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春节习俗的诗

如题所述

每到春节我们总有说不完的话,做不完的事,诉不完的情。北方的一碗饺子,南方的一杯屠苏酒,都是春节最美的记忆。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古代的中国人在过春节时,需要遵守诸多的习俗和礼仪,并由此留下了许多描写春节习俗的诗词佳句。下面就让我们一起与诗词为伴,去了解一下吧。


1、守岁

守岁,又称照虚耗、熬年、守岁火、照岁,是中国民间的年俗活动。在除夕夜一家人团聚,遍燃灯烛通宵不灭,熬夜迎接农历新年的到来。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苏轼在凤翔辞岁所作的《守岁》,诗中就描写了古代“守岁”的风俗:

《守岁》

宋·苏轼

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

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意思是:要知道快要辞别的年岁,有如游向幽壑的长蛇。长长的鳞甲一半已经不见,离去的心意谁能够拦遮!何况想系住它的尾端,虽然勤勉明知是无可奈何。儿童不睡觉努力挣扎,相守在夜间笑语喧哗。晨鸡呵请你不要啼唱,一声声更鼓催促也叫人惧怕。长久夜坐灯花点点坠落,起身看北斗星已经横斜。明年难道再没有年节?只怕心事又会照旧失差。努力爱惜这一个夜晚,少年人意气还可以自夸。

作者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眉州人。北宋诗人、词人,宋代文学家,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之一,“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其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现存诗3900余首。代表作品有《水调歌头·中秋》、《赤壁赋》、《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记承天寺夜游》等。


2、拜年

拜年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习俗,是在春节时期亲戚之间交流感情的活,也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

拜年有拜早年、拜晚年和大拜年之分。一般来说,过了腊月初八走亲访友多被视为拜早年;拜晚年是指正月初五以后、十五之前走亲访友;

大拜年是指正月初一至初五拜年。拜年作揖的姿势有讲究,标准的男子作揖姿势是右手成拳,左手包住。因为右手是攻击手,要包住以示善意。女子则相反,但女子不抱拳,只压手。这和中国自古“男左女右”的传统一脉相承。清初诗人孔尚任在《甲午元旦》一诗中有提到“拜年”这个习俗:

《甲午元旦》(节选)

孔尚任

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

意思是:意思是用乐器弹奏一曲《梅花落》,到五更天的时候欢乐地开始拜新年了。

作者简介:孔尚任(1648—1718),字聘之,号东塘,又号云亭山人。山东曲阜人。是孔子六十四代孙。康熙中授国子监博士,迁户部广东司员外郎,不久被罢官。有文名,所写《桃花扇》传奇与洪升之《长生殿》齐名,人称“南洪北孔”。

孔尚任写这首《《甲午元旦》》时已六十六岁,在家乡曲阜简居。《甲午元旦》诗写了除夕元旦时过节喜气洋洋的气氛,也写了不少春节习俗,比如守岁、放爆竹等,全诗反映出他脱离官场后心情的恬静和愉悦。


3、贴年红

贴年红,即是贴春联、门神、横批、年画、福字、窗花等的统称,因这些是过年时贴的红色喜庆元素,所以称为贴年红。贴年红是中华传统过年习俗,增添喜庆的节日气氛,并寄予着人们对新年、新春和新生活的美好期盼。当人们在自己的家门口贴年红的时候,意味着过春节正式拉开序幕。陆游的《除夜雪》一诗,就描写了他写桃符(春联)的场景:

《除夜雪》

陆游

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

意思是:四更天初至时,北风带来一场大雪;这上天赐给我们的瑞雪正好在除夕之夜到来,兆示着来年的丰收。盛了半盏屠苏酒的杯子还没有来得及举起庆贺,我依旧在灯下用草字体赶写着迎春的桃符。

作者简介: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其一生笔耕不辍,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与王安石、苏轼、黄庭坚并称“宋代四大诗人”,又与杨万里、范成大、尤袤合称“南宋四大家”。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4、放鞭炮

放鞭炮,又称放爆竹,是中国传统民俗,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相传是为了驱赶一种叫年的怪兽,现今主要在春节、元宵节等节日或重大日子放鞭炮。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

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这声声爆竹寄托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王安石《元日》一诗,就描写了古人过春节的场面:春风送暖,旭日初升,家家户户点燃爆竹……

《元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意思是: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临川盐阜岭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临川先生文集》等。作品大都收集在《王临川集》。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病逝于江宁(今南京市)钟山。


5、压岁钱

压岁钱源于汉代“压胜钱”,又称“厌胜钱”“花钱”,是汉代流通货币之外铸成钱币形式的吉利品、避邪品、玩赏品,民间用以招幸运、辟邪秽、娱乐玩赏。压岁钱的“岁”是一个谐音借字,原是“压祟钱”。

“祟”指鬼神里面的祸害,传说它们喜欢在过年时出来折腾孩子。“压祟钱”是放在孩童的枕下、脚前用来避邪驱祟的,并逐渐形成了给孩子“压祟钱”的习俗。

因其被赋予祛邪避祸的祝福含义,而在新年向小孩赠送以求平安,发展到后世就成为“压岁钱”,寓意人们期盼人丁兴旺、健康平安。吴曼云的《压岁钱》一诗,就描写孩子获得压岁钱的场景,压岁钱牵系着一颗颗童心......

《压岁钱》

清·吴曼云

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

意思是:将彩线穿着的压岁钱分给孩子们,孩们都开心的拿着自己收起来。商量着买爆竹和箫等玩具,压岁钱反而让小儿忙了一夜。


辞旧年,迎新岁,这是华夏五千年的礼俗。守岁、拜年、贴年红等等这些习俗都是为了共度春节这个美好的节日。过年的每一天,每一个时辰所安排的活动都是喜庆的,都是为了来年能讨个好彩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1-22
王安石的《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田家元日
  (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卖痴呆词》
  (唐)范成大
  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
  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第2个回答  2021-01-22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第3个回答  2021-01-22
美好生活上画墙
阖家老少共徜徉
欢天喜地神情爽
四季平安福瑞乡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21-02-08

最近会做一些关于中国古诗词的视频,每期一个主题,希望大家喜欢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