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句一译是什么?

如题所述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句一译如下:

原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译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人在孔子近旁陪坐。

原文: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译文:孔子说:“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你们不要因为我年长就不敢说话了。你们平日说:‘不了解我 !’假如有人了解你们, 那么打算怎么做呢?”

原文: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译文:子路急遽而不加考虑地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中等诸侯国,夹在几个大国之间,加上有军队来攻打它,接下来又有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后,就可以使人有保卫国家的勇气, 而且还懂得合乎礼义的行事准则。”

原文:“赤,尔何如?”

译文:孔子对着他微微一笑。

原文: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sì)君子。”

译文:冉有回答说:“ 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后,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礼乐教化,自己的能力是不够的,那就得等待君子来推行了。"

原文:“冉有,你怎么样?”

译文:“公西华 ,你怎么样?”

原文: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译文:公西华回答说:“我不敢说我能胜任,但愿意在这方面学习。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及朝见 天子的时候 ,我愿意穿着礼服, 戴着礼帽,做一个小相。”

原文:“点,尔何如?”

译文:“曾皙,你怎么样?”

原文: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译文:曾皙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站起身来 ,回答说: “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

原文: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译文: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 ?也不过是各自说自己的志向罢了。”

原文: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译文:曾皙回答说:“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定了,我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名少年,在沂水沐浴后,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回来。”

原文: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译文:孔子长叹一声说 :“我赞同曾皙啊。”

原文: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译文: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皙最后走。曾皙问孔子:“他们三位的话怎么样?”

原文: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译文: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原文:曰:“夫子何哂由也?”

译文:曾皙说:“您为什么笑子路呢?”

原文: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译文:孔子说:“治国要用礼,可是他(子路)的话毫不谦让,所以我笑他。”

原文:“唯求则非邦也与?”

译文:“难道冉有讲的不是国家的事吗?”

原文:“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译文:“怎么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

原文:“唯赤则非邦也与?”

译文:“难道公西华所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

原文:“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译文:“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不是诸侯的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华只能给诸侯做一个小相,那么谁又能做大相呢?”


出处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选自战国孔子的《论语·先进》,标题为后人所加。文章记录的是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这四个弟子“言志”的一段话。生动再现了孔子和学生一起畅谈理想的情形。

注释

[1]选自《论语·先进》,题目是编者所加的,论语是孔子的弟子根据孔子的言行写的。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又字季路,小孔子9岁。曾皙:姓曾,名点,字子皙。曾参的父亲,约小孔子20多岁。

[2]率尔:轻率急忙的样子。

[3]千乘(shèng)之国: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能出车千乘的国家,在当时是一个中等国家。

[4]摄:迫近。进而作"夹"讲。

[5]师旅:古时军队的编制。五百人为一"旅",五旅为一"师"。后因以"师旅"为军队的通称。

[6]饥馑:谷的不熟为"饥",果蔬不熟为"馑"。

[7]比(bì)及:等到。

[8]方:正道。这里指辨别是非的道理。

[9]哂(shěn):微笑。这里略含讥讽的意思。

[10]方六七十,如五六十: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国家。方,见方,方圆。计量面积或体积的一种单位。面积一方即一丈见方。方六七十,即国土边长为六七十里。如:或者,连词,表示选择关系。

[11]宗庙之事:指诸侯的祭祀活动。其中以祭祀祖宗为代表。祭祖必在宗庙(祖庙),故以"宗庙之事"泛指。

创作背景

孔子与他的的弟子在一起闲谈,孔子想知道他们的志向,于是向他们问志。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选自论语先进篇,标题为后人所加。文章记录的是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这四个弟子的一段话。生动再现了孔子和学生一起畅谈理想的情形。

赏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选自《论语·先进》篇,标题是后人所加。通过孔子和四个学生的谈话,以言志为线索,写出了学生们的志趣、性格,表达了孔子的思想、态度,反映了儒家“足食足兵”“先富后教”“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及孔子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


作者介绍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鲁定公时,曾任鲁国大司寇,任职期间百姓安居乐业,整个社会达到了"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和谐状态。后来私人办学,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还在晚年整理"六经"(《诗》《书》《易》《礼》《乐》《春秋》)。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自汉代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封建统治者一直把他尊为圣人。他又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影响深远,以至于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4-02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句一译是:

原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译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人在孔子近旁陪坐。

原文: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译文:孔子说:“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你们不要因为我年长就不敢说话了。你们平日说:‘不了解我 !’假如有人了解你们, 那么打算怎么做呢?”

原文: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译文:子路急遽而不加考虑地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中等诸侯国,夹在几个大国之间,加上有军队来攻打它,接下来又有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后,就可以使人有保卫国家的勇气, 而且还懂得合乎礼义的行事准则。”

原文:“赤,尔何如?”

译文:孔子对着他微微一笑。

原文: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sì)君子。”

译文:冉有回答说:“ 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后,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礼乐教化,自己的能力是不够的,那就得等待君子来推行了。"

原文:“冉有,你怎么样?”

译文:“公西华 ,你怎么样?”

原文: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译文:公西华回答说:“我不敢说我能胜任,但愿意在这方面学习。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及朝见 天子的时候 ,我愿意穿着礼服, 戴着礼帽,做一个小相。”

原文:“点,尔何如?”

译文:“曾皙,你怎么样?”

原文: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译文:曾皙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站起身来 ,回答说: “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

原文: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译文: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 ?也不过是各自说自己的志向罢了。”

原文: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译文:曾皙回答说:“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定了,我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名少年,在沂水沐浴后,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回来。”

原文: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译文:孔子长叹一声说 :“我赞同曾皙啊。”

原文: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译文: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皙最后走。曾皙问孔子:“他们三位的话怎么样?”

原文: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译文: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原文:曰:“夫子何哂由也?”

译文:曾皙说:“您为什么笑子路呢?”

原文: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译文:孔子说:“治国要用礼,可是他(子路)的话毫不谦让,所以我笑他。”

原文:“唯求则非邦也与?”

译文:“难道冉有讲的不是国家的事吗?”

原文:“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译文:“怎么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

原文:“唯赤则非邦也与?”

译文:“难道公西华所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

原文:“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译文:“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不是诸侯的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华只能给诸侯做一个小相,那么谁又能做大相呢?”

原文出处的内容: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选自战国孔子的《论语·先进》,标题为后人所加。文章记录的是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这四个弟子“言志”的一段话。生动再现了孔子和学生一起畅谈理想的情形。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3-06-22
以下是一句一译版本:《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孔子说(他们):“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你们)不要因我(年长)就不敢说话了。(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说:“一个拥有上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希望以上内容对您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