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看笔画少的字看久了或者整篇都看同一个字会觉得不认识这个字?

好像和身边的人都有同样的感觉,就是看一笔划少的字看久了会觉得...它为什么是这样的呢?或者通篇都是那一个字也会觉得突然不认识它一样....这是为啥米??

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曾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一个字看久了,就会变得不认识一样。在“打”败了语言学家之后,两位心理学家好不得意,并把这一发现定义为“语义饱和”。目前,“语义饱和”产生的原因有三种:前语义加工假说、语义加工假说、知觉表征-语义连接假说。

这就好像我们买菜,看到一个紫皮长条茎部带刺的东西,就知道是茄子,这就是前语义加工假说,以“看形”为主;之后你琢磨茄子能炒什么菜,这就是语义加工假说,主要是“联想意义”;如何通过茄子想到茄子能做什么菜,这就是知觉表征-语义连接假说,重点在于把前两者连接起来。

不过“语义饱和”是歪果仁的研究,所以,他们的重点都是拼音文字。对于汉字,它的“语义饱和”要更复杂一点。

认识拼音文字要经过字形、发音、意义三个因素的共同完成,而汉字少了发音,从字形直接越到了意义。这就意味着,我们的方块字,需要进行整体识别。

心理学把这种现象叫做“格式塔”,“格式塔”是德文“整体”的音译。简单来讲,当人们看到一件事物时,总是先看整体再看细节。例如一块冰,如果此物没有成为注意的中心,它就不会成为图形,而只能成为背景,从而在观察者的眼里只会是块冰而已。而一旦它成为观察者的注意中心,便又成为图形,呈现轮廓、硬度、高度等细节。

科学试验表明,孩子学习汉字时总是习惯认识字的形状,却忽略细节。就像小时候默写生字,写到变化的“变”,总有些熊孩子会把上半部分的两个点倒过来写,这就是注重整体而遗忘细节的一个表现。

盯汉字时间久了会陌生,主要不在于语义的变化,而是字形的丧失。

就好像前面那个总把“变”字默写错的小孩,你要是问他字的意思,他依旧可以对答如流,只是字形记得不是很准确。

科学家曾就汉字的“语义饱和”做过研究,让参与者长时间注视单个汉字。研究发现,参与者对汉字的熟悉度下降,只在于对字结构的分解,而语义的理解未曾丧失。

我们可以试一下,找一个字长时间盯着它看,发现自己会不由自主将其分解,比如把“格”看成“木”和“各”,把“的”看成“白”和“勺”……久而久之,我们就会感觉,这字怎么变陌生了?

由此,科学家确定,人们长时间盯着汉字看会觉得陌生,只是对字形陌生,而非字义,也就是“字形饱和”。不同的字达到饱和的时间不一样,简单的字饱和时间相对较短,复杂的字时间相对长一些,但无论字体多复杂,40秒内都能达到饱和。字形结构、字出现的频率、笔画、部件的组字频率等因素都影响“字形饱和”。

了解了“字形饱和”的原理,我们也就理解了为什么汉字看久了会变得不认识。不用担心,我们不会因此变成“文盲”,但如果长期不学习可就说不准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5-13
汉字只是一种符号,一种代表着某个特定含义的符号。它作为符号本身没有太多的含义,关键在于隐含的特定意义。
从小到大,我们对认识的汉字其实已经习惯了它的笔划,比如我们写字,连笔、缺笔很多,但却不会影响我们的阅读,因为我们已经习惯将一个字作为联系上下文的整体来看,而不是严格的对照记忆中的那个原始的一笔一划的字。
因此,我们看一个字,潜意识中已经给它附加了很多外在的含义。比如“火”,看到这个字我们下意识的就会联想起烽火连天、火烧连营、风借火势、火焰熊熊等词语。我们对“火”字的理解其实是很复杂的,而这个符号简单的笔划本身蕴含的信息极少,更多的是我们记忆中可以与之联系的纷杂信息。
而当我们盯着“火”字看久了,慢慢将注意力集中到这个符号本身,就会感觉似乎这只是一个符号,所以就会有一种很奇怪的感觉——这个简单的符号为什么会让我感觉“热”呢?
很多的汉字看久了都会有这种感觉,并且那些与繁体字区别较大的简体字比较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