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历四月十八在民俗上是什么日子???

如题所述

四月十八日,是泰山庙神诞生日,又称祈嗣日,人们素有“四月十八,奶奶庙上祈娃娃”的说法。当时人们到奶奶庙烧香祭祀,领请泥娃娃,以祈求福禄双全,多子多孙。然后赶庙会,购物看演出,热闹非凡。上世纪50年代,此项活动停止,现在个别地方有恢复趋势。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锡伯族的西迁节,俗称“迁徙节”、“农历四月十八节”、“农历四月十八西迁节”等。乾隆二十九年(1764)的农历四月十八日,四千余名锡伯族官兵及眷属奉朝廷之命由盛京(今沈阳)出发,西迁新疆伊犁地区屯垦戍边。之后每逢农历四月十八日这一天,人们都会开展各种活动,以隆重纪念祖先的英雄业绩,这一天遂成为锡伯族的传统节日。

扩展资料

传承价值

通过"西迁节"的节庆活动集中展示锡伯族灿烂悠久的文化传统、民族心理、民族情感、民间信仰、民风民俗及各种工艺和歌舞音乐艺术。它以我国唯一的锡伯族自治县-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为主要传承地区,向全国锡伯族地区辐射,形成集历史、时空、地域、精神为一体的文化传播空间。

由于种种原因,目前西迁节民俗艺术中的原始文形态出现失传的危机。诸如:古代渔猎遗俗及其口头和书面文学产品日渐消弭,失传严重。古老的萨满文化出现无人传承的断代危机。精通满语满文的人数越来越少。50岁上下的锡伯人大都不懂锡伯文,这一用于传承的主要工具已经处于被边缘化的境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四月十八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12-01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锡伯族的西迁节,俗称“迁徙节”、“农历四月十八节”、“农历四月十八西迁节”等。乾隆二十九年(1764)的农历四月十八日,四千余名锡伯族官兵及眷属奉朝廷之命由盛京(今沈阳)出发,西迁新疆伊犁地区屯垦戍边。之后每逢农历四月十八日这一天,人们都会开展各种活动,以隆重纪念祖先的英雄业绩,这一天遂成为锡伯族的传统节日。

  西迁节的庆祝活动丰富多彩,包括野炊、射箭、比武、唱歌、跳舞等内容。特别是以独唱和合唱形式演唱、以西迁过程为主要内容的徵调式西迁之歌,唱词达四百余行,三节为一乐句,全曲十二小节,历经二百多年的丰富、加工和创作,已有7种之多,传承至今,成为西迁节最独特的文化表现形式。西迁节这一天,锡伯族的男女老少都要穿上盛装,欢聚在一起,弹响“东布尔”,吹起“墨克调”,尽情地跳起舞姿刚健、节拍明快的“贝勒恩”。姑娘们的“抖肩”、小伙子们的“鸭步”均惟妙惟肖,他们以此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这种节庆活动集中展示了锡伯族灿烂悠久的文化传统、民族心理、民族情感、民间信仰、民风民俗及各种工艺和歌舞艺术,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宝贵价值。

  西迁节-西迁节的由来

  锡伯族早期活动在大兴安岭一带,“畜牧迁徙,射猎为业”。公元386年拓跋鲜卑人建立北魏政权;另一部分人则以“室韦”自称,在嫩江、绰尔河、洮尔河流域过渔猎生活。康熙三十九年至四十一年间(1769—1701),锡伯八旗奉朝廷调遣,由伯都纳、齐齐哈尔、吉林乌拉等地南迁至辽沈地区定居,由渔猎生产生活转入农耕,士读于庐,农耕于野,兵役于旗,生活趋于安定。

  早期的锡伯族先民形成了崇尚大自然的渔猎文化及其各类崇拜、信仰、习俗和以满萨教为原始宗教的萨满文化。每年的农历四月,族人纷纷外出选择水草丰美之地,举办祭祀、跳神等仪式,祈求人岁平安。由此形成“农历四月十八”这一传统节日及其民俗传统。定居辽沈地区以后,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在盛京(今沈阳市)修建“锡伯家庙”,作为本民族的宗教、文化民俗艺术活动场所。每年都在家庙里举行一次“农历四月十八”节庆活动,在保留古代渔猎文化和萨满文化习俗的同时,节庆活动里还被注入八旗文化习俗的内容。

  在传统节日里增加进来西迁屯垦戌边和爱国主义的内容,则始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的农历四月十八日。这一天,奉朝廷之命赴伊犁地区屯垦戌边的一部分锡伯族官兵和眷属,在盛京锡伯家庙聚会,与留在故乡的同胞生离死别。240多年以来,锡伯族人民一直通过西迁节活动,纪念当年的西迁壮举和在新疆屯垦戌边的英雄业绩,借以继承和发扬先辈们的热爱祖国、勇于牺牲的西迁精神,展示当今锡伯族人民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由此西迁节成为充分展示本民族各种民俗艺术的一个平台,形成本民族的文化传播空间,向世人展示锡伯族灿烂悠久的文化传统,并赋予这一节日一种浪漫的、动人的吉祥意义,使之成为锡伯族岁月长途中的欢乐盛会、生活中的美妙诗篇。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9-05-12
四月十八 在我们汉族 没有什么特别的日子````
四月初八才是牛的生日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锡伯族的西迁节,俗称“迁徙节”、“农历四月十八节”、“农历四月十八西迁节”等。乾隆二十九年(1764)的农历四月十八日,四千余名锡伯族官兵及眷属奉朝廷之命由盛京(今沈阳)出发,西迁新疆伊犁地区屯垦戍边。之后每逢农历四月十八日这一天,人们都会开展各种活动,以隆重纪念祖先的英雄业绩,这一天遂成为锡伯族的传统节日。

