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打好乒乓球?打乒乓球的技巧有哪些

如题所述

入门--拿起你的乒乓球拍
由于球的体积很小,想让这滴溜溜的小银球动起来很容易,只需分毫之力,但乒乓球的变化多端,要让它按你的意图动起来,就需要一定的功力了。如果缺少“球感”,或不了解正确的握拍方式,或不清楚身体各部分在打球时的作用,就可能“失之毫厘,缪以千里”。为了让你在上台练习时能进步更快,有必要先花一点时间来做些球台之外的预备功课。
(一)小小银球动起来

1、找到球感
打好乒乓球,说到底就是要按照自己的意志“控球”,对球的感觉越敏锐,“控球”的能力就越强,打起比赛来才能手上有数、心里有底。可以说,技术动作只是乒乓球外在的“形”,球感才是内在的“神”,只有领悟了这种“神韵”,才能真正享受乒乓球的奥妙与魅力。
2、熟悉球的弹跳
乒乓球的“球感”,根本源于球自身固有的弹跳特性。一只标准的乒乓球,从30cm高处垂直落下,落到一张标准的乒乓球台上,第一次应弹起23cm。当然,我们还需要习惯乒乓球在球拍上的弹跳程度和它在球台上实际向前运行的规律,这些有待于通过随后的练习来掌握。
3、体会空间感
乒乓球是人与球的互动,因此我们还需要把握球相对人的空间感。比如你是右手握球拍,那么,当球飞向你身体的右边时,我们习惯称之为来球到你的“正手位”;反之,当球飞向你左边,就是到你的“反手位”。如果球直接飞向你的身体呢?这就是到了你的“中路”,或称为“追身球”。
对方是把球打向你的“正手位”、“反手位”还是“中路”?这是你在出手前必须判断的,这样才能及时移动,让自己与球之间保持适当的相对距离——这个距离不能太近,否则你的技术就没了施展的空间,发不出力;也不能太远,否则你会感到身体失去平衡,即使发力也是盲目的。

4、学习握拍
对乒乓球选手来说,球拍就是身体的延伸,只有“人拍合一”,才能指哪儿打哪儿。而这延伸的紧密与否,关键就在于你的握拍是否合理,就好比使用电脑键盘,指法的正确与否直接决定了你的输入快慢。
握拍方式,也是你所有技术的起点,须有利于手臂手腕和手指的灵活运用。目前,世界上流行的握拍法主要有直握法和横握法两类,前者多为亚洲选手所采用,而后者是欧洲的传统,两者如同餐具中的筷子与刀叉,各擅所长,各有优缺点。
5、熟悉球性
选定了你的握拍方式之后,请拿起球拍,让我们真正开始与乒乓球的亲密接触。
单人练习
拿一个球向空中打去,看球是不是垂直上升?如果你能把球垂直弹出,你就已经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多试几次,如果你能做到让球连续地、稳定地在球拍上垂直弹起、落下、再弹起……本项练习的目的就达到了,你已经会“颠球”了。
不要满足于初次的成功,再来尝试变换一下,有意识地改变“颠球”的轻重快慢,看你还能不能牢牢地控制住球?颠得高而慢是一种功夫,低而快也是一种成功。你还可以“画地为牢”,为自己限定一个范围,看你在变换“颠球”时能否不踏出圈外。
刚才我们只是在用球拍的一个面(正手面)“颠球”,现在请尝试用另一面(反手面)来重复前面的两项练习,最后做到能用两面交替变换“颠球”。

互动练习
乒乓球的击球过程是互动的,球的弹跳不可能单一地掌握在某一方的手中,还需要找一个练习对手,才能更好地熟悉球性。先引入一个最初级的对手——墙。连续对墙击球,并逐渐改变用力的大小和方向,交替使用球拍的两面,直到球完全听话为止。

在台上较量中,击球主要是向前的。找一个表面平整的墙角,用球拍的正面或反面或交替用两面,将球直接打向墙面,待球落向地面反弹起来时,再把球打向墙面,再落地,再打……循环往复,是不是找到了一种有对手的感觉?你还可以更进一步,在墙上设定一个范围(比如墙面装饰的某个方格内),刻意把球打进这个范围,强化自己击球的方向感。
是让真正的“对手”站在你面前了。找一个练习伙伴,让他(她)与你相隔一定距离(2~3米)站立,然后彼此直接空中“传球”。接下来,让球先在地上跳一次,再把球“传”出去。如果你能轻松完成这种间接“传球”,离上台练习就不远了。

