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BBC纪录片有什么感想?

如题所述

两个字震撼。

BBC纪录片之所以吸引人,绝不仅仅是因为画质好,毕竟他们拍的不是电器商店里那些用来试机的风光大片,而是自然历史类纪录片,具有很强的科普和教育功能。

南部非洲的那个冲浪胜地之所以被BBC导演看中,也不光是因为浪大,而是因为那里是海豚最喜欢的一个游乐场。每当巨浪来袭,总能看到一群海豚在浪花里窜来窜去,像是在玩冲浪。这一独特行为才是BBC最关心的,同时也是观众最想看到的画面。

如果让你来担任摄影师,你会如何拍摄这群冲浪海豚呢?一般的摄影师恐怕会选择在岸上用长焦镜头跟拍,否则很难保证画面的稳定性。

稍微高级一点的做法是用直升机从空中俯拍,只有这样才能跟得上海豚的移动速度。BBC在《蓝色星球》第一季中开创了用直升机跟拍迁徙蓝鲸的先例,效果极为震撼。

不过,《蓝色星球》第二季的摄影师们显然不喜欢俯拍的视角,也不满足于长焦镜头的成像质量,于是他们决定驾驶摩托艇冲进滔天巨浪之中,绑在后座上的摄影师手持高清摄像机,从非常近的距离拍摄冲浪中的海豚。

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浪花对视线的干扰,清楚地观察到海豚的一举一动,甚至它们的表情。从最后的结果来看,摄影师们达到了他们想要的效果,观众会觉得自己就是冲浪者,和海豚们一起在浪花中嬉戏。

“海洋环境太复杂了,海浪、潮汐、洋流和海上风暴等等因素都给拍摄增加了难度,更不用说深海摄影所要面临的各种问题了,所以拍摄海洋纪录片的难度要比陆地大得多。”

《蓝色星球》第二季的执行制片人詹姆斯·霍尼伯恩(James Honeyborne)介绍说,“另外,大部分观众不熟悉海洋环境。

这就要求我们尽量按照陆地拍摄的要求来拍海洋,尽可能地寻找海洋生物和陆地生物的共性,只有这样才能让观众从视觉习惯到情感都更容易对海洋产生共鸣。”

有这么一群认真执着制作人,制作出来的作品能不震撼吗,简直就是艺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4-25

看完BBC纪录片,就会知道为什么有这样一系列片子,他们没特殊的故事情节与叙事技巧,更没有什么蜚声国际的大腕儿,却常年霸占豆瓣9分以上的高分榜。

没有香车美女,没有枪林弹雨,没有特选炫技,但是里面的每一帧镜头却几乎美丽的让人窒息,让我们感受到大自然之伟大与此身置渺小,让我们感受达大千世界的无穷变化与世间万物的勃勃生机。

那便是BBC推出的一系列纪录片无论从设置还是旁白,都堪称纪录片的世界顶尖制作而正是BBC一系列不同风格不同领域的纪录片,带我们从蓝天到深海,从草原到沙漠,发千古之悠思,慨余身之渺然。

当然,你可以说你不了解BBC,不怎么看纪录片,但是你一定在很多场合看见过如下的图片:有北极熊艰难产子,而感动了万千人心关于生命的思考。有小鬣鳞蜥幼崽遭受蛇群攻击而仓皇逃跑,而称之为2016年度年度必看。而那些让人感觉充满希望的在1992年散落的小黄鸭,乃至于深海中那些奇形怪状的鱼。

如果这些都是假的呢?如果这些都是经过后期人分工辅助的呢?如果这个被我们追捧了几年的各个系列的被称为系列片良心的大制作的背后,全然是有心人布置的一个游戏?

你是否有种被愚弄感?还是信仰被玷污的感觉?那些曾经在BBC纪录片中仰望的高山大川似乎不再那么嵯峨伟岸,那些曾经让人神往的山谷草原外,是否更多的是纷繁复杂不可回避的人类社会。

而最近BBC更因为他在2011年推出的一部高达豆瓣9.8分的记录电影而惨被扒皮人类星球。在该片的第四集,讲述了印度尼西亚丛林中当地土著人建立离地35米高树屋的事情但是后来经探险家与当地人证实,当地土著人是受到了海外节目组人的钱财利诱才搭建了树屋,他们自己根本不住。

而归根结底,我们为什么对BBC这么严格。因为他是我们的启蒙,更加是因为热爱,毕竟曾经给过我们很多,令人感动的诚意。

第2个回答  2019-05-06

古人说“读万卷书,才能行万里路”。在如今这个科技发达的社会,不是说读书不重要,通过书本吸取知识开阔眼界,提升气质是不可忽视的一个层面,但是一个人要想有更广阔的认知,更加渊博的学识在如今这个发展迅猛的时代,单靠读书是远远不够的,而且有时候即便真的读了“万卷书”,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万里路”依旧难行。这时候像英国广播公司推出的精良纪录片便成了探索未知领域的一扇任意门。

