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古代叫什么名字?

如题所述

汉朝和三国时期称“夷洲”;隋朝与唐朝时称“流求”;宋朝时称“流求”或“琉求”;元朝时称“琉求”或“瑠求”;明朝洪武年间称“小琉球”。

明朝中期以后民间对台湾的称呼很多,如“鸡笼山”(指台湾北部)、“北港”(台湾西部沿海的通称)、“大员”、“台员”,而1558年的明朝官方文书《明神宗实录》中称台湾为“东番”。郑成功改称“东都”,后郑经改为“东宁”。

清朝更名为“台湾”,并设置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这是台湾的正式定名。

地质结构

台湾岛及其南北邻诸岛弧同属环太平洋新褶皱带。经古生代晚期开始生成的台湾地槽,几经演进,复经中新世海水升降和上新世造山运动而进入岛弧形成阶段,地槽时代基本结束。但在更新世剧烈上升运动之后,继续发生间歇性隆起,并由于东西侧压作用,使岛上南北走向山脉更形高耸。

以中央山脉为主轴的台湾山地就显示出岛弧的特点。台湾岛是由欧亚板块、冲绳板块和菲律宾板块挤压而隆起的岛屿,地壳运动与造山运动发达使台湾地形复杂多样,绝大部分地质构造由欧亚板块组成,菲律宾板块则往下成为隐没带。

东部和南部地区受吕宋火山岛弧等板块影响形成复杂地质,如与花东纵谷地质不同但相互平行的海岸山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10-26

台湾在古代曾被称为“夷洲”、“琉球”、“东番”等。

历史上,“琉求”还被写作“流求”、“琉球”等。明代,台湾被称作“鸡笼”,并已开始使用“台湾”这一称呼。当时的“琉球”指琉球群岛。在明代,琉球群岛不属日本,有自己的政权。详见《明史·鸡笼传》和《明史·琉球传》。

位置境域

台湾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34个省级行政区之一,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两个岛屿省份之一。台湾省辖区包括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目前台湾省全境由台湾当局所控制。

台湾岛面积35886.8623平方千米(含附属岛屿),是中国第一大岛、世界第38大岛屿,南北纵长约395千米,东西宽度最大约145千米。

台湾海峡呈东北—西南走向,沟通东海和南海,最窄处约130千米,是中国海上交通要道,中国约有3/4的海上航线从这里经过;台湾海峡也是国际海上交通要道,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海上生命线”之一。

台湾采用东经120度的UTC+8时区,和中国其他省区使用的北京时间、香港时间、澳门标准时间一致。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