(二)你也能乒来乓去
现在,请把你不持拍的手伸出来,摊平手掌,将球放在掌心,然后尽可能垂直地抛起,当球从最高点下落时击球,球先落在本方台面上,然后跳到对方台面,等对方把球回到本方台面并弹起后,你再出手击球。如果你以前的功课做得足,球感熟悉得好,现在就可能多“乒乒乓乓”几下。

1、了解击球的基本原理

乒乓球运动具有球小、速度快、旋转强、变化多等特点,要想把球打好,离不开击球的五大要素,即弧线、旋转、速度、力量和落点。衡量一名乒乓球运动员技术质量及水平的高低,也就是通过这五个方面的相互比较来确定的。初学者对乒乓球击球原理的了解,能加快掌握基本技术。
(1)击球的弧线
在试着“乒去乓来”的时候,你是不是发现,球很容易直通通地下网或者出界?这是因为,乒乓球本质上是一种弧线的运动,只有会在击球时制造弧线,球才能够顺利地越网而过落到对方台面上。可以说,合理的弧线是乒乓球击球命中率的根本保证。你可以通过控制球的出手角度;调节击球的力量;掌握回球的旋转几种方式主动地制造和改善弧线。刚开始练习,球的弧线不妨稍高一点,这样有助于保证命中率,增加练习的兴趣。但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就要逐渐掌握如何压低弧线,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加大回球的威胁。

(2)拍形的调节
打乒乓球,调节非常重要,而最基本的调节方法,就是控制击球的拍形。拍形通常是指拍面与台面所构成的角度。尽管从引拍到触球这一过程中,拍形还可能有所微调,但拍形的基本状态是从引拍那一刻起就已决定。因此,在你开始引拍时,就需要注意保持合理的拍形。对于一般的不转来球,拍形以接近垂直、略微前倾为宜,这样有助于保证击球的稳定性;当来球较高或带上旋时,拍形可适当前倾;当来球较低或带下旋时,拍形可适度后仰。
(3)击球的时间
根据来球落台弹起后第二弧线的不同阶段,通常把击球时间分为上升前期、上升晚期、高点期、下降前期、下降晚期五段。迎球就是为了争取较早的击球时间,所以也称为“迎前”。如果我们说“击球时间太晚”,通常来球已到了下降期。初学时,以高点期击球为宜,因为这时球的位置最高,最容易回球过网。如果错过了高点期,也可在下降前期,但切忌等到下降晚期去“捞球”。
(4)击球部位
是指球拍触球时,先接触球体的那个部位。击球部位的划分以击球者为参照体,球体可以划分为正面、背面、左侧面、右侧面。而每个面又可分为上部、中上部、中部、中下部和下部五个部分。

2、基本技术起步
乒乓球的技术动作多种多样,但在击球的动作结构方面却有着共同的规律,通常分为击球前:判断、选位、移步、引拍、迎球;击球时:决定击球时间、击球部位、拍面角度、挥拍方向;击球后:随势挥拍、还原。从初学者的角度,先以推挡球、正手攻球入门。
(1)直板反手推挡:基本技术的基础

根据个人身材的不同,站位离台约40-50厘米,多在球台左半台的1/3处;两脚开立,比肩略宽,左脚稍前,右脚稍后,或两脚基本平行;上体略前倾,身体重心在两脚间,双膝微屈;拍面呈半横状,拍形近于垂直;握拍时食指稍用力,拇指放松;上臂和肘部自然靠近身体右侧,上臂与前臂的夹角约为100度,肩部放松;手臂自然弯曲并作外旋,拍面角度稍前倾;上臂和肘关节内收自然靠近身体右侧,将球拍引至身体前方;当来球跳至高点期时,前臂和手腕迅速向前略向上推出去;触球刹那手腕外旋,拍面稍前倾击球中上部;以前臂和手腕发力为主,并适当借力。
(2)反手横板拨挡
练习提示
※尽管是以前臂和手腕发力为主,但尽可能找到以腰部控制回球方向的感觉,且手腕避免晃动。
※引拍的位置不宜过低,否则容易形成自下而上“蹭球”,摩擦有余而撞击不足,回球易出界。
※击球瞬间,横握拍的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加力抓紧拍柄,拇指用力向前压拍,以加强拍形控制和发力。

3)正手攻球:基本技术的核心
乒乓球的技术动作多种多样,但在击球的动作结构方面却有着共同的规律,通常分为:
击球前:判断、选位、移步、引拍、迎球;
击球时:决定击球时间、击球部位、拍面角度、挥拍方向;
击球后:随势挥拍、还原。

技术要领:
引拍:是迎球挥拍前必要的准备动作,为的是更好地发力击球,引拍的方向决定了回球的旋转性质,引拍是否及时决定着能否在合适的击球点触球。
迎球:对初学者来说,手臂挥拍的动作很重要,但要想真正打好乒乓球,必须一开始就悉心体会迎球时身体各部分的发力顺序,这是一个力量从蹬地脚始,经腰髋、肩关节、肘关节向上向前传递至手腕手指的过程。