BBC的纪录片专题众多,目录也是直接涵盖了24个英文字母的划分标准。为了更直观的让观众有所认识,BBC将众多的纪录片分为三个系列的专题,通过自然、文史、科技三个领域的广泛解读,来感受从宇宙到地脉,从生物到人类的伟大与奇妙。BBC自然、BBC文史、BBC科技这三个模块,相对比来说篇幅最长也最具震撼的应该是BBC自然。粗略估计一共有28个独立内容,BBC通过纪录片的形式从生物的发源地南美洲和非洲展开制作,精彩的画面让人嗔目,犹如一个打开了一个全新世界的大门,不用走出去,也能细致的欣赏、感叹这个充满野性的“新世界”,让人热血沸腾。

BBC的纪录片始终带有一丝对世界万物的崇敬和欣赏,无论是在各国文化的拍摄上,还是在对人体内部的探索上,除了画面的壮观、唯美之外,更多的是对于未知领域的向往与深思。就拿地球地球脉动来说,第一季和第二季在场面的刻画上,拍摄角度,剪辑方式都可以说是经典中的经典,通过对动物、植物、山脉、琥珀、森林等场景的调度拍摄,让人在感受到地球真正魅力的同时,不由自主的对大自然着迷。

在对动物的拍摄上无一不是对摄影师的一大挑战,因为动物自身的敏感和有些危险的攻击性,使得有关动物纪录片的拍摄不像山川大河那样简单。为了还原动物真实的习性,在不打扰它们的前提下BBC通过各种cosplay动物的隐蔽摄像头来打入“敌人内部”。如此拍摄的各种动物才更加的真实,引人入胜,受到的视觉冲击才能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BBC的纪录片在现在众多的电视作品中始终保持稳如泰山的席位,不论是从题材的新颖程度还是范围的涉及广度上都非常的严谨出色。不同于某些雷声大雨点小的纪录片,BBC无论是在动物、地貌还是人与自然的互动上都秉承着真实、壮观、风趣的主题,既能尊重文明敬畏自然,又能从中找到细节乐趣,是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BBC纪录片让人难以忘怀。

第3个回答  2019-04-24

BBC纪录片最初是与CCTV9一起的,地球脉动,生命,鸟瞰地球,人类星球......超高清画质、绝妙的视角,每一帧都是精妙的生态壁纸。

BBC纪录片分为三个系列的专题目录,BBC自然,BBC文史和BBC科技。对于纪录片爱好者来说,追BBC(英国广播公司)题材广泛、制作精良的纪录片是人生一大乐事。

看BBC的纪录片,既可以追溯上下数千年的历史文化,也可以欣赏从宇宙到地心深处的奇妙境界,而及其超级精彩的画面即使定格,也是一幅摄影佳作。

去年中英合拍的BBC地球影业新片《地球:神奇的一天》上映,这部纪录片不仅是美,你还能从中看出刺激和感动,它揭示了自然界惊人力量的神奇旅程,从森林到草原再到沙漠,从北极到赤道再到南极,电影有着幽默、亲密、感性且令人惊叹的电影感。    

事实上,自然片一直是BBC的金字招牌,打开IMDb电视类Top 250的列表,前40名中就有七部是BBC出品的自然纪录片:

尤其是BBC年度巨献《艺术的力量》,荣获“国际艾美奖最佳艺术节目”、“英国电影电视艺术学院奖最佳摄影”(纪录片类)等多项国际大奖。

该系列结合了戏剧化的重塑、壮观的摄影技术以及西蒙·沙玛独特而富有个性化的叙事,将带领观众回到八件伟大的艺术品诞生的重要历史时刻,重现伦勃朗、凡高、毕加索等八位著名艺术大师的创作历程。

八位艺术大师拥有自成一派的创作风格和鲜明的个性,本片将全面剖析艺术大师们鲜为人知、扣人心弦的故事。

第4个回答  2019-04-24

看《自然界大事件BBC纪录片》,感觉自然界的大场景总是给人一种宏伟,奇特,瑰丽的美感。例如将很长的时间缩短在几秒钟的维度里,天空,大海,等等呈现的变化始终让人感叹。

纪录片讲的是南非沙丁鱼洄游,在南非 Waterfall Bluff的被集体捕杀。自然界会和它的生物开玩笑。每年秋季,南极的寒流顺着南非海岸向北流动,在南非海岸中形成一个狭长的寒流带。寒流带之外又是暖流。

