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退休老人的心态?

如题所述

很多老人退体下来,整个人就跟平时反映不同,实际看着变化好大,这个时间需要家人的陪伴,缺少关爱的老人会怎样。

一、衰老与疾病

人老了,就会有一系列生理及心理上的退行性变化,体力和记忆力都会逐步下降。这种正常的衰老变化使老年人难免有“力不从心”的感受,并且带来一 些身体不适和痛苦。尤其是高龄老人,甚至担心“死亡将至”而胡乱求医用药。在衰老的基础上若再加上疾病,有些老年人就会产生烦恼、忧愁、恐惧心理。

二、精神上的创伤

老年人大多是在60岁之后就会退休,退休之后空闲时间也多了,想的事情自然也就多了。而且人老了自然也会伴随着生老病死,各种无法回避的变故,如老伴、老友去世,身体衰老、健康每况愈下等。精神创伤对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健康水平以及疾病的疗效有重要的影响,有些老年人因此陷入痛苦和悲伤之中不能自拔,久而久之必将会有损健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3-21

很多老人退体下来,整个人就跟平时反映不同,实际看着变化好大,这个时间需要家人的陪伴,缺少关爱的老人会是什么心态呢,

一、衰老与疾病

人老了,就会有一系列生理及心理上的退行性变化,体力和记忆力都会逐步下降。这种正常的衰老变化使老年人难免有“力不从心”的感受,并且带来一 些身体不适和痛苦。尤其是高龄老人,甚至担心“死亡将至”而胡乱求医用药。在衰老的基础上若再加上疾病,有些老年人就会产生烦恼、忧愁、恐惧心理。

二、精神上的创伤

老年人大多是在60岁之后就会退休,退休之后空闲时间也多了,想的事情自然也就多了。而且人老了自然也会伴随着生老病死,各种无法回避的变故,如老伴、老友去世,身体衰老、健康每况愈下等。精神创伤对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健康水平以及疾病的疗效有重要的影响,有些老年人因此陷入痛苦和悲伤之中不能自拔,久而久之必将会有损健康。

三、环境发生一定变化

老年人随着年龄不断增长,在对一些压力的抵抗能力方面也会减弱,这种状态下,自己身边的居住环境再发生一个非常大的变化,很多的老年人一时很难接受和适应,就会导致身体越来越差。有句话说的好,老小老小,越老越小。老人就是这样,越老越需要我们的关怀,就像小孩子一样,任性固执。

总结:所以我们在照顾老人的时候一定要有充分的耐心,就像小时候自己的爸爸妈妈对待自己一样哦。

第2个回答  2020-03-21
老年人切忌“乐极生悲”。一般来说,人们都认为痛苦是最难以承受的。其实,有时候卒福和痛苦一样能够轻而易举地击败一个人。幸福之所以能够摧垮一个人,是因为人们把幸福看得过重,或者幸福来得突然,让人毫无思想准备。

面对突来的幸福,有时候会变得兴奋异常而不知所措。这样,在生理上有可能导致某些功能失调产生疾病。在人生态度上有可能导致飘飘然而不思进取,甚至会因此而“乐极生悲”。

面对疾病,既要重视,也要蔑视。老年人容易得病,对待疾病切忌焦虑、烦燥、忧心忡忡,甚至神经过敏,而应正确面对,既要重视它,又要藐视它。

重视是指用科学的态度积极治疗,并生动了解一些自己所患疾病的常识,做疾病的主宰者。藐视是指树立信心,用顽强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同疾病做斗争,不为疾病背思想包袱。这种心态,才是战胜疾病,延年益寿的最佳心态。

老年人应当注意,退休后三个月,最容易生病。老年人太悠闲非常容易得病。临床发现,老人退休后2-3个月是疾病高发期,尤其是脑力劳动者,因为在职时大脑不停转动了几十年,每天上班多少也石些运动。

退休后,脑力、体力的运动员突然大大降低,身体一下子很难适应。因此,必须要给神经系统一个转变的过程。白领老人退休后不要立即给自己放长假、彻底休息,而要适度动脑、动手。

老年人的“夕阳红”,不仅仅是指身体的健康,心理上的健康也一样相当重要。只有身心健康了,才能够保证老年生活的高质量。老年人需要自己有意识的调整心态,只有自己有了这种观念,才能够真正的感受到晚年生活的多姿多彩。