练习提示
※注意找到身体重心往前“压”甚至“扑”的感觉,这才是迎球的本质。
※及时迎球,尽可能在身前击球。
※多数时候,迎球不是一条直线往前的,而是略走弧形,这样才便于制造球的弧线。

触球瞬间:是整个击球过程的精华所在,它不但赋予了球力量,更直接决定了击球的速度、旋转和落点。正手攻球接触球体背面(略偏右侧)的中部是较为合适的。
还原:触球之后,球拍还需顺势挥动一小段距离,至上身基本转至正对球台为止,以化解挥拍的惯性,“把动作做完整”。这也是一个身体重心完成转移的过程,即重心由引拍时的右脚支撑,转为落到左脚前脚掌上。

二、提高--像真正的选手一样打球
(一)发球:乒乓球比赛中每一分球的开始
它是乒乓球技术中唯一不受对方来球制约的,可以让使用者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战术意图,其主动性显而易见。发球的主要作用在于:利于自己技术风格和特长的发挥;为发球抢攻创造条件;破坏对方的战术,限制对方技术特长的发挥;直接得分;造成对方的心理恐惧,增强自己获胜的信心。
发球包括正手平击发球、正手发右侧上旋急球(奔球)、正手发下旋加转球、正手侧身发左侧上、下旋球。

(二)接发球:变被动为相持,变相持为主动的关键
乒乓球比赛中,接发球的机会与发球大致相同,如接发球不好,除直接失分外,还会制约自己的技战术发挥,造成心理压力而处于被动。随着乒乓球技术的发展,接发球技术也日趋细腻丰富,接发球的水平也反映了运动员掌握各项技术的全面程度。
选择接发球的站位:根据对方发球的位置来决定自己的站位;根据自己的习惯打法来决定基本的站位;针对不同的对手作出相应调整。
针对不同的发球,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回接:接急球、接下旋球、接左(右)侧上旋球、接左(右)侧下旋球、接短球等
回接时最主要的是应及时向前移步,以获得最适合的击球位置。同时要控制好身体的前冲力量。接发球后要迅速还原,准备下一拍来球。无论采用搓、削、攻、拉哪一种方法回接短球,都应特别注意来球是在台内,受台面影响会阻碍引拍,因此要充分依靠前臂和手腕发力,同时要根据来球的旋转性能,调节拍面角度、击球部位、击球时间和用力方向。

(三)正手攻球进阶
快攻:正手快攻站位离台近、动作小、出手快,借来球的反弹力还击;与落点变化相结合,可调动对方为扣杀创造条件。
扣杀:扣杀力量重、球速快、威胁大,动作幅度较大。通常是在用其它技术取得主动和优势之后,对方回接出半高球时运用,是比赛中重要的得分手段之一。
台内挑打:是接发球最常见的进攻方式,它动作小、速度快、落点变化灵活。通常可以通过台内挑打抢先上手,随后形成连续进攻的优势。
侧身攻球:侧身攻比正手攻更具威胁,难度也更大,主要表现在脚步移动的范围较大,因而对步法和重心交换的要求更高,需要有力、灵活和敏捷,并要善于运用腰部转动帮助发力。侧身攻更利于发挥整个身体的力量,可以弥补反手进攻能力的不足。
(四)直板推挡进阶
加力推:力量重,球速快,可以抑制对方的攻势,常可迫使对方离台而陷于被动防守的局面。一般适用于对付速度较慢、旋转较弱的上旋球或力量较轻的攻球及推挡。
减力挡:通常在对方离球台较远时使用,通过良好地控制使回球弧线低,落点短,力量轻。以此调动对手使其前后奔跑,为抢攻创造机会。
推下旋:使回球带有下旋,弧线较低,落点非常灵活,球落台后有些下沉。在上旋球相持中,可突然将球变为下旋,从而使对方直接下网或因不适而陷于被动。推下旋难以充分发力,且用来对付上旋较强的球需要更高的手上控制能力,故只宜作为辅助技术使用。
(五)横板反手进阶
快拨:动作小、出手快、线路活,主要借来球的力量还击,使回球具有一定的速度和力量,是横板选手在上旋相持中的常用技术。
弹打:速度快、力量大,击球动作较小,回球非常突然。它可以很好地变化回球节奏,同时还具有较强的攻击性。
变线:变线是相持阶段中十分重要的技术,它可以同快拨、弹打、减力挡等技术综合运用。通过突然变线调动对方,迫使其在跑动中击球,以增加对方的失误或为自己创造良好的进攻机会。
(六)搓球进阶
搓不转:搓不转可以迷惑对方,使对方回球冒高,为自己创造进攻机会。
劈长:速度快、线路长、旋转强,弧线低平,出手凶狠。常使对方无法获得上手进攻所必须的引拍距离,在接发球时与摆短配合运用能起到更好的效果。
摆短:动作小、回球快、弧线低、落点近网,且前进力很小,往往使对方很难上手抢攻。用以还击近网下旋来球很有效。
(七)弧圈球简介:弧圈球是现代乒乓球中最主流的进攻技术,是乒乓球的旋转与速度不断融合的结果。论旋转,其上旋强度已经超过了削球所能制造的下旋极限;论速度,现在前冲弧圈的出手速度已不逊于快攻,落台后的第二速度更是远胜于快攻;它既能在来球的上升后期或高点期击球,也能在下降期击球。包括正手拉弧圈球、反手拉弧圈球和回接弧圈球的常用方式(平挡、推挡、弹打、反手挤切、快带、反拉)。
(八)直板横打简介:直拍横打的出现和发展,较好地弥补了传统直拍反手位进攻能力不足的缺陷,是现代直板运动员必须掌握的一项技术。具体来说,直拍反面进攻技术包括平挡、快拨、快带、快撕、挑打、弹击、拉球、反拉和贴弧圈等。
(九)削球简介:削球技术以防守性为主,转与不转相结合,削球必须更为积极,与落点变化和反攻结合使用,才能产生威力。
(十)步法简介:为了能发挥你自己的打法特长,必须考虑什么样的步法才是最适合自己的。如果对自己正手的杀伤力有信心,侧身抢攻和扑打正手的步法便是重点;如果擅长反手、移步速度又不是太快,就需着重强化正反手的转换步法。练球时强调以步法的移动去找固定的击球时间,要主动地“死线活练”。包括单步侧身、跨步侧身、跳步(或滑步)侧身和交叉步。

