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政治特点的是什么?

如题所述

特点:世族政治,政治制度由汉代的三公九卿制走向晋朝的三省制。

晋朝(266年-420年),中国历史上的朝代,上承三国下启南北朝,分为西晋与东晋两个时期,其中西晋为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王朝之一,东晋则属于六朝之一,两晋共传十五帝,共一百五十五年。

3、南北朝

世族政治,社会阶层分为世族、齐民编户、依附人及奴隶 。,不过也扶持寒门以平衡政治势力,并且在南朝梁时萌芽出科举制度

南北朝(420年—589年)是南朝和北朝的统称。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民族大融合时期,上承东晋十六国下接隋朝,由公元420年刘裕代东晋建立刘宋始,至公元589年隋灭陈而终。

扩展资料:

两晋的行政区划:

西晋政区制度承袭东汉末期的制度,为州、郡、县三级制。于三国曹魏时期有司、豫、兖、青、徐、冀、幽、并、雍、凉、荆、扬十二州,灭蜀汉后分益州置梁州。265年西晋代曹魏后,分雍、凉、梁三州之地设秦州,后分益州地设宁州,后分幽州地设平州。280年灭孙吴后得荆、扬、交、广四州,并将荆、扬两州与原曹魏荆、扬两州合并,共十九州。秦州、宁州曾经废止,后来复置。

291年分荆、扬州地设江州,307年分荆、江州地设湘州,至此共二十一州。州以下分郡、王国。晋武帝防止野心世族篡位,制定分封制,依人口多寡封国诸王,有大国、次国、小国三种类型。但诸王仅得租税,王国如同郡县。诸王的军权,主要来自镇守之地。郡、王国以下为县。县大者置令,小者置长。至于公国、侯国,其地位同县。

淝水之战前后东晋疆域变迁图东晋政区袭承西晋,也是实行州、郡、县三级制。但是其州郡越分越多,辖区缩小。西晋末年,大量流民南渡。东晋朝廷为了安抚侨民及侨姓世族,以原籍州郡县名寄治别处,而无实地,此即侨州郡县。等到安定后实施土断,使其州郡领有实地,户籍和赋役与一般州郡县相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30
三国两晋时期,政治动荡,国家分裂,从东汉建安年间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到刘裕建宋,这一时期被称为历史上的三国两晋时期。

西晋时期文学作品受当时时代背景的局限和宗教的影响,其主要特点是以玄言诗赋为主,其主要作品类型以诗歌,诗词为主,主要代表人物有建安七子,竹林七贤等等。



建安七子

刘勰曾云:“晋虽不文,人才实盛。”在西晋时期涌现出了很多才华横溢的人才,他们也点缀了西晋历史的浩瀚夜空。张载,张协,张亢被称为“三张”,陆机,陆云并称“二陆”,潘岳,潘尼并称为“两潘”,还有编著《续汉书》的左思,被称为“一左”。他们擅长文学,诗词歌赋的创作,创作了大量的作品,除此之外,还有张华,皇甫谧,木华,傅玄等人为当时著名的作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曾这样点评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或析文以为妙,或流靡以自妍,此其大略也。”这个时期的诗人们由于受时代背景的局限,大多在其作品中抒发个人的情感,并且在艺术创作上追求辞藻华丽,所以这一时期的艺术成绩并不是特别突出。很多文人雅士依附于世家大族,并没有完全专注于艺术创作,可谓是“人未尽才”。


左思



竹林七贤

那么,具体又有哪些名家可以被称为西晋文学的代表人物?首先不得不提到的是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并称的“竹林七贤”,“竹林七贤”是西晋时期正始文学的代表人物,阮籍,嵇康,向秀,山涛、刘伶、王戎以及阮咸,自由不羁,每日饮酒纵歌,提倡玄学思想,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发展正始文学。“竹林七贤”的主要思想和文学作品在当时乃至后世都有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接下来为大家介绍的是西晋著名的文学家杜预,杜预不仅仅是著名的文学家,也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杜预的代表作有《春秋左氏经传集解》,《春秋释例》等等。其中《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对后世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第2个回答  2020-11-30
在晋朝出现了地位很高、权势很大,往往爵位却是很低的现象,这种现象是晋朝政治的特点,也是司马氏这样不大的著姓能有效统治的政治基础。像陆玩是兴平伯、陆纳没爵位,两人都是司空,仅陆晔是公爵。西晋政权的出现,表明儒家贵族最终战胜了非儒家的寒族。西晋政权是儒家豪族的政权,政治社会道德思想与曹操时期不一样了,与曹操以前的东汉,则有相同之处。西晋统治者标榜儒家名教,中正以“品”取人,品指“行性”,即指儒家用来维系名教秩序的道德标准。而豪族与儒家是同义词,因此选举变成“门选”。唯才是举的时代过去了,又西晋豪族以奢靡相高,崇尚节俭的时期也过去了。司马晋与曹魏的统治是很不相同的,原因就在统治者社会阶级的不同。
引自 西晋政治社会的特征