沙丁鱼不能忍受超过20度的海水。沙丁鱼靠吃海中的浮游生物和微生物为生。大自然就这样和沙丁鱼开了个玩笑,沙丁鱼就盲目地跟随着寒流一路北上进入了一个狭长的地带,进入捕食者的口袋。

海豚无疑是捕食者中奉献最多的,它们辛勤地用声呐系统探测着鱼群。在海面的上空有成群结队的鲣鸟,他们不能深入海底,只能靠一次次地俯冲,撞入水面猎取食物,所以它们要依靠海豚将鱼群赶至水面。

鲣鸟,海鸟的羽毛总是能给人分为的柔顺轻盈感。浸入水面而不湿。沙丁鱼群是否洄游关系着鲣鸟的生存。一只小鲣鸟到飞翔期间有3个月靠它们的父母共食。南非东岬的海鸟岛是他们最大的栖息地,每年它们会在这繁衍。

纪录片中那一片海岛全是白色的鲣鸟,群聚着,蔚为壮观。它们的父母一次要飞出上百海里来捕食喂养它们的幼鸟。鲣鸟捕食要从几十米的空中转身急滑而下,以60英里的速度扎入水面。

高速摄影机慢镜头看来,每一次扎入对于它们来说,都意味着一次巨大巨大的碰撞,溅起的水花,碰撞的身体。

而集体扎入中有互相碰撞的危险,一只母鸟被撞断了脖子,时间对于她来说,静止了,她没能够像往常一样扑腾着游回水面,而只是静静地静静地在海中上浮,这也就意味着一只幼鸟失去了母亲的哺育而死亡。

鸟群回来了,镜头呈现了两只鸟摩擦喙,颈部亲昵的情景,我的心顿时软了下去,纪录片说:这是小两口打招呼时的欢迎方式,它们的感情十分深厚,因此多数鸟儿一生只有一个配偶。那是多么亲密和谐的一幕啊。A SWEET OF LOVE。动物尚且如此,较之人又如何呢?

我的心更软了一下。三个月后幼鸟们不得不进行第一次飞行,看着它们站在岩石上,不断拼命地扑腾着翅膀,脚掌轻轻地离开地面,又落下,又不扑腾。那是鲣鸟生命中最关键的时刻,失败就意味着饿死,纪录片如是说。

一些幼鸟飞起来乐,一些幼鸟落到了海里,一些全身湿透的幼鸟,挣扎着回到岸上,而另一些无法承受海浪的猛烈撞击,挣扎着在海岸边渐渐死去。静静地目睹着一个生命的死亡慢过程,是非常残酷的一件事。

这件死亡本身与你无关,所以你不会感到自己的生命危机,但是这死亡又真真切切地发生在你面前,使你不得不去面对死亡这一个话题,这样一个不太愿意去面对,但又是每个生命不得不去面对的问题,那样的画面会诱导着你去想着死亡所渲染的其他关联事物。

是的,那就是自然,机会只有一次,LIVE OR DIE,生存还是死亡,格外真切。而反观我们的生活,正是由于有着很多退入,才让生活有了借口。当退无可退的时候,才会和鲣鸟一样吧。着实感到鲣鸟生存得不易,我比它们活的轻松多了。

由此,我也怀疑自己,如果我身为一只鲣鸟,我是否能够活下去。

着力点拉回Waterfall Bluff,写到这里,忽然感觉到对鲣鸟的认知似乎掏空我的很多感受。但最后的猎食还是值得记录一下的。纪录片说,有约5亿条沙丁鱼会参与洄游。

但这只是沙丁鱼总数的十分之一。从空中俯视海岸,海水里因布满沙丁鱼而黑压压地一片,延绵长达十几英里,壮观至极。而洄游现象也不是每年都有的,难以掌控,这也就意味着捕食者们辛辛苦苦地等待可能化为乌有。这是生灵与大自然的博弈吧。

就好像际遇之于人生,你不一定能碰到机遇,但你得准备着,不然机遇敲门了,你也可能毫无察觉。几路海豚群集结成团,纪录片说有超过5000只,实在是很壮观。以前总是零星地看过海豚,从看见过它们如此大规模地行动。海豚也不愧是聪明的生物。

它们像国军围剿红军一样,在沿岸布置了长达十几英里的口袋阵,坐等沙丁鱼的到来。如此聪明,纪律严明,组织严密实在令人难以理解。也一如鱼群,能集体行动,集体转身,这么和谐的指令动作,到底是如何实现的。

生存就是如是,唯冷血,坚韧,毅力坚定者方能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