三、拓展--在乒乓王国中尽情遨游
  同任何事物一样,乒乓球中充满着一串串矛盾,台内与台外、近台与远台、借力与发力、正手与反手、撞击与摩擦、凶狠与稳健、局部与整体、自己与对手……无法回避却又极易忽略,只有成功实现这些矛盾的对立统一,才能成为真正的乒乓球高手,才能挖掘它的精髓。
(一)处理好台内与台外的关系:乒乓球的每一分球,往往是由台内球(短球)始,而以出台球(长球)终,处理台内球和出台球的要求有许多不同,前者轻灵机巧,后者大刀阔斧,前者击球点靠前,后者可早可晚,如何能让一分球做到有始有终,而不至于从一开始就尽失先机,也不至于到最后虎头蛇尾?这就需要打球者从站位、手位、重心等各方面建立起长短兼顾的意识,才不会顾此失彼。
(二)处理好近台与远台的关系,关键在于把握好不同击球时间、不同动作幅度间的转换。在近台击球,击球时间早,动作幅度相对较小,小肌肉群的瞬间爆发力更重要;退台击球,击球时间稍晚,动作幅度相对较大,协调全身用力更重要。
(三)处理好借力与发力的关系:乒乓球中的每一次击球,都是借力与发力融为一体的结果。之所以能够借力,多数是因为对方来球本身有相当的前进力,撞拍后有自然反弹的趋势,因此,如果对方来球之力是七分,我方合理借力后,自身只需发四、五成力,回球同样能有七分的效果,典型的运用如反带、快撕、反拉、打回头等等。
(四)处理好正手与反手的关系:随着技术的发展,中国乒乓球队提出,现代乒乓球的要求已演化成“全方位进攻,球台无死角”,这时候,仅靠正手侧身抢攻抢冲就不够全面了,因此反手技术也愈显重要。但需要注意的是,技术全面绝不等于正手与反手均衡使用,否则就变成“左来左挡、右来右挡”了,这时候不仅攻球缺少力量、缺乏变化,而且中路漏洞明显——当你频繁侧身、跑动时,你的站位是不断变化的,中路也就成了“移动靶”,对方不易瞄准;而当你站定球台中间时,中路就成了“固定靶”,对方可以轻易盯住。
现代乒乓球的确有日渐凶狠的趋势——衔接越来越快,一板紧似一板,出手越来越凶,一板重过一板,甚至相持中的减力过渡越来越少,而是强行转攻,以凶对凶,以快对快。紧跟趋势是必要的,但不能为了追求技术风格的凶狠,而忽略了调节能力的培养,造成只会一个快节奏打球。真正的稳健,应该是调节能力强,善于制造弧线,能适应不同节奏的变化,也能主动制造节奏变化,为自己争取更大的回旋余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