步入老年,随着我们身体机能的下降,身体健康出现问题会频繁的出现,如果我们不能让自己保持良好的心态,对于疾病的治疗和康复可是没有益处的。
第3个回答  2020-03-21
一是老有所为型——他们认为从岗位上退下来,不是生活的尾声,而是另一种生活的开始,过后还会演奏出更加优美的旋律。这些人总是积极创造条件寻找生活的乐趣,在享受健康快乐晚年生活的同时,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增长新的本领,适应新的环境,对自己提出新的要求,将富裕的时间和充沛的精力用在为他人和为社会做贡献上。如:小区建设献计献策,义务奉献积极参加,绿色环保带头先行。征文写作保质保量地完成,灾区捐款走在最前,为他人和为社会做了很多有益的事,在某种程度上成了社区的骨干和社会的财富。构建和谐社区和平安社会,需要更多这样有知识、有爱心、肯奉献的老人。
二是心态平和型——这部分人不管在位时职务高低和退休后的工资多少,都能坦然面对。既不在利益上比高低,也不在任何场合炫耀自己,朴实得让人感到他们的真诚。他们在家偕妻弄孙,享受天伦之乐。在外能和周围的同志们打成一片,总给人一种和蔼可亲的感觉,很受人们的尊敬和爱戴。三是牢骚满腹型——这部分人心理总是不平衡,消极对待周围的一切,专门描述社会的阴暗面,什么事在他眼里都看不惯,整天牢骚满腹。如在位时没有得到提升是因为没有碰到好人,自己的退休工资没有别人高是极其不合理等等,也不管对方有没有时间、愿不愿意听,见面就喋喋不休地讲述着他身上所谓的不公,总想用别人的眼光来纠正自己的形象,其结果不但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反而把自己越抹越黑。
四是自我失落型——由于这部分人退休后难以建立起新的人际关系,认为退休以后已是派不上什么大用处的“下脚料”了,因此萎靡不振,有一种自我失落感。加上没有任何的爱好,整天把自己封闭在家里,有的甚至向老伴和孩子乱发脾气,不但影响了自己的身心健康,而且给家庭带来了不和谐的氛围。

五是高高在上型——少数领导干部从岗位上退下来,始终放不下曾经所谓的尊严和高贵,整天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不愿与人为伍。说话总是忘不了拿腔作调,开口闭口都要突出我是领导。他们大事干不了,小事又不干,始终处于假、大、空状态,在让别人感到不舒服的同时,也使自己失去了很多好的信息和知心朋友,自己把自己孤立起来,这种人于己于社会都不利。
六是无事生非型——这部分人不学无术,说话办事不考虑自己的身份,不懂得什么话该说,什么事该做,什么地方该去,什么地方不该去。整天的张家长、李家短地议论他人,有的甚至恨人有,笑人无。因此,走到哪里就把矛盾带到哪里,不但给自己带来无尽的烦恼,还弄得家庭不和,四邻不安,成了惹祸的根苗,给社区带来了很多麻烦,这种人在哪里都是越少越好。
事实上,退休以后如果选择继续发挥自己的特长受聘于新的单位或自谋职业,当然是件好事。一旦不想再去为金钱奔波,千万别把自己封闭在家里,要重新找准自己的位置,把自己迅速地融人家庭和社区中去,与周围的老年朋友打成一片,平等对待每一个人,做到不端架子、不拿腔调,让人感到你的可亲可敬。在可能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将富裕的时间和充沛的精力利用在为他人、为社会做奉献上,做一个用心灵谱写乐章,用爱心凝聚力量,用奉献书写崇高,用行动构建和谐的“时尚之星”老人。
第4个回答  2020-03-21
老年人的特殊之处在于性格与思维的退化和重新萌发的性心理。
老人有回光返照的潜质,俗话说老人看着像孩子就是这样。从社会身份上说,老人几乎不可能再有改变(姜子牙同志是个美妙的例外),早已通晓天命。因此他们不会再去遵守功利性的社会规则,很多时候就是得吃得睡,自己的话说“活一天是一天”。(但说这话的老人往往并不是消极的,只是因为他们知天命。)也没有脑力和精力再去学习和工作。他们的生活开始可怕的单调的重复,但在他们的精力水平看来这种重复是完全可接受的。因此老人会非常像孩子,需要尊敬也需要哄。
在弗洛伊德之前,我们甚少关心儿童的性行为,而老人的性心理重新萌发也是我们一直以来忽略的一个点。老人的性心理偏向于对母爱的重新需求:周云蓬唱过“老人们想起自己的奶奶,孩子们梦见自己的小孩”;川端康成的《睡美人》也是这种老人心理的绝佳刻画。而谷崎润一郎的《疯癫老人日记》属于比较特殊的情况了。老人的孤独占据了性与爱心理的绝大层面,因此比起物质,老人更需要的是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