奢靡永远是覆灭的根源之一,自古历来,从未变过。。对于人而言,奢侈度日的结局也永远是坐吃山空。西晋时期政治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门阀政治(又称贵族政治)。所谓“门阀政治”,就是由世家大族把持朝政,出身低微的人是无法进入朝廷做官的。在西汉立国之初,由于跟随刘邦闹革命的多为出身低微平民,后来革命成功了,论功行赏,都当上了高官,形成了历史上所谓的“布衣卿相之局”。至东汉,世家大族势力虽然有所发展,但由于两汉社会采取的由社会基层组织推举的“察举”和“征辟”的途径选拔官员,一些出身寒门者如果德才兼备还是可以入仕为官的。
在曹魏时代,曹操实行了“九品官人法”,依据人物的品行定为九等,作为选拔官员的标准。到了西晋,司马氏当权后,评选标准是世家大族,打破了曹氏的用人政策,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格局。
东晋偏安江东后,门阀制度更是发展到极致,出现了两大变化.
其一,是地方握有兵权的大族显要往往左右把持朝政。晋初的“王与马,共天下”就是很好的说明,其后的桓氏家族也是如此。
其二,是南北士族的结合。东晋所依据的江东,本是三国时吴国的地盘,与曹魏打击豪强,任人为才不同,孙吴政权所依据的是世家大族势力。等到晋司马氏带领北方的士族进入江东时,那里的士族力量已经相当的强盛,正是南北士族的共同扶持,东晋偏安政权才得以延续。
门阀制度终东晋一世,直到刘裕取代东晋,建立宋朝,门阀政治才算是走到了历史的尽头。
西晋的门阀政治制度导致了许多社会现象和社会矛盾。
首先是统治阶级的奢侈和对门第观念的重视。
门阀政治和门阀制度的形成,使得士族和寒门成为绝对不可逾越的两大阶层,士族子弟无论才智,品质如何,甚至弱智都可以做到高官,特殊的政治制度保障他们有特殊的社会地位,也保障他们有优裕的生活。在这种优裕的生活中,统治阶层腐化了。如晋武帝的宫妾、妃子近万人,皇帝不知在哪家过夜才好,他经常乘着羊车,傍晚时分任羊行走,等到哪家门前停止不前了, 就在哪儿过夜。于是,宫女们在门前洒上盐水,逗引羊车在自家门前停留。
皇帝如此,世家大族更是竞相淫奢。据史载:用人乳喂猪者有之,用麦芽糖洗锅者有之,用蜡烛烧火煮饭者有之。一方面是穷奢极欲,另一方面是路有冻死骨,社会矛盾空前激化。
其次是门阀制度导致社会矛盾,在东晋尤为明显。
东晋立国之初,有北来的士族与当地的土著士族的矛盾,而在北来士族之间,为争夺中央统治权,也有种种矛盾斗争。这种矛盾突出表现在“荆、杨之争”……..因而有了“王敦之乱”、“苏峻、祖约之乱”和桓温父子的专权,一直到东晋的灭亡。
两晋时期,民族关系是我国历史上少数民族空前活跃,民族矛盾空前激化,民族融合空前剧烈的时期。自秦汉以来,在我国北方就生活着为数众多的游牧民族。他们逐水草而居,行无定所,社会组织还处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或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阶段。
三国时期,北方的匈奴(胡)羯、鲜卑氐、羌等民族开始大规模的进入中原。西晋初年,进入内地的少数民族已达800多万。少数民族的迁徙又导致了内地汉人的大规模的迁移,加上晋朝统治阶级的盘剥敲诈,导致出现了大规模的“流民起义”。后来经过“八王之乱”的内讧,以及匈奴贵族石勒等的冲击,西晋终于灭亡了。
东晋时期(南渡江南),黄河流域已经基本控制在少数民族手中,并建立了为数众多的国家,这就是历史上的“五胡十六国”。
另一方面,东晋王朝也不断的与北方少数政权发生冲突。在东晋历史上,曾多次出现过北伐战争,著名的如“祖狄北伐”,“庾亮、庾翼北伐”,“桓温北伐”等,但都一失败而告终。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民族矛盾的激化。在南北军事对持和军事冲突中,出现了著名的 “淝水之战”,产生了谢玄等一批杰出的军事将领。
西晋时期经济的发展,有两个值得注意的动向。一是生产关系的变化;二是南方经济的开发。
秦汉时期,主要是一家一户的自耕农经济,经过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的社会大动荡,自耕农经济遭到了很大的破坏,西汉末年的庄园经济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并成为两晋时期农业经济的主要形式。
在庄园之中,世家大族占有大量的土地,一个庄园构成一个独立封闭的自给自足的经济体系,失去土地的流民沦为佃客和奴隶。他们的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加强。地方豪强兼并民田甚至官田………从而形成了门阀制度的经济基础。
两晋以前,我国的经济重心一直在北方黄河流域,孙吴时期,南方经济虽然得到了开发,但比起曹魏来仍然有所不及。东晋偏安江东,大量的北方流民也随之进入长江中下游地区,他们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大量的人力,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大发展。
西晋时期,思想文化方面突出的一个特征,就是清谈和玄学。
清谈是崇尚虚无,空谈名理的一种风气。这与当时司马氏严酷的政权有很大的关系。玄学是指对《老子》、《庄子》、《周易》这三玄的研究与解说。玄学是清谈的依据和内容,清谈是玄学的阐述和表现方式。
第3个回答  2020-11-30
在晋朝出现了地位很高、权势很大,往往爵位却是很低的现象,这种现象是晋朝政治的特点,也是司马氏这样不大的著姓能有效统治的政治基础。像陆玩是兴平伯、陆纳没爵位,两人都是司空,仅陆晔是公爵。
第4个回答  2020-11-30
西晋时期政治上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世家大族把持朝政。西晋的士族门阀制度是一种极其腐朽的官僚制度,其最大的问题就是选官用人上的不正之风。 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