西迁节的庆祝活动丰富多彩,包括野炊、射箭、比武、唱歌、跳舞等内容。特别是以独唱和合唱形式演唱、以西迁过程为主要内容的徵调式西迁之歌,唱词达四百余行,三节为一乐句,全曲十二小节,历经二百多年的丰富、加工和创作,已有7种之多,传承至今,成为西迁节最独特的文化表现形式。西迁节这一天,锡伯族的男女老少都要穿上盛装,欢聚在一起,弹响“东布尔”,吹起“墨克调”,尽情地跳起舞姿刚健、节拍明快的“贝勒恩”。姑娘们的“抖肩”、小伙子们的“鸭步”均惟妙惟肖,他们以此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这种节庆活动集中展示了锡伯族灿烂悠久的文化传统、民族心理、民族情感、民间信仰、民风民俗及各种工艺和歌舞艺术,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宝贵价值。

西迁节-西迁节的由来

锡伯族早期活动在大兴安岭一带,“畜牧迁徙,射猎为业”。公元386年拓跋鲜卑人建立北魏政权;另一部分人则以“室韦”自称,在嫩江、绰尔河、洮尔河流域过渔猎生活。康熙三十九年至四十一年间(1769—1701),锡伯八旗奉朝廷调遣,由伯都纳、齐齐哈尔、吉林乌拉等地南迁至辽沈地区定居,由渔猎生产生活转入农耕,士读于庐,农耕于野,兵役于旗,生活趋于安定。

早期的锡伯族先民形成了崇尚大自然的渔猎文化及其各类崇拜、信仰、习俗和以满萨教为原始宗教的萨满文化。每年的农历四月,族人纷纷外出选择水草丰美之地,举办祭祀、跳神等仪式,祈求人岁平安。由此形成“农历四月十八”这一传统节日及其民俗传统。定居辽沈地区以后,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在盛京(今沈阳市)修建“锡伯家庙”,作为本民族的宗教、文化民俗艺术活动场所。每年都在家庙里举行一次“农历四月十八”节庆活动,在保留古代渔猎文化和萨满文化习俗的同时,节庆活动里还被注入八旗文化习俗的内容。

在传统节日里增加进来西迁屯垦戌边和爱国主义的内容,则始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的农历四月十八日。这一天,奉朝廷之命赴伊犁地区屯垦戌边的一部分锡伯族官兵和眷属,在盛京锡伯家庙聚会,与留在故乡的同胞生离死别。240多年以来,锡伯族人民一直通过西迁节活动,纪念当年的西迁壮举和在新疆屯垦戌边的英雄业绩,借以继承和发扬先辈们的热爱祖国、勇于牺牲的西迁精神,展示当今锡伯族人民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由此西迁节成为充分展示本民族各种民俗艺术的一个平台,形成本民族的文化传播空间,向世人展示锡伯族灿烂悠久的文化传统,并赋予这一节日一种浪漫的、动人的吉祥意义,使之成为锡伯族岁月长途中的欢乐盛会、生活中的美妙诗篇。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6-11-27
  农历四月十八日是西迁节,别称祈嗣日。
  农历四月十八日,是泰山庙神诞生日,又称祈嗣日,人们素有“四月十八,奶奶庙上祈娃娃”的说法。当时人们到奶奶庙烧香祭祀,领请泥娃娃,以祈求福禄双全,多子多孙。然后赶庙会,购物看演出,热闹非凡。上世纪50年代,此项活动停止,现个别地方有恢复趋势。
  西迁节的庆祝活动丰富多彩,包括野炊、射箭、比武、唱歌、跳舞等内容。特别是以独唱和合唱形式演唱、以西迁过程为主要内容的徵调式西迁之歌,唱词达四百余行,三节为一乐句,全曲十二小节,历经二百多年的丰富、加工和创作,已有7种之多,传承至今,成为西迁节最独特的文化表现形式。西迁节这一天,锡伯族的男女老少都要穿上盛装,欢聚在一起,弹响“东布尔”,吹起“墨克调”,尽情地跳起舞姿刚健、节拍明快的“贝勒恩”。姑娘们的“抖肩”、小伙子们的“鸭步”均惟妙惟肖,他们以此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这种节庆活动集中展示了锡伯族灿烂悠久的文化传统、民族心理、民族情感、民间信仰、民风民俗及各种工艺和歌舞艺术,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宝贵价值。
第4个回答  2015-08-11
按习俗:阴历四月十八是`庙会'。旧社会百姓为求生,迷信`神明',于此日齐赴庙堂焚香乞祷,介以消灾免难,求得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