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孝公时期的问题

看《大秦帝国》,说秦孝公初期秦孝公向当时的魏国割函谷关等地求和,历史上可有此事?另商鞅变法用了多少年完成?其成果又在多少年后显现出来?

《史记。秦本纪》、《战国策》和《资治通鉴》中都记载:“二十三年,与魏晋战少梁,虏其将公孙痤。”都没有说战果,但也没有说秦国割地,特别是函谷关易手的事情更没说。史书一向对列国割地的事情记录地很清楚,而这次没记,应该就是没有的事。后来秦孝公的《求贤令》里也只说:“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 ”而已,没提到函谷关。河西地据说就是现在甘肃的西和县附近的一片地方,因为在西汉水以西,所以叫河西地。这片土地是晋魏趁着秦国几代内乱的时候占的,在秦献公之时就没了,所以秦国一直想要收回来。这片地方包括少梁。按说秦国到秦献公的时候已经内忧外患了,但是还是能在那几年连败魏军,应该说还是很厉害的。在剧中秦献公一直念叨的“石门大捷”实际上就发生在他去世的前一年,史书记载:“斩首六万,天子贺以黼黻”。

不过,放回了公叔痤就说明秦魏议和了,没有附加条件也很正常。早在秦穆公的时候,派去偷袭郑国的大军就被晋国在崤山设伏击败,三个将领都被俘了,但是晋国很快就把他们全都放回去了。而其他很多史实也说明,当时释放战败之将是很正常的事情。

而少梁是在秦孝公继位8年后也就是公元前354年就收回了,《资治通鉴》记载:“秦败魏师于元里,斩首七千级,取少梁。”(其中的斩首七千不知道司马光是怎么考证出来的)。这是发生在孙膑围魏救赵之前的,在剧中安排的时间顺序有问题。不过,此时庞涓尚在且未尝一败,魏国此前除了对秦,还没败给过哪个国家,所以也可以看出来,秦军的实力之强。

然后是商鞅了。这部电视剧把商鞅塑造成一个很伟大的形象,可是读史书的时候,可以发现,真实的商鞅其实也没那么完美。商鞅能见到秦孝公,并不是通过什么考试,而是“因景监,求见孝公”。这就说明他是直接由景监推荐的,这在春秋战国时期是很正常的事情。还有个问题就是,商鞅在闹市立木,赏金是50 金,而不是百斤。

商鞅的政绩是有目共睹的,军功嘛,是从伐安邑开始的,在孝公10年,也就是公元前352年开始,商鞅为大良造,对魏国安邑进行了三年的围困,终于逼降了安邑。随后是魏公子昂领兵来抗秦。可是商鞅就耍了一个花招,说是要和公子昂会盟,结果就把他给扣留了,然后猛攻魏军,一下尽歼魏军主力,害得魏王说:“悔不用公叔痤之言”。可是这样的仗打得有点问题啊,商鞅的人品那是受到了包括司马迁在内众多人的质疑。而且他后来逃出秦国回到自己的封邑后,居然举邑兵攻打郑国,应该说跟是昏招,不明白他是怎么想的。

另外本剧对公子昂的刻画应该说是完全错误的。因为魏公子昂的确是个不错的名将,后来犀首任大良造,让公子昂(据说后来改名魏章)领军,结果“七年,公子昂与魏战,虏其将龙贾,斩首八万。”可见公子昂不窝囊,更不是饭桶。不过说起来也很有趣,公子昂怎么说也是魏国贵族,虽说秦孝公和秦惠文王对他还不错,可是这样对自己原来国家的战争,他也真下得去手。可见秦王笼络人心的手段多厉害,也可以看出来战国时期人们对家国的概念也没那么深,更多的是在乎自己的才华是否能得到施展。

还有两个重要的人物,就是子车英和景监了。子车英据说是“子车三雄”的后人,那么子车三雄又是什么来头呢?《史记》记载,秦穆公在世的时候,又一次和大臣喝酒喝醉了,就对大臣说:“生共此乐,死共此哀”,结果他死的时候就有177人给他殉葬,其中就有不少大臣,而最有名的就是“奄息、仲行、针虎”三个名臣,这三个人,就被称作“子车三子”。剧中秦孝公在车英去义渠之前,问他会不会唱《黄鸟之诗》,这首曲子就是秦国人哀悼他们三人的。

景监,这个人的争议就很大了。有人说,他是太监,因为有记载“监,阉人也”,又有人说“景监即景天监(也就是后来的钦天监,专门观察天文的)”。不过,说他是“孝公宠臣”一个是没问题的,不过后来就没有关于他的记载了,不知道他是否后来官居上大夫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5-14
85291996
大秦帝国的群!
喜欢秦文化的,进!
大哉商君,大哉孝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