可能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自己遇到一些事情时,往往手忙脚乱,不知怎么处理;当别人有事来找我们时,我们反而分析得头头是道,这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语出后晋刘昫的《旧唐书·元行冲传》,“当局称迷,傍(旁)观见审”,原是指下棋的人和看下棋的人,后引申为一件事情中的当事人往往因为利害得失考虑太多,认识不全面,反而不如旁观者看得清楚。如果要从心理学的角度,怎么解释这一现象呢?心理咨询师里外雅堂来和你说一说。

    阿斯伯内多效应: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曾写过一首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之所以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是因为我们所处的位置影响了我们的视角,使我们无法看清庐山的全貌,而我们的情感也影响了我们客观的认识庐山。这其实就是阿斯伯内多效应。

这就是说,当我们身处事情之中时,我们往往看不清事情的真相。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呢?分析其影响因素,大概有三点:

1.看问题的视角

欣赏庐山也罢,待人接物也罢,我们所选的位置,所采用的视角很重要。如果我们的观察点不好、不合适,就会看不清画面或者事实。譬如说,一块正反两面颜色不一样的木板,两面分别涂上红色和绿色,站在正面看的人,会说这个木板是红色的;站在反面看的人,会说这个木板是绿色的。结果两个人争得面红耳赤,其实两个人看到的都不是真相,他们只是因为站的位置不一样而只看到了其中一面而已。

2.情感卷入太深

对于一个事件,当事人往往有一个特点,就是情感卷入太深,在这件事情上倾注了太多的感情,使自己沉迷其中而看不清事实,被表象所迷惑。另一个真相是,多数人并不是那么能驾驭情绪,而是被情绪牵着鼻子走,导致个人行为被情绪左右,很难看清事情的客观真相。

3.心存私念

如果说当事人处处权衡利弊和得失,处理问题就会变得更加困难。因为人一旦存有私心杂念,就很难辨别是非。典型例子,熊家长维护熊孩子。有私心者无法做到集中精力,全心观察事物,即便是看到了全貌,也不可避免的产生偏心反应,无法真正客观的看待和处理问题。典型例子,同样是出轨,社会上往往骂来骂去,往往是骂女人的比较多。如果谁这个时候站出来说句话,就成了“女拳”。

    现实生活中这样的情况比比皆是,有没有办法解决这一情况呢

我们的周围环境时时刻刻发生着变化,而我们却似乎从来没有过这种感觉,因为我们身在其中,已经习惯了,感受不到。同时,周围环境的变化也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但我们却对此熟视无睹。等到有一天,我们离开了,再回来看看曾经熟悉的环境,猛然发现,这个环境变了。由于曾经的远离,我们的习惯没有改变,认知没有刷新,因而发现了周围环境的变化和差距,这就“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在现实生活中的另一种体现。

如何破解这种迷局现象?

1.选择站点

一个事件并非只有一个视角,尝试着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可以集思广益,让自己看到事情的更多面。例如,同样是失业,每个人原因各不相同;同样是原生家庭,每个人遇到的情况也不一样。

2.学会轻装上阵

事务缠太多,情感卷入太多,就无法看清问题,尤其是事件发生时所产生的情绪,严重影响了一个人对事情本身的观点和看法。比如一件事情让你很生气,如果你一直在气头上,就会看什么都不顺眼。而你把情绪梳理好了,再回过头看待事件,产生的是不一样的看法和感受。

3.真正做到心中无私念、成见

人与人相处时间久了,或者在某个环境中生活久了,往往会留下一些刻板印象,这些刻板印象严重影响了人对事物的判断和认识。譬如说你正好和一个很讨厌的人发生冲突,由于你本身讨厌这个人,那么看待这个问题时,就很可能会认为什么都是对方的错。

4.掌握变焦式观察法

所谓变焦式观察法,就是将自己想象成局外人,跳出局,看待事情。例如,或者将事情想象成发生在很久以前的;或者将事情想象成发生在别人身上的;或者将自己想象成一名长辈,来看待事情中的自己。

因此,在生活中要选择好观察事物的点,尽可能的多角度分析,从不同角度看到事物的多面性,了解事情的全貌,看清事情的本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不容易陷入迷局。

这里是心理咨询师里外雅堂:解析生活,分享心理,用另一个角度看世界。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3-03-20
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的《战国策》中,原文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它的本意是指在战场上,参战的将领和士兵往往会因为事情太过复杂、战况太过紧张而失去判断力,而旁观的普通百姓则由于站在旁边,没有直接参与,因此能够比当事人更清楚地看到事情的来龙去脉,做出更为准确的判断。
后来这个成语被引申为比喻一般情况下,当事人因为自身的情感、利益、经验等因素而难以客观看待事情,而旁观者则由于距离事情较远,没有太多情感和利益的牵扯,因此能够以更为客观、冷静的态度看待事情,做出更为明智的判断。
当古希腊哲学家海德尔斯所说的一句话,“狐狸知道很多事情,但刺猬知道一件大事。,指出狐狸有许多技巧,但并不聚焦于一个目标,而刺猬则全身心地致力于一个目标。后来英国历史学家伊萨克·德因(Isaiah Berlin)将这句话引申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意思,意味着参与者很容易迷失在复杂的情境之中,而旁观者由于不受情感的干扰,能够更为客观、清晰地看待问题。
第3个回答  2021-08-20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意思是一件事情的当事人往往因为对好坏得失考虑得太多,了解的不全面,反而是旁观者看的很清楚,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是出自《老残游记》,当局者指的是下棋的人,旁观者指的是看棋的人,清指的是清楚、明白,当局者迷指的是纠缠在闹事中的人,头脑不能冷静的思考问题,思维混乱,所以很难准确的判断与处理问题,所以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就是事情之外的人,因为与事情无关,所以对事情的思维、来龙去脉事情的发展与处理很了解。
第4个回答  2021-08-20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是什么意思?
这个意思很简单。是说你如果是当事者,有些问题你自己看不明白,但是旁人会看得很清楚,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你还在迷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